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阑夕
虎鲸文娱搞了一个青年演员培养计划「虎鲸超越班」,要长期招聘全职艺人并提供稳定收入,给演艺圈来点新鲜血液。
根据已经披露的信息,「虎鲸超越班」不仅面向在校生、应届毕业生,还会覆盖已毕业的社会人员,入职艺人将接受全方位的培训,并被推荐进组,参演多种形式的影视节目。
如果我没记错,这是虎鲸文娱最近一年来第三次发起影视行业的人才选拔机会了,此前的「海纳国际青年导演发展计划」和「春苗编剧计划」分别面向的是导演和编辑,加上这次的演员,影视工业的核心生产链路,要素基本齐全了。

「虎鲸超越班」的业务负责人张帆明确表示,这个计划的核心旨在培养演员,不是造星,演员若是能够成为明星,那是他自己的本事,是工作之外的附加值,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他靠着自己的表演技能获得的,而非本末倒置,用流量来包装自己。
所以甚至也不鼓励班里的学员经营自媒体,「这在成名之前,对他们是一种消耗,我还是希望他们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专业上。」
只能说,天下苦影视行业的流动性枯竭,已经太久了。
· · ·
一方面,头部制作怕风险,中腰部剧集预算有限,低成本项目又更偏向选择熟悉的演员,新人不是没人想用,而是缺口位置很难向他们开放。另一方面,国内演员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系统性成长通道,青年演员接戏难、出头难、处境难,已成为有目共睹的现实。而对于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他们依赖片酬维持生计,一旦无戏可拍,别说成长,生计都成问题。
还有一些经纪公司选择拥抱流量、偶像甚至直播带货等快钱产业,不再重视长坡厚雪的演员路线,最后就是文娱行业的层级固化与日俱增,一眼望到头也望不到好苗子。
再比如直播和短剧这种新兴媒介对于传统影视市场的剧烈冲击,很多接不到戏的青年演员在投奔低水平的短剧之后,很快就能发现这是一个绞肉机式的镜头流水线,与真正意义上的表演相距甚远,经济回报也波动巨大,只剩下跳板功能。
加上现在投资紧缩造成的开机量变少趋势,「僧多粥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竞争同一个角色的演员数量只会倍增。
影视行业不是没有危机感,事实上,以 2017 年第一档演技综艺「演员的诞生」为标志,从生产到发行的上下游都意识到年轻演员的断档问题,并试图公开重塑一套选拔机制用以自救,然而由于多种因素,这条路也被走窄了。
只有在读懂了这些纷扰复杂的困境,才能理解虎鲸文娱愿意站出来为青年演员创造机会的根本价值。
是的,机会,是所有问题的共同内核。
会演戏的青年演员必然是有的,但他们没有机会登上屏幕,这才是最本质的原因,所以「虎鲸超越班」的意义才显得尤为珍贵,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培训班,而是通过优酷、大麦娱乐等产业级平台,以全场景资源来为青年演员提供「训练 + 实战」的机会。
很多时候,片方选人并不是非老面孔不可,但在机会集中度过高的环境里,老面孔意味着试错成本的降低,但这又涉及到一个悖论,如果新面孔永远不被选用,那他们又从何积累自己的信任资源?
只有机会不再紧缺,才有更多的上升空间留给行业的下一代艺人们。

张帆还举了一个自己亲历的例子:之前排剧,男一到男十全是帅哥,女一到女十全是美女,反而是想找一个小胖子来演男二根本找不到,因为每个人都瘦成纸片一样,这是相当严重的供给偏差,甚至会影响编剧,迫使他不敢写类似的角色,而观众也会频繁感到「脸盲」,好像所有面孔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所以「虎鲸超越班」要向全社会招募优秀的苗子,回归「生旦净末丑」的细分标准,用各式各样的材料,来做出一桌满汉全席,「我们不限背景出身,让更多非科班但有天赋的年轻人也能获得系统培养和真实舞台。」
这也不是凭空构想、未经检验的模式,早前的「海纳计划」和「春苗计划」,已经推动了超过 300 位编剧、43 名导演的首部作品上架优酷,成功帮助年轻的从业者跨越了由院校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 虎鲸文娱 " 春苗编剧计划 " ——春苗大师班现场
几年前,张艺谋在东京电影节上说,如果把拍电影看成工业体系的话,演员就是这个链条的第一生产力,因为演员是在表现人物,人物是故事的主体性所在。
当这种第一生产力都能陷入产能不足的低谷,重新回到源头去做事情——而不是甘于修剪枝叶——就很有必要性了。
「虎鲸超越班」的培养计划里有一处不太起眼却相当重要的细节,即它会让学员们在不拍戏的时候也能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训练、汇演甚至巡演。
如此便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了,如果只是虎鲸文娱背靠阿里来给部分青年演员开金手指,反倒没意思了,真正的机会,不是靠发牌发出去的,要靠年轻人自己亲手争取。
就是应该坚定树立这样的行业理念,拼什么都不好使,拼自己才能出人头地。
涉足新的行业,往往也有一个从莽撞到深刻的调整过程。
阿里大文娱(现「虎鲸文娱」)刚成立的时候,曾经也遇到过至暗时刻——
外界一度表达相似的观点:「阿里味儿」和「文艺范」的不兼容。即便新管理团队提出新的理念「不要铺张要效率,不要偶像要演员,不要流量要价值」,也仍有不少人产生质疑。
互联网固然没有记忆,但终究还是会出 " 合订本 ",谁能想到,现在的虎鲸文娱——已经成为中国影视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仅在最近一年,《唐探 1900》《误杀 2》的编剧刘吾驷、《门锁》的编剧兼导演别克、《边水往事》的导演算都相继加入虎鲸文娱成立工作室,专注于内容创作。
如果再去业内打听虎鲸在文娱行业打响的诸多动作,最常见的评价只有三个字:「上道了」。
「虎鲸超越班」也是在做一件「慢、难但正确」的事情,系统性的投入资源,从源头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同时为行业和自身构建可持续的未来竞争力。
在新浪娱乐的 25 周年活动上,霍汶希、龙丹妮、杜华三位资深「操盘手」,都表达了对于当前文娱行业趋于快餐化的忧虑,养角不如造角,造角不如挖角,游戏规则完全变了。
作为生态的共建者以及受益者,虎鲸文娱无法容忍「公地悲剧」,除了不想跟着一起摆烂的因素之外,在「内容 + 科技」两条腿走路的战略里,人才是最基本的驱动单元。
于是,行业给不够的,自己下场来造,互联网公司的风格,多是如此。
而且我会觉得虎鲸文娱如此频繁的「开班授课」,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家公司的人才储备需求,更像是对整个文娱行业人才生态构建的一次深度探索,要在内容同质化、演员断层化、观众疲劳化的 debuff 里,重建一个可以长出新人的环境。
江大浪大,过河的办法有很多种,租快艇很省事,但修好了桥,整条河的两岸就都有了商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