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亏 112 亿,这是李彦宏 "All in AI"12 年后交出的答卷。信仰技术的他总能率先预判时代的潮汐,但是谁总在耽误他的理想主义?
Q3 财报 喜忧参半
11 月 18 日晚,百度发布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数字不太好看,营收 312 亿元,净亏损 112 亿元,营收和利润双降,由盈转亏。理想主义与商业世界的摩擦,再一次在百度的财报里暴露无遗。
传统在线营销三季度收入 153 亿元,同比再跌 18%,这是连续第六季下滑。这个曾撑起百度 80% 收入的现金牛,已变成拖累。
7 月围绕 AI 大改搜索结果逻辑后,搜索端依然无法逆转,月活 7.08 亿,同比也只涨了 1%,与微信搜一搜(8 亿)、抖音搜索(7.6 亿)的差距继续扩大。
全球搜索流量结构正在被 AI 重写,百度赖以生存的 " 搜索框 + 竞价排名 " 模式被时代稀释得越来越快。
但在一片疲态中,也隐藏着一点微弱的亮光:被百度寄予厚望的 AI 业务,第一次在财报中与大家见面。AI 相关业务总收入达到约 100 亿元,同比增长超过 50%,尽管体量仍不够撑起百度,但与传统搜索、爱奇艺业务相比,是唯一的加速板块。

李彦宏 12 年的AI坚持
如果要说国内最早真正赌上企业未来做 AI 巨头的,毫无疑问是百度。
2013 年提出 All in AI,宣布成立 " 深度学习研究院 "(IDL),这是全球企业界第一个用 " 深度学习 " 来命名的研究院,比阿里、腾讯的 AI 实验室早了整整三年。李彦宏亲自担任院长,他的目标是 " 要做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贝尔实验室,吸引全球最顶级的人才 "。
2016 年,PaddlePaddle(飞桨)深度学习框架、Apollo 自动驾驶平台相继发布;2018 年,自研芯片 " 昆仑芯 "" 的推出,补齐了算力这块短板;2019 年,文心大模型立项,又比国内大部分玩家抢跑了四年。
时至今日,百度已经形成了最完整的 AI 产业布局,包括芯片、智能云、大模型、自动驾驶等各个领域。过去十年,几乎没有一家国内科技巨头,从底层到应用的 AI 链路上铺得像百度这样全面。全球范围内,也只有谷歌、特斯拉等极少数公司完成了这种布局。
李彦宏的技术理想主义从不缺方向感,也不缺孤注一掷的勇气。但问题在于,百度的脚步总被现实绊住。
战略层面摇摆。过去十年,百度从 O2O、内容生态、外卖、金融,到如今的 AI,都做过,但很多都是 " 做了,但没做成 "。长期主义需要稳定的战略执行,而百度更像是不断寻找 " 下一个故事 "。
生态不够开放。2023 年 2 月,百度率先发布文心一言,本是抢占先机的好机会。但在模型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却要求合作企业先保底充值 1 万元才能调用 API。这种 " 不够开放 " 的姿态,一下让百度错失开发者红利窗口。
产品落地不稳。不计成本的技术投入,但云业务在 To B 市场苦战多年,市场份额依旧落后;文心生态里,至今没跑出一款真正的爆款应用。
李彦宏跑得最早,却没跑得最远。
李彦宏的AI曙光与挑战
2025 年的新入口竞争,已经不是传统搜索之间的你来我往,而是 AI Native 的全面混战。
AI 助手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入口,信息的组织方式从 " 链接 " 转向 " 生成 ",微信、字节的 AI 搜索能力高速增长,搜索框本身正被边缘化,这场入口革命几乎把百度的优势全部磨平。
百度希望用 " 全栈自研 + AI 原生应用 " 打造新的增长飞轮。但在这条全栈自研、烧钱漫长、商业化艰难的道路上,百度面临的挑战同样无比现实:
AI 云 42 亿元,增长 33%。但在国内云市场里,百度云份额依然排在阿里(33%)、华为(18%)之后。
AI 原生营销业务收入 28 亿元,同比增长 262%,这部分靠数字人、智能体带动。但就百度世界大会 2025 上,慧播星不稳定的尴尬情况来看,是否能成长为稳定收入还需要验证。
AI 原生应用也在贡献收入,文心大模型、千帆平台、GenFlow、网盘、文库等,共带来 26 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 6%,但 AI 生态尚未真正成型。
Apollo Go 财报仅强调订单量增长,虽然全球服务次数 310 万次,同比涨 212%,但收入占比不足 1%,远远无法覆盖运营成本,Robotaxi 行业要真正盈利还遥遥无期。

如今各大玩家已经后发先至,早起的百度正在面对更残酷的新竞争格局。净亏 112 亿,是一道残酷的短期写照。但对李彦宏而言,更难的部分不是亏损,而是如何让他坚持的技术理想主义,最终真的变成能托起百度未来的那束光。
星河商业观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