赵曼姝 / 文
执教多年,目送一代代年轻人在数字浪潮里生长,我愈发真切地体会到:网络早已织入他们青春的经纬,既是托举成长的羽翼,也可能是缠绕心智的藤蔓。课堂上,当学生们演绎那些被碎片化信息拆解的专注、因过度依赖智能工具而钝化的思考,我总能从他们眼底的懊恼与茫然中,读懂无数年轻灵魂与网络相处的挣扎。
我见过太多孩子在算法的定向推送中,慢慢缩进信息的 " 围城 " ——日复一日接收同质化内容,误以为这便是世界的全貌,直到现实讨论中因视野局限而语塞;也见过他们被短视频的即时快感牵绊,在 " 再看一个就停 " 的自我宽宥里,任宝贵的学习时光悄然流逝;更见过他们将虚拟关系当作情感的唯一出口,向陌生网友袒露所有心事,却在现实交往中渐渐失去表达与共情的能力。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年轻人在数字空间里对自我边界的模糊,对认知主动权的悄然出让。
但我始终相信,网络本身并无对错,关键不在于 " 是否使用 ",而在于 " 如何驾驭 "。当看到学生们根据自身状态调整专注时长,找到属于自己的高效节奏;当听闻他们用 " 标注疑点 + 补充见解 " 的方式,让智能工具真正成为学习的辅助;当见证他们主动跳出算法的 " 舒适区 ",去权威平台打捞多元信息,我总能感受到青春独有的韧性与潜能。更令人欣慰的是,当他们开始思考如何以专业所长赋能网络空间——制作错题解析视频、搭建二手书共享平台、传播传统诗词文化,我看到的是新一代青年在数字世界里扛起责任的模样。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职责从不是让学生逃离网络,而是成为他们在网海中的 " 点灯人 "。我们要教他们辨识诱惑的伪装,锤炼抵御情绪裹挟的内心定力;要引导他们掌握与网络共处的智慧,在信息洪流中守住认知的主权;更要唤醒他们的担当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既是网络的使用者,更是网络文明的共建者。
愿每一位年轻学子都能在网海浮沉中锚定本心,以自律为舵,以正念为帆,让网络真正成为承载青春理想、助力成长远航的坚实臂膀,在数字时代绽放出独属于他们的清朗光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