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入列的热度还没退,网上突然冒出的两张航母模型图就炸了锅:舷号 "19" 的舰体看着眼熟,舷号 "20" 的居然没烟囱 。这一下网友们都猜疯了:中国造航母是要变节奏了?以前说的 " 三步走 ",难不成改成 " 两条腿一起跑 " 了?福建舰之后,到底先量产常规动力的,还是直接冲核动力的?
先看那艘引发热议的 19 号舰模型。乍一看,这船跟刚入列的福建舰简直是 " 孪生兄弟 ":8 万吨的体量、三条电磁弹射器、两部大升降机,连甲板布局都几乎一模一样。但细看舰岛,差别就出来了 , 福建舰是烟囱和舰岛连在一起的,19 号舰的烟囱却被挪到了后面,跟舰岛分了家,舰岛本身还变大了一圈。

这设计刚出来,不少军迷就犯嘀咕:全世界的航母,从美国的尼米兹级到咱们的辽宁舰,烟囱都是跟舰岛整合的,不就是为了省地方、不挡雷达视野吗?19 号舰这么设计,既占空间又可能影响雷达探测,难道是设计师犯糊涂了?其实再往深了想,这模型的舰岛造型,跟武汉 " 水泥航母 " 上最新换的测试舰岛几乎一模一样。要知道," 水泥航母 " 就是用来测试新设计的,这新舰岛十有八九是在优化福建舰的排烟问题。
这么一来就清楚了,19 号舰压根不是什么 " 全新第四艘 ",更像是福建舰的 " 优化款姊妹舰 "。央视旗下 " 玉渊潭天 " 说的一句话很关键:"003 型是成熟平台,优化后就会量产。" 这话等于把答案摆到了台面上:福建舰这个常规动力电磁弹射的平台已经摸透了,接下来要批量造,快速补数量。
为啥非得批量造常规动力的?看看咱们面临的情况就懂了。美国加日本拢共十几艘航母,咱们现在只有三艘。按 " 一艘休整、一艘训练、一艘战备 " 的规矩,真能随时待命的就一艘。要想在 2035 年前形成海上力量平衡,光靠 " 一艘艘摸石头过河 " 根本来不及。更别说核动力航母虽好,但造起来太费劲:工期至少 8 年起步,花钱像烧纸,技术风险还高,维护起来更是麻烦。常规动力的就灵活多了,造得快、成本低、升级方便,正好能解 " 数量不足 " 的燃眉之急。
那艘没烟囱的 20 号舰模型,这才是真正的 " 大招 "。没有烟囱,意味着动力来源不是烧油的发动机,而是核反应堆。更让人吃惊的是,结合大连造船厂曝光的超大船坞分段测算,这船的水线宽度有 42 到 43 米,比美国福特级还宽一点,满载排水量说不定能冲到 12 万吨。这规格,已经是奔着超越美国现役航母去了。
不过千万别以为 20 号舰就是第四艘航母。这么大的吨位、这么新的动力系统,绝对是 " 跨代产品 ",不可能跟在福建舰后面仓促上马。合理的猜测是,它得排到第五艘,是真正的 " 终极款 "。这么算下来,中国航母的路线图其实是五艘的规划:辽宁舰练手、山东舰成熟滑跃、福建舰打通常规电弹、19 号舰优化量产、20 号舰冲刺核动力。

这就形成了 " 两条腿跑步 " 的格局:一条腿是常规动力航母的 " 系列化量产 ",用福建舰的优化型快速补数量,解决 " 有没有、够不够 " 的问题;另一条腿是核动力航母的 " 战略化突破 ",瞄准 12 万吨级的目标攻坚,解决 " 强不强、尖不尖 " 的问题。两条路线并行推进,既不耽误眼前的战备需求,又能布局未来的技术制高点。
有人纠结 19 号舰模型的设计 " 不合常理 ",但其实模型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透露出的信号:中国航母已经告别了 " 造一艘摸索一艘 " 的阶段,进入了 " 成熟平台批量造、先进技术同步研 " 的新时代。福建舰不是终点,而是常规动力电弹航母量产的起点;20 号舰模型也不是空想,而是核动力时代的预告。
按照这个节奏,到 2035 年,咱们手里有 4 到 5 艘常规动力电弹航母撑场面,再加上 2 艘 12 万吨级的核动力巨舰压阵,西太平洋的航母格局肯定要变天。那些曾经觉得中国航母 " 赶不上趟 " 的论调,恐怕很快就要被现实打脸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