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社 14小时前
中国汽车需要一份“不可以做什么”清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导语

Introduction

一份 " 不可以做什么 " 表格,最能体现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它亦是一份立志要走向世界的中国汽车的 " 通行证 "。

2009 年的秋初,那时的四季还算分明,微风正好,秋桂芬香袭人,全球气温上升这个话题刚开始被讨论。上海人民广场某屋顶咖啡馆内,我与金桥作为东道主,宴请了几位媒体同行。

彼时,郭登礼博士还是西南头部党政媒体的总经理,距离他后来创办《大众侃车》还有好几年,唐华老师离创办《汽车通讯社》也尚远,何醒言也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经历一次 " 一猫 " 时代的意气风发到不了了之、直到后来又创办《路咖汽车》,还有一位是车界老顽童 " 李潮 ",我们所有人都尊他一声 " 潮哥 "。

郭博士总是嗓门最大的那个,他语速轻疾,声浪碾压了咖啡店的背景爵士乐,我忘记了他当时是怎么论述在中国创办一本民营汽车杂志的必要性,倒是记住了他对上海的评价:" 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北京甚于上海?上海实在是个太装的地方。" 后来,他兑现了对北京的热爱,这么多年来,他事业的主要根据地都在北京。

何醒言那天下午的一个预判今天看来还极有远见,这位喜欢研究历史的胖子大大咧咧地下结论说:" 总有一天,中国汽车的民族品牌会崛起,会走向世界,我们应该跟日本的汽车媒介公司学习,他们就是随着日本汽车品牌走向世界而实现国际化的。"

总之所有人一致认为,与市场内其他产品类杂志不同,一家贴近市场的汽车行业杂志是适应市场与那个时代的。第二年,也就是 2010 年 10 月,《汽车公社》试刊号在成都车展上亮相。

我记得那个白色封面的菱格设计,今天看来,的确过于简单化了些,少些许美感、设计感——犹如上世纪 80 年代的喇叭裤一样粗糙,但,那是诞生之初、尚且稚嫩的《汽车公社》所能贡献的最具想象力的一个初生图腾了。

也就是那个月,为了和封面故事选题相呼应,从来没有去过成都的我,一连在杂志后半段写了五六篇与成都 " 巴适 " 文化有关的文艺稿,收笔之际,像皮格马列翁爱上了自塑雕塑一样,我也爱上了成都——这份偏爱一直持续到今天!

后续的故事是,鼓励了我们的那些朋友们也各自创办了自己的汽车媒体公司。

" 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 "

最早,丹 · 吉尔默(Dan Gillmor)在其著作《草根媒体》(We the Media)中首次提出 " 公民媒体 " 概念,2003 年美国出现了 " 自媒体 " 这一概念。而在中国,在我们创业的 2010 年,我们还没从来没有听说这一词汇,也根本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踏上一条日后成为中国汽车媒体存在形式主流当中的先行者。

约在 2014 年以后,众多官方媒体人基于各种现实的考虑,纷纷离职自创公司,不久基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技术的 " 自媒体 " 如潮水涌现,旧媒体形式要么被拍死在沙滩上,要么改头换面为新形势的一份子。" 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 ",成为共识。

回想起来,那的确是一个乐观而蒸蒸日上的年代,我想许多当时被追捧的合资汽车公司的从业人员,大约是极为怀念那时的忙碌的——那时候的忙,和当下的卷完全不同,那时候的每个汽车人都在满怀激情地去拥抱一份确定的热爱,和参与时代变革的成就感。

从 2010 年到 2025 年,中国汽车这 15 年完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崛起与变革的恢弘进程。汽车销量 2010 年是 1806.2 万辆,2025 年预计将超 3400 万辆;2010 年汽车出口 60 万辆,2025 年预计出口将突破 600 万辆;2010 年中国品牌占比大约 45.6%,2025 年预计突破 65%;新能源渗透率 2010 年不到 1%,2025 年渗透率预计将超过 50%......

如果我们愿意,还有更多的数字展示中国汽车行业过往 15 年来的巨大成就。15 年前的金桥也好,郭博士也好,其实完全没有想到汽车行业今天的现状,也决不能预料在疫情以后各大行业低迷的情况下,汽车行业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成为世界新能源和智能化变革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在这个巨变时代,《汽车公社》作为这个行业的见证者,参与者,谏言者,有幸成为中国汽车蓬勃发展中的一员。媒体形式也从杂志拓展为公号、视频号,形成自己的矩阵,在这一过程中,外在形式顺应时代而动,而我们工作的核心从未变化。

一份 " 不可以做什么 " 表格

如果说,中国汽车产业是一条汹涌澎湃、不断推陈出新并自我壮大的河流的话,《汽车公社》一直是岸边的观潮者。我们关注比亚迪、吉利、奇瑞和长安这些此起彼伏、各领风骚数年的行业英雄们,我们同情铃木、Jeep、菲亚特这些被驱赶出中国的迷惑者;对高合、哪吒还有威马那些岸边的淘汰者心生悲悯。

时至今日,除了喝彩,除了随喜,《汽车公社》更想说的一个观点是:高速中国的汽车公司们,到底有没有给自己列一份 " 不可以做什么 "(或者叫 " 不可为 ")的表格。

以一家刚刚诞生两年不到的当红汽车公司为例,当三条年轻的生命葬身火海之际,这家公司第一反应是为自己开脱,而没有对自己的设计、技术和汽车产品最基本的安全保障进行反思。另外还有在我身边发生的车祸事件,在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的突然逝去,都是对这个家庭所有人的翻天覆地般的打击。而造车的人如果考虑得更多一点,造车的企业都有这样一份底线清晰的 " 不可以做什么 " 表格,这样的悲剧本可以避免。这样的事件,在中国绝不是孤例……

作为一家媒体,我们报道了太多成功的案例,失败的案例,见证英雄,也同情过先烈,但是我们也从来没有去非常严肃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以盈利为目的公司,在激烈内卷中急需存活的公司,他们各自的 " 不可以做什么 " 的列表里,都有哪些选项?

