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ataEye
几天前,阿里正式宣布 " 千问 " 项目上线,千问 APP 公测版也同步登陆各大应用市场,一时间,大量用户涌入直接导致千问 APP 短暂崩溃;11 月 19 日,千问 APP 最高升至 App Store 免费应用总榜第三名。
升级后的千问 APP 产品设计与同类产品相似,在功能上较通义有所增加,包括 AI 视频、AI 绘图、音视频速读、实时记录、AI 笔记、深度研究等。
作为阿里在 AI 领域的又一重磅动作,千问 APP 的登场也代表着阿里集团通过原生 AI 应用正式切入 AI to C 战场,中国 AI 市场 C 端入口争夺战再度升级。
那么,到今天为止,千问在数据方面表现如何?能否实现对豆包、元宝等产品的赶超?以及在千问背后,阿里是否还隐藏着更为庞大的战略?
千问 APP 数据表现
(一)投放数据

ADX 行业版数据显示,11 月以来千问(及前身通义 APP)投放力度呈前期低迷、后期爆发状态。11 月 13 日及之前,通义 APP 投放力度几乎停滞,日投放素材量仅有几十至上百组;11 月 14 日,通义升级为千问 APP,投放素材量随之上涨至 890 组,并在之后爆发式上涨,至今,日投放素材量已达 3.5 万组。
(二)下载数据

点点数据显示,11 月初期,千问前身通义 APP 下载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日下载量约 1.5 万次,11 月 14 日左右有一定程度提升,至 11 月 16 日,日下载量达 4.5 万次左右;11 月 17 日,千问下载量暴涨至 13 万次。
(三)渠道分布

在渠道分布上,ADX 行业版数据显示,千问 APP 近 7 天投放媒体以快手联盟和穿山甲联盟为主,素材数占比分别为 38.36% 和 31.90%,优量汇、知乎、哔哩哔哩等平台紧随其后,该渠道分布也反映出千问 APP 在广告投放上并不局限于某一主流平台,而是通过撒网式全平台投放以寻求覆盖更大受众群体。
综合以上数据,DataEye 研究院认为:千问 APP 自上线以来全网投放力度爆炸式增长,并带动下载量激增,预计未来一定时期内,其 " 投流——下载 " 的正向循环将持续存在。
对比豆包、元宝,千问能否赶超?
在官方口径中,千问被阿里官方定位为 " 阿里最强大模型官方 AI 助手 ",其使用的大模型也是目前全球第一开源模型通义千问 Qwen,那么对比同类产品豆包、元宝等,千问能否实现赶超?
DataEye 研究院将从三款产品的投放力度、用户规模、产品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
(一)投放力度对比

ADX 行业版数据显示,在未升级为千问之前,通义 APP 投放力度在三款产品中最低,几乎停滞,豆包日投放素材量在 1000 组左右,腾讯元宝则以 6 万组左右的日均投放素材量遥遥领先。
自 11 月 14 日以来,腾讯元宝日投放素材量多维持在 5.5 万组左右,豆包日投放素材量有所上涨,11 月 19 日达 1.2 万组,千问投放力度则大幅上升,至 11 月 19 日,日投放素材量达 3.5 万组,与腾讯元宝差距不足 2 万组。
(二)用户规模对比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9 月,豆包、DeepSeek 和腾讯元宝位列原生 AI 应用月活规模 TOP 3,通义(千问 APP 的前身)位列第十。
具体来看,9 月份豆包月活 1.72 亿,腾讯元宝月活 3286 万,通义月活 306 万。三款产品在用户规模层面差距明显。不过,依据千问上线时火爆程度,以及近期投放、下载量的暴涨,预计 11 月千问月活规模对比此前通义 APP 会有大幅上涨。
(三)产品特点对比
豆包、元宝和千问三款产品均定位为 AI 助手,但在核心打法上并不相同。
①豆包
豆包的特点在于其背靠字节互联网生态支持,一方面通过抖音、剪映等生态内垂直爆款产品加持,为豆包这一 AI 通用平台沉淀用户;另一方面又通过豆包的能力反哺各垂直产品。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此前豆包更新后强大的修图功能受到追捧,大量用户通过抖音得知该功能更新,然后下载豆包成为豆包用户,再将豆包修图作品上传至抖音平台分享。
此外,字节内部还围绕豆包的能力开发了诸如豆包爱学、AI 抖音、猫箱等细分赛道产品,打造 AI 生态。
②腾讯元宝
腾讯元宝的特点在于背靠腾讯的流量加持。今年年初,DeepSeek 一夜爆火,随之而来的大量用户涌入后由于算力限制导致 " 服务器繁忙 " 频繁。在此时刻,腾讯迅速接入满血版 DeepSeek-R1 模型,并开始了堪称激进的大力投流推广,一度登顶大陆地区 App Store 免费应用榜榜首。
之后,腾讯还在微信 APP 内嵌入 AI 搜索,引导用户下载腾讯元宝,为后者导入大量流量。
③千问
千问目前的特点在于模型能力。自 2023 年全面开源以来,Qwen 已更新至第三代,公开榜单信息显示,Qwen3 已达 GPT5、Gemini2.5-Pro 同级别水平。截至 2025 年,Qwen 系列全球下载量突破 6 亿次,衍生模型超 17 万个,稳居 Hugging Face 等主流平台榜首,成为事实上的 " 全球第一开源模型 "。

