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 5小时前
辛芷蕾+舒淇,也救不了文艺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作者 |  邹迪阳

编辑 | 吴擎

《日掛中天》结尾,曾美云刺出的一刀蕴含了哪些情感?这可能是本年度华语片最 " 晦涩 " 的阅读理解题。

遗憾的是,即便有这场山洪般猛烈的爆发戏,第三位 " 华语威尼斯影后 " 的光环,再加上主演卖力吆喝,《日掛中天》上映近半个月,累计票房也才刚超过 2100 万,预测总票房不到 3000 万——和在榜上已 " 查无此片 " 的舒淇导演首作《女孩》相比,这个成绩还不算太跌份,但也让众多影迷费解:难道这年头,文艺片注定只有当炮灰的命?

《日掛中天》海报

排除掉那些众所周知、每个月都要养活无数行业号的结构性问题,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答案其实并不复杂。一是 " 欧三 "(指欧洲三大电影节——柏林、戛纳、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在国内的热度和影响力本就局限于小圈子,围观和支持华人演员拿奖的,不一定是线下观影爱好者。

此外,自从在威尼斯首映以来,《日掛中天》的口碑便两极分化严重。前方反馈的 " 狗血元素集大成 "(车祸、替罪坐牢、出轨、怀孕、绝症、流产 ……)想必也劝退了部分看客,不少观众表示,进影院是为了放松,而不是看主角怎么吃苦。

所幸全片看下来,比预想稍好一些,哪怕油门踩得确有些刹不住,堪称字面意义上的 " 发了狠忘了情 ",最后圆得也算合格。此外,极简人物构成和几乎被架空的故事感,放在国产片的视野里都相当罕见,自带一种实验性的、挑战主流观影习惯的趣味。但如此剑走偏锋,当真完成了对人性深度的探照吗?我对此略有怀疑。

老派的,过于老派的

片名《日掛中天》,源自粤剧《紫钗记》(1959)的唱词," 日掛中天格外红,月缺终须有弥缝 "。寥寥十四个字,高度浓缩、概括了影片的剧情主轴,即辛芷蕾饰演的服装店老板曾美云,和旧爱吴葆树(张颂文 饰)偶然重逢后激荡出的一系列情感纠葛。

除了暗指人物命运,选用这句唱词,也是因为影片在广州取景,有服务于地域性的需要。而在东山口、十三行、淘金、晓港等地标之外,直播带货和城中村等要素,让观众得以管窥时代气象的涌动。

矛盾的是,拿掉这些极具辨识度的场景,无论是糙粝、灰蒙蒙的色调,还是核心的戏剧冲突和行为逻辑,都让人恍惚有种错位感,仿佛在看一个十多年前的故事。

《日掛中天》中张颂文饰演的吴葆树

其中,自然有创作者审美定调的缘故。蔡尚君属于 " 低产型 " 第六代导演,在国内算不上一线文艺大导,但也是威尼斯的老熟人了,曾在 2011 年凭借《人山人海》斩获最佳导演银狮奖,前作《冰之下》入围上影主竞赛,还给黄渤赚了个金爵奖影帝。

然而,出于一些特殊内情,两部片的上映都异常坎坷。《日掛中天》算是他的作品久违以 " 足本 " 和观众见面。用他的话来说,拍摄此片的动机,源于 " 社会思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想记录当下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困境 "。

必须承认," 浮夸 " 而 " 直白 " 的奇情地摊文学,的确是捕捉民生最奏效的手段。在某些时刻,影片会让人想到娄烨,尤其是同样对准广州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但后者走的是 " 感觉派 " 路线,利用随性漂移的运镜,撬开欲望的闸门,将其外化为极具冲击力的动作强度和情节线条。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剧照

与之相较,蔡尚君多了些学院派式一板一眼的东西,更通俗来理解,就是典型的 " 大家长 " 做派。他最关注的并非人物本身,而是那根绷紧在人物之间的弦,如同海报上醒目的 " 恨海情天 ",美云和葆树畸形、扭曲的虐恋关系,由此衍生出的情债、报恩、赎罪等东亚式人情概念和辩证法,才是他真正要触碰和审视的。

整个故事最关键、也最原初的 " 业障 ",是多年前美云开车撞了人,葆树替女友顶罪入狱,期间母亲心梗去世,出狱没多久他又查出患癌,人生被彻底扼杀。而一心想忏悔和补偿、了却心结的美云,也被拖着堕入黑洞。引用国外电影社交平台 letterboxd 上网友的评价,这简直就是一出 "evil past lives"(暗黑版《过往人生》)。

《日掛中天》剧照

从人物所遭受的苦难来说,美云和葆树无疑是足够丰富的,也都是被时代抛下的可怜人,他们一个肉身被桎梏(坐牢、绝症),另一个驮着生活的重负向前,却深陷往日的阴影和负罪感,内心秩序逐渐失控、崩塌。

这种展现人物的方式,说到底还是高度 " 文本化 " 的。尽管在片中,俩人的对手戏占了八九成篇幅,也有大量直抒胸臆的对白,但由于强调隐忍、亏欠的叩问式笔触,落到各自心理动机的铺垫和交代上,有很多环节要么缺失,要么被过度压抑了。

