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9 日,"2025 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光伏与储能产业投融资论坛 " 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此次论坛由每日经济新闻联合通威集团、永安期货打造。每日经济新闻总编辑梁现瑞、永安期货首席投资官吴晓峰先后致辞。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吕建中,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助理、电新行业首席分析师邓永康,通威股份金融总监、通威新能源执行董事邱艾松发表了主旨演讲。
光储新动向:光储一体化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邓永康表示,由于我国风光新能源资源分布与电力需求存在空间错配、风光新能源出力与用电负荷在时间上错配,导致风光并网规模持续增长后,西部一些地区的风光发电高峰时段存在电量供过于求的情况,新能源消纳面临挑战,2024 年以来,弃光率开始明显上升。

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助理、电新行业首席分析师邓永康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风光等新能源 " 出力 " 不稳定与电网调节能力不足的矛盾成为储能需求激增的核心驱动力。随着新能源逐步进入电力市场,其对电网的扰动逐渐增大,为解决消纳问题,迫切需要更多储能等调节型资源,而且,上网电价逐渐下降,也需要配置储能提升项目收益率。
邱艾松介绍,由于光伏风电发电的时间、强度不稳定,储能便是必要的稳定器。不过,储能领域长期以来没有明确补贴政策,因为风电和光伏领域强制配储,这就相当于用风光领域的利润补贴了储能行业。储能行业也在强制配储的过程中走向了成熟。

通威股份金融总监、通威新能源执行董事邱艾松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在 " 双碳 " 目标引领下,绿色金融对光伏等行业的发展发挥着支撑与赋能作用,但也付出了一定的绿色溢价。邱艾松表示,绿色溢价是指某项经济活动的清洁(零碳排放)能源成本与化石能源成本之差,当前金融政策让市场主体可以获得更便宜的资金,从而弥补绿色溢价。
吕建中则认为,光储行业正处于从 " 政策驱动 " 向 " 市场驱动 " 转型的关键节点,光储一体化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5 年,光储充一体化市场规模达约 5000 亿元,在 2030 年预计将突破 2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30%。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吕建中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不过,光储行业也存在三大瓶颈,即技术瓶颈、经济瓶颈和治理瓶颈。其中,技术瓶颈主要围绕电池寿命与系统集成难题;经济瓶颈主要体现在成本结构与投资回报上;治理瓶颈主要表现为标准缺失与监管不足。
如何解决三大瓶颈?吕建中分析道:在技术创新上,需聚焦系统集成、智能管理与电池技术升级,尤其要重视智能化管理,将生产、物流、供应链等全流程的数据转化为核心资产,为决策提供支撑;在模式创新上,除发展虚拟电厂、光伏微电网等新型业态外,需推动电力交易与辅助服务对接,打通产业应用场景;在支持创新上,绿色金融的赋能至关重要,需推动金融产品与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挂钩,同时加快贸易便利化与标准体系建设。
圆桌共话光储未来:机会恰恰会在市场低谷时产生
在圆桌论坛环节,行业高管深入探讨了产业现状与未来。参加圆桌的嘉宾包括蓝丰生化董事、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CTO(首席技术官)路忠林,协鑫锂电首席市场官邓松,永安期货首席投资官吴晓峰,兴储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钠电研究院院长苏恒。

圆桌论坛环节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邓松表示,储能需求爆发导致电芯 " 一芯难求 ",订单已排至明年,这强力拉动了磷酸铁锂材料需求。他预计,明年整个储能材料的用量都较为紧缺。
对于光伏产业,路忠林坦言,市场偏好锦上添花,很少 " 雪中送炭 "。但他认为,当前整个产业是 " 危中有机 " 的,应该看到,光伏最大的机会恰恰会在市场低谷时产生,而不是在欣欣向荣的时候。每一轮光伏洗牌之后,一定有公司最终抓住机会并且做大做强。所以他也期待看到更多优秀公司,在这轮大浪淘沙后不仅能存活下来,还能发展起来。
吴晓峰也认同地表示,光伏产业短期内面临供需失衡等问题,但调整后就将迎来新机遇,企业目前需长远布局。对于储能产业,他表示,当前阶段可类比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前夜—— 2020 年。但吴晓峰也警示说,行业需吸取历史教训,避免过度乐观而进行的产能扩张。他强调,企业经营如同马拉松,关键在于持续进化,而非一时领先。
苏恒则聚焦新赛道——钠电。他表示,钠资源较为丰富,可避免 " 卡脖子 " 风险,且钠电池在循环寿命和成本上具优势,该技术正加速商业化,将成为储能市场的重要补充。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