结合以上内容,DataEye 研究院认为:千问虽然在用户规模上远低于豆包和腾讯元宝,但结合近期大力投流及模型优势,有望在后续实现追赶乃至超越,不过核心在于,如何将一流的模型能力转化为能够被用户接受、喜爱的产品能力,是千问团队接下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阿里 AI 战略变局
今年 3 月份,阿里高调宣布旗下夸克 APP 推出 "AI 超级框 ",升级为阿里旗舰 AI 应用,几个月后的今天,千问 APP 取代夸克站在了阿里 C 端 AI 应用的舞台中央。
从夸克到千问,意味着阿里 C 端 AI 战略的变局,而这份变局,源自阿里对抢占 C 端 AI 市场入口的迫切。
(一)巨头共识:AI 时代必争流量入口
一方面,国内互联网市场,各大巨头均有一套自身生态。如字节有自己的娱乐平台抖音、影视平台红果、办公平台飞书、电商平台抖音商城;阿里也有着自己的影视平台优酷、办公平台钉钉、电商平台淘宝天猫,那么就注定了各大巨头之间在 AI 时代也必须拥有、或者抢占一个流量入口。
毫无疑问,AI 助手就是最直观的 AI 入口。这也是为何各大巨头纷纷推出自家的 AI 助手产品,如豆包、元宝、千问、文小言等的原因。
另一方面,现阶段,千问推出的时机已经成熟。
从最初的 ChatGPT 问世,到今天各家纷纷推出 AI 助手、以及类似 Manus 等智能体产品的出现,AI 正在从过去的 " 理解语言 " 向 " 任务执行 " 过渡。
对于阿里而言,Qwen 作为目前全球第一开源模型,整体性能、效果均跻身全球前列,已具备向 " 任务执行 " 过渡的能力。
同时,千问团队也在采访中表示,整个 Agent 生态的成熟度,不管是整个三方生态还是集团内部的生态,都到了一个更能被模型普遍调用、能解决更多问题的状态。
最后一方面,就是国内还是尚未出现一款国民级 AI 应用。
豆包作为目前用户规模最大的原生 AI 产品,日活用户也未稳定突破亿级,对比其它行业真正的国民应用(诸如微信、美团等)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总体来看此时千问推出的时机已经成熟、时间也尚不算晚。
(二)千问核心底牌:AI+ 场景的生态协同
阿里对千问的定位是一款能聊天、会办事的产品,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目前的千问 APP 还只是一个初级版本。
千问团队表示,第二阶段是千问和阿里各个业务的整体协同。因此,DataEye 研究院认为:AI+ 场景或许是千问未来的杀手锏。
阿里官方表示,千问将陆续覆盖办公、地图、健康、购物等多个生活场景,这也正是阿里所具备的生态协同优势。

购物场景有淘宝、天猫、办公场景有钉钉、旅行场景有飞猪、外卖场景有淘宝闪购、出行场景有高德地图,这些高频、刚需场景,是阿里生态的极大优势。随着千问逐步覆盖以上场景,届时只需用户一句话,便能联动其 C 端应用完成全流程操作,实现 " 千问通用 AI 入口 + 全场景协同 " 的使用体验。
这种 AI+ 场景模式,有望成为千问面对同类产品最强的杀手锏。
不过,如同如何将模型能力转化为产品能力一样,AI+ 场景的构想如何落地将成为关键。例如,点外卖场景 AI 能否学会领取优惠券后下单?购物场景 AI 能否对比实际售价、分辨真假好评?旅行场景的购票、出行安排是否合理?这些都是落地过程中需要千问团队不断优化的问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