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数字力场,作者 | 佘宗明
雷军累了,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雷军怒了。
匹夫一怒,血溅五步;雷军一怒,风起微博。
他问:" 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 和 " 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 " 矛盾吗?
他斥:网上有不少人断章取义、歪曲抹黑。

鉴于雷军给人的印象总是温文尔雅,这不免给人 " 破防 " 之感,所以很多别名 " 震惊体批发部 " 的媒体标题来得简单粗暴:雷军怒了!
加上小米现任公关一号位王化即将转岗的消息不胫而走,这很难不引人遐想。
问题来了:《最近比较烦》跟《太委屈》,哪个的 BGM 更配雷军此刻的心情?
可以肯定的是,时下的雷军,心情并不怎么 OK。
先说下,我能够预见,只要写这类话题,就必定会有米粉 20 秒杀到战场教我做人。
但雷军本不该在 " 言 " 外之地。正常外部评价是企业通往高处的云梯。
你认或不认,现实就摆在那:雷军之怒,其实也是雷军之困。怒是困的外化。
雷军正困在 " 雷军 " 中。
今年 5 月声称 " 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 的他,尚未完全走出艰难时刻。
而 " 抱屈衔冤诉于网络 ",并非走出艰难时刻的正确姿势。
在这波负面舆情面前,若雷军有的只是委屈,那小米就麻烦了。
01
雷军,冤吗?他斥责断章取义、歪曲抹黑者,妥吗?
在雷军强势反击小米汽车 " 重好看轻安全 " 一说后,舆论俨然陷入了臧否不一、两极分化。
在我看来,雷军当然可以辟谣和澄清,他有辟谣的权利,也有澄清的必要。
将雷军在一个场合说的 " 好看是第一位的 " 音量放大,将他在另外一些场合说的 " 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安全高于一切 " 加以屏蔽,把他说的 " 既要又要 " 渲染成 " 要好看不要安全 " 的二元对立,对小米并不公平。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说:世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件件都藏着委屈。雷军感到委屈,也在情理之中。
自造车以来,他谈安全的次数多过谈颜值,可很多人只看单页,不看合订本。
在车圈竞争烈度不逊于当年手机圈,各家车企都在悬赏征集黑公关线索的当下,雷军痛斥抹黑者,也不能完全归结为受迫害妄想症。
将业务触角伸向汽车手机家电等领域的小米,眼下是 N 线作战,说它没有被友商 " 同行见同行,背后放两枪 ",你能信?
鉴于此,我举双手支持雷军跟小米去辟谣去澄清。
忍让、包容、大度,这些该留给正当批评者,但其中不包括黑公关。
02
饶是如此,我仍想善意提醒下,虽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但表达当尽可能为少被误解预留空间。
咱就是说,如果雷军将容易被误解的 " 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改为 " 一辆车,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好看也极为重要 ",是不能避免很多误解?
一会说 " 好看第一位 ",一会又说 " 安全高于一切 ",太考验这届网友的阅读理解能力了。
更别说,好看与安全,在理想情况下确实是理应兼得的多选题,在压缩成本的条件下却可能变成有所取舍的优先序判断题。
现在看,雷军跟影视飓风 Tim 是陷入了同一条河流。
在相亲角整活引发争议后,Tim 也将问题归咎于 " 恶意切片 ",斥其断章取义。
营销号用恶意切片编排 Tim" 富人装穷人 " 消费穷人是不假,可在自我介绍中将顶流博主身份说成 " 视频制作相关 ",将父亲圆通总裁身份说成 " 快递职业相关 ",是不是对时下舆论气候研判有误?
