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22小时前
金融监管总局、央行各自分工 联手重塑金融经纪监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欧阳晓红 / 文

在中国的金融体系里,有一股 " 隐秘 " 的参与力量——专门撮合报价和成交的经纪机构。

它每天穿梭在货币、债券、外汇、黄金和衍生品之间,却几乎从不出现在公众叙事中。2025 年,这只手被监管接连规范。

2025 年 6 月 19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 " 金融监管总局 ")修订发布《货币经纪公司管理办法》,自 2025 年 8 月 1 日起施行。时隔 20 年,监管部门第一次系统重塑 " 货币经纪公司 " 这一类持牌机构的监管框架。

2025 年 11 月 14 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 " 央行 ")发布《银行间市场经纪业务管理办法》,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专门针对银行间市场上的经纪业务行为划定边界。

两个办法的出台,意味着经纪这只 " 看不见的手 ",以后要 " 戴工牌、进系统、留痕迹 " 了。

业务规则 " 红绿灯 "

先看《银行间市场经纪业务管理办法》。

这是一部针对经纪业务 " 怎么干 " 的行为规则:对象是所有在银行间市场提供经纪服务的机构(经纪机构)以及使用经纪服务的金融机构(委托方)。

《办法》做了几件关键的事。

第一,把经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说清楚。《办法》明确,经纪机构可以在货币市场、票据市场、黄金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及相关衍生品市场提供经纪服务,但不得为债券发行业务提供经纪。

这等于把经纪的角色固定在 " 撮合存量交易 ",而不是深入一级发行、掺和定价。

同时《办法》列了一整套 " 红线 ":不得持有头寸、不得控制交易账户、不得虚假报价、不得与客户合谋操纵市场、不得通过安排 " 交易链条 " 进行利益输送等。

一句话:经纪只能做传声筒,不能做暗盘口,也不能做利益中转站。

第二,让所有经纪行为都 " 有迹可循 "。《办法》要求,经纪机构对外展示的最优报价和逐笔成交行情必须实时、完整、准确披露,不得选择性展示;同时,所有报价和撮合信息要实时报送到央行指定的市场基础设施。

在通讯工具上,《办法》给出了堪比 " 准上链 " 的要求:机构必须使用经授权的账号和通讯工具;所有文字、语音、表情、图片、文件等聊天记录,必须完整保存在境内安全数据库,至少保留 5 年;交易相关录音、通讯记录要可回放、可调用,用于监测和争议处理。

这意味着,银行间的经纪话术从此都纳入监管范围。

第三,把责任从 " 中介 " 扩展到 " 委托方 "。《办法》明确,金融机构接受经纪服务必须签署服务协议,要配合经纪机构尽调、管理好自身的通讯工具,对委托真实性负直接责任。

过去很多风险事件,最后容易演变成一句话:" 是经纪说的 "。现在," 经纪说的 " 这四个字,会被拆回 " 谁报的价、谁下的单、谁批准的授权 "。

什么样的公司能上台

与央行监管 " 怎么干 " 不同,金融监管总局修订的《货币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是针对 " 谁能上台 " 的机构审慎规则。

这部时隔 20 年修订的办法,有三个鲜明变化。

第一,明确 " 货币经纪公司 " 是一类持牌非银行金融机构。

它的核心定位是:" 专门为金融机构之间的货币、债券、外汇等金融市场交易提供经纪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设立门槛不低:注册资本不少于 1 亿元且一次性实缴;境内出资人须是经金融监管总局批准设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依法设立的金融基础设施运营机构,财务状况良好、近两年连续盈利,且监管评级良好;境外出资人须满足有 20 年以上货币经纪经验,所在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已经与金融监管总局建立良好的监督管理合作机制等条件。

第二,适度扩展业务范围,把黄金和衍生品也纳入。《办法》明确,货币经纪公司可以为金融机构之间的货币、外汇、债券、黄金以及境内外场外金融衍生品提供经纪服务,并可以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基于经纪业务汇集的市场数据提供行情和数据信息服务。

这就为后面的 " 黄金询价即期首单 " 提供了制度基础。

第三,把公司治理、信息科技和数据安全拉到前台。《办法》要求货币经纪公司建立完整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科技和数据安全管理框架,对录音、聊天记录、报价成交等所有信息至少保存 5 年,涉及争议的要保留到纠纷解决。

这与央行经纪业务新规对 " 通讯工具实名、留痕、可调用 " 的要求相呼应。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两个办法的关系,就是金融监管总局管 " 人和公司 ",央行管 " 场内怎么干活 "。

" 黄金首单 ":一场制度升级的现场实验

再看 " 首笔黄金询价即期交易 "。

8 月 1 日,《货币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新规实施适度延展了货币经纪公司经营业务范围,明确货币经纪公司可为金融机构之间黄金即期交易提供经纪服务。

