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合人工智能 4小时前
英伟达财报与Gemini 3引爆AI分歧,泡沫之争下的真实与虚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走在 AI 浪潮之巅的领航者,已经用业绩和产品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科技巨头用实打实的业绩和突破性产品,向市场展示 AI 浪潮依然汹涌。

"Blackwell 销售破纪录,云 GPU 已售罄。" 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第三季度财报声明中的这句话,一扫一周来笼罩在 AI 世界上空的阴霾。

就在本周三,英伟达交出了一份破纪录的成绩单:第三季度营收达 570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62%,净利润增长 65% 至 319 亿美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其对第四季度的营收指引高达 650 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

而在不到 48 小时前,谷歌发布了其最强大的 AI 模型 Gemini 3,不仅以 1501 分登顶全球 AI 模型竞技场排行榜,更实现了从 " 回答问题 " 到 " 完成工作 " 的根本性转变。

01英伟达业绩驱散泡沫疑虑

在 AI 泡沫争议甚嚣尘上之时,英伟达用一份超预期的财报给予了最直接的回应。

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在第三季度实现了 570 亿美元的营收,不仅比去年同期增长 62%,也超过了分析师预期的 550 亿美元左右。

数据中心的增长势头尤为迅猛,该业务季度营收创下 512 亿美元的纪录,环比增长 25%,同比增长 66%。这一数据超越了分析师 490 亿美元的预期,证明市场对 AI 芯片的需求仍在加速增长。

黄仁勋在财报中表示," 无论是模型训练还是推理,计算需求都在加速增长并不断叠加——两者均呈指数级上升趋势。"

他形象地描述道:" 我们已进入 AI 的良性循环:AI 生态系统正快速扩张,越来越多的基础模型开发者、AI 初创企业涌现,覆盖行业更广、涉及国家更多。"

英伟达的业绩成功提振了市场信心,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逾 4%。作为 AI 浪潮的 " 领头羊 ",英伟达的强劲表现无疑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02Gemini 3 重新定义 AI 能力边界

就在英伟达发布财报前两天,谷歌正式推出了被其称为 " 最智能模型 " 的 Gemini 3,这不仅是技术参数的提升,更是 AI 从对话工具向任务执行伙伴转变的里程碑。

Gemini 3 在基准测试中表现惊艳,以 1501 分登顶 LMArena 排行榜,成为首个突破 1500 分的模型。

在衡量博士级推理能力的 GPQA Diamond 测试中达到 91.9%,在人类的最后考试这个包含博士级难题的基准测试中,得分从上一代的 21.6% 大幅提升至 37.5%。

更为关键的是其能力的根本性转变。DeepMind CEO Demis Hassabis 在访谈中指出,Gemini 3 最大的进步在于推理能力——它能够同时进行多步骤的思考,而以前的模型常常会思路中断、失去条理。

谷歌不是单独发布一个模型,而是第一次把推理能力、多模态理解和智能体能力打包整合,形成一整套 AI 平台。

在实际演示中,当你要求 " 整理我的收件箱 ",Gemini 3 会自动扫描邮件内容、按重要性分类、标记需要回复的事项、起草回复建议、将相似邮件归类整理。

整个过程不需要逐步指导,展现了从 " 回答问题 " 到 " 完成工作 " 的飞跃。

03市场担忧与基本面支撑

就在英伟达财报发布前,市场对 AI 泡沫的担忧已达到高点。美股与加密货币市场同步大跌,比特币短线跌破 9 万美元,纳斯达克自 10 月创出历史新高以来已累计下跌超过 6%。

高盛的分析更是火上浇油。该行报告显示,自 2022 年末 ChatGPT 推出以来,与 AI 相关的企业市值已增加超过 19 万亿美元,接近其对 AI 经济贡献峰值预期 19 万亿美元的上限。

高盛分析师警告不要高估 AI 驱动的收入增长——这是一种 " 总和谬误 ",也不要假设短期利润增长趋势会无限持续——即 " 外推谬误 "。

更令人担忧的是,科技巨头们正掀起一场 " 发债狂潮 "。今年以来,美国人工智能公司的发债规模已超过 2000 亿美元。

Meta 在 10 月底发行了 300 亿美元的债券,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于 11 月初也标售了 250 亿美元债券。

一些敏锐的投资者已开始获利了结。软银出售 3210 万股英伟达,套现 58.3 亿美元;因精准预测次贷证券泡沫破裂而闻名的迈克尔 · 伯里也已开始做空英伟达等 AI 龙头。

04AI 繁荣的支撑与隐患

当前的 AI 繁荣究竟能否持续?我们从英伟达的财报和谷歌 Gemini 3 的表现中,或可找到一些线索。

强劲需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英伟达首席财务官科莱特 · 克雷斯提到,本季度公司宣布的 AI 工厂及基础设施项目累计所需 GPU 达 500 万块。

这一需求覆盖所有市场,包括云服务提供商、主权国家机构、现代化企业及超级计算中心。

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也逐渐清晰。微软的 Azure 业务表现抢眼,营收同比增长 39%,现在已拥有 3680 亿美元的合约储备。

微软 CFO 表示,即使加速支出、提前租赁、尽快将 CPU 和 GPU 投入系统," 我们仍看到需求持续增长 "。

然而,风险依然不容忽视。当前美股前 10 大市值的公司,已有 8 家是 AI 相关科技公司,AI 集中度远高于互联网泡沫时期。

就美股指数中科技股占比来看,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Meta 和特斯拉占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的权重为 54%,占标普 500 的权重为 36%。

企业为 AI 支付的成本与它创造的价值严重不匹配,是当前商业模式面临的突出挑战。

数据显示,近 80% 部署 AI 的企业未能实现净利润提升,95% 的生成式 AI 试点项目没有带来直接财务回报。

05中国 AI 产业差异化路径与前景看好

在全球 AI 竞争格局中,中国公司正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与美国科技巨头选择封闭式策略、强调堆叠算力与提升通用能力不同,中国 AI 企业多采取开源策略,更加快速地融入各种应用场景,并在场景验证中不断反馈和升级。

这走出一条 " 高性能、低成本、开放普惠 " 的新路。

中国拥有超大市场和完备工业体系优势,为 AI 技术的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从电商推荐到医疗诊断,AI 技术正深度融入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迭代。

随着谷歌、英伟达等公司在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全球 AI 产业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正日趋完善,这将为中国 AI 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环境和学习样本。

在全球竞相发展 AI 的大背景下,中国公司有望凭借市场优势、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在应用层面积累起独特优势。

06写在最后

微软前 CEO 比尔 · 盖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曾警告,美国正处于一场类似上世纪 90 年代末 " 互联网泡沫 " 的 AI 投资热潮。

但如今的 AI 领导者拥有健康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这是与互联网泡沫时期根本的不同。

黄仁勋在财报电话会议中的观点可能更为客观:" 关于 AI 泡沫的讨论一直很多,但从我们的视角来看,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

走在 AI 浪潮之巅的领航者,已经用业绩和产品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英伟达 浪潮 黄仁勋 谷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