不是拿完人逻辑去审视雷军或 Tim,更不是拿 " 苍蝇不叮无缝蛋 " 来模糊是非,只是提醒他们不要低估了舆论复杂性:就算走红的代价是必然会被人用 " 断章取义、歪曲抹黑 " 的方式插刀子,也要尽量避免刀子出自自己之手。
03
雷军辟谣澄清,无可厚非。可也要看到,雷军的辟谣澄清解决字面上的误会容易,解决 " 信任赤字 " 很难。
学者吴冠军曾说过,信任的结构性症结,便在于被信任者很可能不值得信任。
过去一年,雷军曾成为企业家中行走的顶流:现实版肖奈、智性恋绝佳对象、霸总题材御用原型、雷学研究会不二标本、适合国人体质的精神偶像……这些标签,曾将雷军推上青云。
那时许多人都信雷军,因为他那套内嵌于 " 奋斗学 " 内核、外显于 " 有史以来 强得很 夜以继日 我顶住所有压力 " 故事的表达,能让普通人也产生共鸣。
共情会促使人们迈出信任的 " 跃步 ",信任 " 跃步 " 通常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
按照卢曼的说法,跳脱了理性与逻辑之外的信任 " 跃步 ",只有在彼此细心维护下才能越来越稳,最终形成稳固的信任基石。
雷军和小米目前的困境就在于,他(它)跟死忠粉外的人群之间的信任基石,没能立起来。
雷军被玩梗的网梗内容风向变化,就说明了一切。
之前最典型的梗是——
雷军:今天早晨吃豆浆、油条,你们早上一般吃什么 ?
网民:雷总,我们早上一般吃苦;早上吃苦,下午吃亏,晚上吃瘪……
而今最典型的梗则是——
雷军:Nappa 真皮座椅 8 千元免费送、零动力座椅 1 万 8 免费送、熔岩橙免费送……
网民:去沙县小吃吃饭,老板说,一碗面 15 元,筷子给你免费用,凳子让你免费坐,辣椒油随便加……

现在的雷军,在铁杆粉心中的形象也许还是 " 人老实,话不多 ",到了另一群人那,断句就不是这么个断法了。
何以至此?
" 流量是双刃剑 ""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 凡事过头,必遭反噬 "" 成也企业家 IP,败也企业家 IP"" 出来混,迟早要还 " ……许多人会拿这些被用烂了的语汇为此归因。
但核心问题还在于:在 " 细心维护 " 环节,雷军跟小米做得还远远不够。
04
最起码,等待雷军跟小米回应的问题就有不少:
比如,车主花 4.2 万元选装的 " 碳纤维前舱盖 ",结果仅风道部分为碳纤维,合理吗?
比如,手机海报上大字写着 " 逆光之王 ",小字却标注 " 是产品设计目标 ",合适吗?
如果说之前雷军凭着不摆谱不装腔、会玩梗接地气的形象,带动不少人完成了信任 " 跃步 ",那这 " 信缩力 " 的操作,只会让很多人把信任脚步往后撤。
同样惹人诟病的还有:
" 超强钢 " 是项目名称," 巨省电 " 是空调产品命名
称 "(笔记本)比 1 元硬币还要薄 ",说 "(汽车)1300 公里只需要充一次电 " ……
这确定不是嫌网友玩梗素材不够?
这类玩梗,跟 "Are You Ok" 的鬼畜 BGM 不一样。
"Are You Ok" 的鬼畜 BGM,充其量是将雷军形象从云端拉到了地面,变相为他拉了好感。
网友玩梗 " 我这杯 54 度的水,比茅台还高 1 度 " 时,却是将讲故事的雷军给 " 故事化 " 了,随之而来的结果是,雷军昔日的真诚被解构为了模板化的 " 装真诚 " 套路。
可能有人会说:小字标注是 " 行业通行做法 "。(请罗某浩粉丝不要对号入座)
但即便是惯例,也难改其陋习本质。
小米喜欢对标苹果、特斯拉,苹果跟特斯拉会这么玩吗?
既然 " 对标第一 " 是为了 " 赶超第一 ",就该带动行业向上提升,而不是向下逐底。
05
作家毕飞宇说过:人就是这样,你强在哪里,你的软肋就在哪里。
现在看,雷军跟小米的舆论处境,就验证了这句话。
刘强东说不要跟雷军比营销,但到头来,太善于营销也成了雷军的绊脚石。
营销没问题,但 " 高承诺,低兑现 " 的营销有问题。
更进一步说,营销不是核心问题,产品力能否跟上营销力才是。
过去很多年里,小米跑得很快,它习惯了 " 弯道超车 " 的叙事。
这套叙事里的高频字眼是:低价,平权,性价比。
但弯道超车的缺陷在于,走到拐点后,弯道超车以外的部分会成为掣肘。
在拐点期,要拼的是高端制造、硬科技。小米在这方面其实已卓有成效,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 3nm 制程芯片,都有突破。
可隐患在于,由于缺乏以时间换空间的缓冲,它的错误会在短时间内密集被引爆。
别人深耕厚积,在此过程中会犯错,但错误被 " 摊 " 到了上十年乃至几十年的长时间内。
你几年走完别人几十年走的路,有些错误可以在 " 前人吃一堑,后人长百智 " 中避免,有些错则避免不了,故而短期内会密集承压。
雷军跟小米,之前是处在企业家 IP 红利期跟企业攻坚期,相当于在风口上,这类潜在问题会被掩盖。
可等到风口过了,风险点就会暴露出来。
很大程度上,小米如今承受的舆情,就是错连着错之下的舆论反馈堆叠。
对小米 " 重颜值轻安全 " 的质疑,就跟这股情绪交叉感染,成了信任赤字激化的爆破口。
因此,雷军从安全角度去辟谣澄清时,很难回避别人从其他角度找的 " 茬 ":碳纤维前舱盖问题怎么解?小字艺术又怎么说?
