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告别政策‘襁褓’,进入完全市场化的竞争深水区。" 近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直言,明年年初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调整,不会对发展良好的企业产生太大的影响。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师建华指出,当前,车企的生存法则正从 " 价格战 " 转向 " 技术战 ",下一阶段的核心驱动力将是智能化,而安全则是所有创新不可逾越的底线。
车市问题根源在于产业集中度不足
" 总体来看,今年车市的表现还是趋于良好。" 师建华认为。
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 1 至 10 月,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 2769.2 万辆和 2768.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3.2% 和 12.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301.5 万辆和 1294.3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3.1% 和 32.7%。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2025 年,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将好于年初设定的 3000 万辆产销量预期,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有望突破 50%。" 师建华表示。
然而,宏观数据的向好之下,是车企 " 苦乐不均 " 的生存现实。当被问及车企在 2025 年是否过得 " 难 " 时,师建华的看法颇为辩证:" 难与不难是相对的,今年过得比去年要好一点儿。"
在他看来,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产业集中度不足。"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该是企业逐渐减少,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形成规模效应。但我们有 250 个左右品牌在一个固定的市场里竞争,那必然是有人好过,有人不好过。" 师建华认为,这种 " 企业多、品牌多 " 的格局,是引发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根本原因。
面对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的现状,师建华给出的解决办法是提升产业集中度与回归价值竞争。
" 对行业而言,产业集中度要提升,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发展,让资源在更大平台上优化配置。" 师建华建议,对企业来说,则必须回归商业本质,通过提升技术、品质与服务来构建核心竞争力,告别低端 " 内卷 ",转向价值竞争。
智能化成下一阶段竞争的核心驱动力
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 " 全免 " 转为 " 减半 ",这一调整被业界视为对车企盈利能力的重大考验。
师建华认为,政策退坡反而能倒逼行业挤出泡沫,让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
在师建华看来,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逐步退出,是行业成熟的标志。经历十几年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市场化阶段,企业必须依靠自身产品力与技术在市场中生存。在下一阶段的市场竞争中,智能化将成为核心驱动力。
" 到 2030 年,软件将占汽车产品成本的 12% — 18%,汽车电子硬件占比将达到 70%。" 师建华认为,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与智能底盘的技术进步,将推动电动汽车实现 " 智电一体 " 的跨越。
在被问及 " 中国在智驾赛道上能不能赢 " 时,师建华持乐观态度。" 我相信,中国能赢,因为我们的智驾技术已经走在前列。" 师建华表示,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上的节奏是 " 成倍数的 ",这种发展速度使得中国在智能化领域具备领先优势。
据师建华预测,到 2030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 70%,产销规模接近 4000 万辆,其中国内市场 3000 万辆,海外市场 1000 万辆,进入一个健康均衡的发展状态。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安全性是汽车产品第一要素
随着智能化步入 " 下半场 ",政策监管也日趋严格。
对此,师建华表示高度赞同。他强调,安全性是汽车产品第一要素,是 " 永恒的话题 "。" 企业若连最基本的安全要求都做不到,那就不要做汽车。车企应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研发中把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获得口碑与信任。" 师建华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明年是 " 十五五 " 规划的开局之年。展望 2026 年,师建华预测车市将保持良性增长。
" 政策支持从生产端转向使用端,从消费端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支持。企业则需要在夯实电动化基础的同时,在智能化方面走得更加稳健和扎实,并全力攻克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环节。" 师建华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