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病共存是指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疾病。数据显示,我国约 43% 的老年人存在多病共存现象。这类患者往往就诊科室分散、用药复杂,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治疗效果也大打折扣。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与生活方式转变,多病共患已成为临床诊疗中的常见挑战,给患者健康与医疗体系带来双重压力。在此背景下,全科医生凭借" 全人、全程 "的全科医学服务特性,成为应对这一 " 组团大考 " 的核心力量,全科医生在应对多病共患问题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开设全科医学多病共存专病门诊,提供 " 一站式、全方位、个体化 " 的综合健康管理服务。
每周一、四开设多病共存专病门诊,由资深专家出诊,提供 " 一次就诊,综合诊治;用药整合,安全精简;个体化管理,关注随访;功能维护与健康促进 " 等特色服务。第一次多病共存专病门诊很快迎来第一批 " 多病共存 " 患者,每位患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共病问题曾经非常苦恼,辗转于多个科室,健康问题不能得到高效、满意的解决方案。
67 岁的刘阿姨(化名)是全科多病共存专病门诊的一位资深 " 粉丝 ",最开始老两口愁眉苦脸地来就诊,掏出厚厚的一沓病历,因 " 乏力、上腹部不适、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骨质疏松、抑郁症、高脂血症、痛风 " 等健康问题反复就诊于多个专科,每次都需要反复排队、检查、复诊,辗转于多个专科,却因各种原因不能完全解决自己的痛苦。后来找到全科医学多病共存专病门诊,是抱着很大期望的。全科崔洁主任医师耐心、细致地了解了患者的所有资料及问题,考虑到除了存在以前诊断过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问题,患者精神压力及抑郁情绪也是症状不能缓解的主要原因。经过完善需要的辅助检查,崔主任最终给出综合管理方案,与患者建立密切联系,纳入 " 全科医学科门诊患者慢病管理群 ",门诊医生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及时 " 话疗 " 解开患者疑虑。1 个多月后,来复诊的汪阿姨看上去与之前判若两人,精神很好,症状完全缓解,自己监测血压和血糖,非常规范。


启动全科医学科住院病房多病共存患者的综合管理模式——全专结合、" 多病 MDT" 模式一站式解决患者所有共患问题。
88 岁的赵奶奶(化名),因为突发晕厥、黑便被家人急送入院,重症医学科快速评估并组织救治,诊断为:失血性休克、上消化道出血、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颤动等。经过 3 天治疗,患者消化道出血初步控制,黑便未再出现,血红蛋白水平稳定,血压、心率基本平稳。患者子女考虑到老人高龄、基础疾病较多,拒绝了胃镜检查及积极的有创抢救及治疗,要求转入普通病房好好陪伴老人,给予姑息性治疗,遂转入全科医学科。
全科医学科继续完善相关检查,综合评估后诊断为:失血性休克、消化道出血、中度贫血、低蛋白血症、泌尿系感染 ( 粪肠球菌、光滑念珠菌 ) 、代谢性酸中毒、支原体感染、慢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功能Ⅲ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大脑前动脉闭塞和狭窄、大脑后动脉狭窄、心律失常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高血压病 3 级 ( 极高危 ) 、双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 股动脉、腘动脉 ) 、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形成 ( 单发 ) 、双侧颈总动脉斑块形成 ( 多发 ) 、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二尖瓣反流 ( 中量 ) 、电解质素乱 高钾血症 低钠血症、直肠癌术后、桥本甲状腺炎、高尿酸血症,共 20 余种疾病诊断,涉及消化、循环、神经、泌尿、血液、呼吸、营养、内分泌代谢、肿瘤及内环境等 10 多个系统与疾病问题。
全科医学科立即启动多病共存患者综合管理模式:
复盘患者的基础疾病与主要问题在治疗策略上的多重冲突:
消化道出血与房颤、脑梗死需要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矛盾、消化的出血与基础病口服用药的冲突、慢性心力衰竭与抗感染治疗、纠正贫血、营养治疗的矛盾、抗感染治疗与肾功能不全的用药限制等,出血与栓塞风险均高,治疗方案存在多个矛盾与制约。
开启全专结合、" 多病 MDT" 模式一站式解决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各项难题:
消化道出血的持续监测与肠内营养管理及综合评估、全身功能与营养评估、多重感染的精准诊疗与抗生素方案调整、基础病与并发症关联评估。请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血管外科及营养科等相关科室 MDT,讨论后共同制定个性化营养支持方案,改善低蛋白血症与贫血,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调整抗心衰药物剂量,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出入量,控制房颤、房扑心室率、降低心脏负荷,严密把控入量与出量,改善心功能。
加强护理与肢体功能康复:
制定个体化护理及康复计划,预防压疮、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呼吸训练、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床上翻身、肢体被动活动,指导患者家属提高护理技能,逐步过渡到坐起、床边站立、缓慢行走,改善肌力与活动能力,为出院后生活自理打好基础。
出院前 " 全科医学全周期照护 " 衔接:
做好 " 院内治疗 - 社区随访 - 家庭照护 " 的衔接:整理 " 用药清单 ",及时调整用药,给予饮食与生活指导,做好复诊计划。对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 " 双向转诊 " 机制,定期通过电话、家庭访视随访。
人文关怀与心理支持:
将 " 人文照护 " 融入管理全程,尊重患者及家属意愿,充分征求患者与家属意见,医患共同决策,提升治疗依从性。最终帮助患者从 " 危局 " 转向 " 稳定 ",实现平安出院与长期健康维护。


持续推进 " 全人、全程 " 管理模式,加强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树立自我健康管理信念,让患者从 " 被动接受治疗 " 转变为 " 主动参与健康管理 "。
从源头提升多病共患的管理效果。通过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指导患者记录血压、血糖变化,识别疾病加重的早期信号。众多研究表明与单种慢性病患者相比,多病共存患者生存率低、住院率高、住院时间长、医疗资源需求多。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多病共存的情况日渐突显,但多病共存慢性病患者往往缺乏对共病的认识,自我管理意识差,而其在专科无法得到所有疾病的个性化、综合、连续的健康教育指导。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多病共存现象越来越普遍。多病共存患者的健康管理是全球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挑战。随着三级诊疗制度在我国的深入开展,全科医生将继续致力于多病共存患者的健康管理,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做好二级预防工作,为患者筑牢健康防线,减少重症及并发症发生,降低跨科就诊负担,让多病管理更高效、更贴合患者需求,助力分级诊疗落地见效。
来源 / 西安医学院一附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