这一份看不见的表格,它不同于《汽车公社》的《一句话点评》每个月定期推出的销量排名,也不同于其他汽车媒体同行在每年年底推出的各类评选,它也不会出现在每家公司的发布会表述中,它存在于每家公司体系搭建中,企业文化中,危机公关事件中。最终,它体现为一辆车 2 万多个零备件的选择和组合当中。

面对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较量,面对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这对有时一致有时冲突的关系,面对良心与内卷压力,面对本来可以集体保利润结果却是互相残杀降价到不得不降低品质,面对对手 " 不讲武德 ",面对豢养水军的对手占了上风,面对偷工减料而人不知鬼不觉时……

面对诸如此类的场景,这份 " 不可以做什么 " 表格,最能体现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它亦是一份立志要走向世界的中国汽车的 " 通行证 "!这是个接下来值得我们集体思考的问题。

诚然,中国汽车公司,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已经引领了世界,这得益于中国汽车公司得天独厚的消费市场环境,强烈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一代的中国本土汽车公司,都是第一代创始人集体登上了这个舞台,在国外,除了马斯克,其他的中国汽车品牌竞争对手公司内部,都是职业经理人的世界。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势必造就了完全不同的竞争气象。

所以,我们在赞赏 " 盛世出英雄 " 的格局同时,欣赏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勇于破局魄力的同时,同时也要追问一句:所有违背常识的过度营销,忽视生命安全的新技术轻易被推销到市场,过于强调流量的个人营销,把注意力导向性价比而不是安全与品质,是不是正在把造车的最终目的带偏赛道。

没有一个目的的价值可以高于一个人的尊严!

到底造车的初心是什么?是真正为消费者带来福利和便捷?是真正探索人类在能源领域的新突破?是思索如何用新技术服务大众?还是把天平偏向个体的事业成功,个人的英雄主义?还是追求财富榜上的数字攀升?

还可以追问的一点是:那些违背常识的营销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每次电池起火、智能驾驶车祸事件几乎都不能给消费者群体一个满意的交代,同样事情一而再再而三上演,无非是换了时间和地点重演各种剧情,那么给这个高速发展的造车行业提供各种有利条件的大环境,它有没有出于利益的考虑,选择性忽略一些事情?

《周易》中 "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那些在时代的红利中的一飞冲天的个人,最终有多少能真正守住 " 德与位 "" 大与小 " 的边界与平衡?

回到刚才那个提问:造车的初心到底应该是什么?社会的发展为了什么?令人震惊的是,我时不时还是会听到一种论调,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是无序野蛮的阶段,一方面它具有非常的活力,一方面它难免有混乱,有很多方面还不够文明,这是可以理解的。

这种隐蔽的功利主义极为危险的地方在于,它隐含了一个逻辑:" 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可以牺牲少数人 "。这种逻辑否定人类自十八世纪以来的启蒙努力。

所以,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文主义精神,尤其在人类自主进入 AI 时代以后,我们更需要去好好思考康德所说的:" 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没有一个目的的价值可以高于一个人的尊严。" 我想我们提倡的 " 不可以做什么 " 表格它设置的最基本前提,也应该是来自这两句话。

202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菲利普阿吉翁 ( Philippe Aghion),他的获奖成果是 " 创造性破坏下的持续增长理论 ",以 " 创造性破坏 " 为引擎,质量爬升式创新可推动生产率增长,旧技术被新技术淘汰,把创新激励、市场结构与增长内生化,强调垄断租与竞争的双重作用。这就是他发现的倒 U 型关系,也是 " 竞争促进创新 " 一个最优的度的把握问题。

适度竞争提高 " 逃逸竞争 " 式创新激励,但过强竞争削弱租的回收、过弱竞争削弱追赶动机,都会形成创新激励的扭曲效应。这也给现在过于内卷的汽车行业提出了一种启发。

2025 年,我们所在的上海以及绝大多数的南方地区,迎来超过 160 天的超长夏天,直到 2025 年 10 月 18 日这天,气温才彻底退出 30 ° ——恰恰也是这天,北京入冬!据说,这也是北京 10 多年来最早入冬的一年。

一直以来,四季分明的北京和上海在 2025 年的气候异象,是全球气候紊乱的最真实写照,这再次验证中国汽车 2020 年开始引领全球电动化和智能化革命以来的最迫切的价值所在。

所以,中国汽车需要一份更有力的担当清单,成就更为持久的责任与蓝图!这是《汽车公社》成立 15 年来孜孜不倦的呼唤。中国汽车产业只有更有智慧地平衡持续发展力与短期获利能力,真正地尊重每一位消费者的安全与需求,才能成为真正引领世界的赢家,这也是每一个中国汽车人内心的澎湃。

责编:李思佳   编辑:何增荣

THE END

<

  PAST · 往期回顾  

>

日本,又给日本汽车捅刀了

汽车 " 换道超车 ",伪命题 or 真理?丨 15 年的热血与荣光⑧

看不起自主品牌的毛病,要改一改了丨 15 年的热血与荣光⑦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上海 北京 东道主 人民广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