06
说这些,不代表要秉持 " 非粉即黑 " 思维对特定人或事进行绝对化褒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错题集,重要的是能正视和改进。
在这里,容我叠个甲:我对雷军和小米非粉非黑,之前曾写过 " 用组装厂否定小米是可笑的 ",也说过要 " 用中性尺度和长焦镜头看待小米这家企业 "。
小米能快速成为中国市值排前列的互联网科技企业,能成为遐迩闻名的中国品牌,无疑有其过人之处。从支持企业发展的层面讲,那些臧否也绝不该通往一棒子打死。
就安全问题而言,我完全能理解很多人在今年 4 月、10 月的两起交通事故后对小米汽车的安全顾虑,也能理解雷军在厘清误解上的急切心态。
我的个人看法是,评价小米汽车是否安全,要结合诸多因素一块看,包括 SU7 自称 " 满足全球最严苛的碰撞测试 " 的实测结果,包括零百加速 2 秒级的正负外部性,包括跟其他车企的安全性能对照等。

在今天,几乎没哪家车企没出过安全事故,只要批量上路,就必定会跟事故风险沾边。出多少事故,跟产品质量有关,但出不出事故,并不取决于产品质量而取决于基数效应。
但要消除大众的安全疑虑,要靠的不只是辟谣和澄清,更是信任基础的建立。
抛开重塑信任基础不谈,只是委屈和愤怒,恐怕于填补信任豁口之事无补。
07
对雷军和小米来说,成为顶流的潜在代价跟快速超车的伴生风险叠在一块,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随着企业家 IP 红利的衰减、企业承诺兑现期的到来,隐患变明忧的多米诺骨牌难免会倒下。
如何跳出困局?
互联网观察家王智远提出了两个建议,一个是人格层面的去中心化,另一个是产品层面的可验证性。
他认为,企业未来传播别再想着放大一个 IP,要做的是建立一套 " 可验证的人格系统 ",让品牌语言、回应、价值观都能自己对齐,并给传播本身装上 " 免疫系统 ",包括 " 共创位 " 与 " 二创池 ",通过咸与玩梗、自黑自嘲等方式从困局中实现破局。
还有,产品层面该建立三类验证机制:一种是 " 事实型 " 的,用参数、性能验证;一种是 " 体验型 " 的,让用户有真切感受;还有一种是 " 愿景型 " 的,要靠时间去兑现。
我的想法与之相通:
1,营销慢一点走吧,等一等产品力。
产品力跟上了,营销就是加速度;产品力没跟上,营销就是反向拖累。
当做得没有说得好时,问题在产品,不在公关。
但企业老总成了最大的 " 公关 " 时,没有问题的公关也会成为问题。
2,让企业家 IP 后撤,让企业品牌上前。
将企业跟个人 IP 绑定,是个人的不可承受之重,也会让企业失去稳固的品牌锚点。
在此之前,企业家雷军就困在 " 顶流雷军 " 里。雷军 IP 太响,一人顶一个公关部。
伴随而至的情形是,遇事不决找雷军。
眼下的情况表明,这种模式走到了瓶颈期。
套用网上流行的 " 上山的人遇到下山的神 " 的说法,时下雷军遭遇的是:毁神者正推着被造神者捧上神坛的人下山。
这对雷军跟小米而言,也许是在反思中革新的契机。果真那样,那绝对是好事一桩。
说到底,雷军被困在 " 雷军 " 中,是个千千结。
雷军本人是结,亦是解。铃为他所系,解铃也在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