当日,国内首家持牌货币经纪公司——上海国利货币经纪有限公司宣布成功撮合了新规实施后的首笔黄金询价即期交易,黄金询价即期市场交易活跃度和流动性明显提升,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外资行等机构踊跃参与,经纪入场 " 充分发挥了价格发现功能 "。

其中,值得关注的有三点:第一,黄金被正式拉进了 " 银行间 + 经纪 + 留痕 " 的制度剧场。在此之前,黄金更常出现的舞台是: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集中撮合,商业银行的柜台交易,以及境外市场的报价与定价。

现在,黄金询价即期交易在银行间市场上,开始由持牌货币经纪公司撮合:报价和成交要进入中国货币网黄金专区的行情展示,经纪话术、询价记录和撮合过程,都要按两个办法完整留痕。

第二,黄金经纪的角色,被定位为 " 透明的中介 "。

金融监管总局新规给货币经纪公司划定了禁止自营、禁止持仓、禁止赚价差的红线;央行新规则禁止经纪公司利用信息优势合谋交易、操纵价格。

这意味着,黄金经纪能做的是集中化信息对接 + 标准化撮合流程,不能做的是借黄金波动再造一层 " 暗池利润 "。

第三,这是一场典型的 " 监管工程试运行 "。从 " 制度破冰 " 到 " 市场响应 ",再到 " 首单落地 ",监管得到一个很直观的反馈:在不放松底线约束的前提下,引入经纪角色,是否真的能提升黄金市场的流动性、透明度和价格参考质量?

机构与监管者,各自要看什么?

在宏观层面,2025 年货币政策取向,从 " 稳健 " 转向 " 适度宽松 "。

一边是更积极的逆周期调节,货币环境要 " 宽一点 ";另一边是对银行间市场经纪行为细化监管。这背后是一种政策组合:" 总量宽 + 结构紧 + 行为细 "。

总量层面,货币政策偏宽,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结构层面,通过工具组合引导更多资金进小微、科技、绿色等领域;行为层面,则把那些曾经 " 半江湖化 " 的影子环节——比如经纪撮合、聊天报价一一拉进可穿透、可回放、可问责的监管轨道。

新规恰恰是一块典型拼图:让经纪这只手从 " 看不见 " 变成 " 看得清 "。

最后,我们说一说三点更偏 " 操作性 " 的观察。

第一,行业格局方面,从 " 灰色中介 " 向 " 持牌中介 + 自营机构经纪部门 " 集中。

有分析认为,随着两个办法落地,未来的格局大概率会是:顶部是少数持牌货币经纪公司,靠中立撮合 + 数据服务 " 吃饭 ";另一侧是大型银行、券商、金融企业内部的经纪业务部门,同样要接受央行的行为监管;那些游走在制度边缘、不留完整痕迹的 " 撮合中间人 ",空间会被显著压缩。

对金融机构来说," 我还需不需要外部经纪 " 这个问题,会被重写成:" 在合规成本、信息效率、风险暴露之间,哪些环节适合交给持牌经纪公司,哪些要自己做 "。

第二,业务模式方面,从赚差价,转向赚透明和算力。

过去,经纪业务有时会被包装成一种 " 隐性价差 + 关系撮合 " 的江湖文化。

新规之后,几个关键抓手明确,禁止经纪赚取买卖双方价差、直接或间接持仓;通讯记录、报价、撮合细节全部入库留痕;数据处理和数据服务被正名为一类独立业务。

这逼着经纪行业回答一个问题:" 在没有灰色空间的前提下,你能给市场提供什么价值服务?"

真正有竞争力的,恐怕不再是 " 谁的朋友圈广 ",而是谁的数据更全,谁的撮合系统更稳、更快,谁更懂得把行情数据、成交数据加工成具有决策价值的定价工具和风控视角。

第三,对监管来说,重点已经不再是 " 有没有出事 ",而是 " 出了事能不能追到人 "。

两个办法加起来,基本构建了一套 " 从机构到行为,再到数据 " 的监管闭环。

金融监管总局负责 " 谁有资格做经纪、公司体质是否稳健 ";央行负责 " 你在银行间市场的每一句话、每一笔撮合,是否在规矩之内 ";市场基础设施则负责把报价、成交、通讯记录变成结构化的行为数据库。

在这样的结构下,经纪不再是 " 看不见的手 ",而是一只有编号、有轨迹、可回放的手。

值得观察的是,在新一轮利率周期和资产波动周期里,这只 " 被点名的经纪手 ",会更像稳定器,还是会被市场重新训练成一只更高级的 " 顺周期放大器 "?这一切交由时间与数据来回答。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