这也构成了影片在视角选择上,最让人别扭的地方。它像是为了无限放大那种双方如困兽般的胶着状态,和将情感推向最高潮的结尾,逆推出了整部片的结构和情节设定," 为了碟醋包了顿饺子 ",结合片名的隐喻输出,多少简单粗暴了点。

多少同林鸟,已成分飞燕

试想下,如果削减葆树的戏份,让他短暂现身后离开,扣动扳机,召唤出美云深埋的梦魇,大概率会更有看头。当然如此心理惊悚式的切入,也背离了主创更熟悉的、现实主义情节剧(melodrama)的传统。

两小时出头的影片,在体感上似有 150 分钟,尤其是后半段身为旁观者的其峰(冯绍峰 饰)下线后,看着俩人来回掰扯 " 你欠我的用什么还 " 式的剧情,观众稍不留神,还以为自己穿越到了哪档普法栏目剧。

换个角度来看,这种节奏的凝滞、拖拉比起缺陷,更像是宏观设计的一部份。虽然文本相对陈旧,客观来讲,《日掛中天》仍算是院线难得的 " 细糠 "。具体到技术层面,视听风格的渲染乍看常规,但都稳稳踩在了得分点上。

《日掛中天》取景地:广州星海公园

除了 " 底层文艺片 " 标配的手持摄影,剧组对广州物候特性的挖掘和利用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拍摄期间是 2024 年的七八月,正值台风高发季,潮湿、燥热、喘不过气的浑浊感氤氲在画面每个角落,让观众蒸了一把视觉桑拿。

看到美云穿着廉价感十足的背心和吊带裙,头顶烈日来回跑,简直像《万箭穿心》的李宝莉附体,也是粘着一层干不透的汗,如此卑微,用近乎乞求的姿势和生活较劲。显然在华语片的 " 地形图 " 上,像武汉、广州这样烟火气十足的城市,更适合上演 " 滔天的伦理和欲望 ",更能包容下小市民的剽悍和阴郁。

对于演员入戏而言,天气当然是绝好的助攻,但理解和领悟力也必不可少。在对美云体态、呼吸等细节的诠释上,辛芷蕾是 " 收 " 着演的,这种表面的波澜不惊,在她过去一些角色,比如《繁花》的李李身上也能找到几分,但其对心理逻辑和控制力的把握又有着巨大悬殊。和后一种类型相比,美云少了女侠式的棱角和气场,多的是日常可见的、被生存困境围堵的拧巴和破碎。

《繁花》中的李李

越是封闭、幽暗、鬼打墙的心理空间,对演员的要求越高,此前实战经验并不多的辛芷蕾,这次完全接住了。除了结尾在车站茫然无措地找人,和被广泛议论的 " 扯头发 " 式崩溃情节,她的很多段表演都守住了高位,衔接顺畅得找不出一点割裂和跳跃感。

譬如两场直播带货的戏,在无剧本的前提下,她利用服装设计专业出身的优势,拎起衣服就开始介绍,毫不露怯;边跟葆树摊牌边化妆那场戏,也是即兴发挥而来的,于表情瞬间变化的间隙,流露出微妙的、并不刻意维持的挣扎感,连泪珠滚落的时机都和台词、情绪的节奏卡得极好。

可以想见,这些 " 名场面 " 搬到综艺舞台上,定会让不少人跃跃欲试。但和片段式的情绪催吐比起来,要真正穿透、击碎观众内心那层壳,需要的是一种整体性的创作思维,精准代入和把握角色脉络。

《日掛中天》中带货的戏

这种以人性强张力来驱动的本子,对演员来讲的确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威尼斯首映的发布会上,辛芷蕾强调:" 美云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她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有普通人的爱恨情仇和无法释怀的执念。"

至于对手张颂文,考虑到角色层次的难度,他的演绎相较下没那么自然,但也抓住了一个将死之人的虚弱和衰竭气息。正是他和辛芷蕾 " 掏空自己 " 的演法,将身体化为承载各种复杂情绪的容器,让稍显单薄的剧情骨骼有了血肉感,也让观众能被牵引着、沉陷在岭南的季风和水汽中。

普通人的罪与罚

影片临近结尾,有一幕相当耐人寻味:美云给葆树买完零食后,强忍剧痛冲进公厕。缓缓站起身后,血顺着小腿淌下,她盯着蹲坑看了好半天,随后毅然按下了冲水。

在这前后几十秒内,镜头虽未从她的脸上切走过,但我们不难从失神怔住的表情,和嗫嚅的嘴唇上读懂她看到了什么。呼应到开头孕检的场景,那种对未来尚存的目标和幻想,尽数在此刻 " 流产 ",成了压垮她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也预示了其接下来的举动。

将 " 孩子 " 作为人物命运起落的象征,就像片中美云当小三、介入别人的婚姻一样,难免在性别观上显得迂腐而保守,会踩到部分观众的雷点。同样地,隔壁《女孩》塑造的母亲形象,也因其过于逆来顺受的性格和对孩子负面的管教,让有的人食难下咽。

《女孩》剧照

如果搁下对影片整体质量的评判,仅以人设为基准,那些 " 冒犯 " 的疙瘩多少能被捋顺一些。两部片中主要的女性,本就停留在 " 旧世界 " ——要么困于时代,要么困于阶层或者道德原罪的 " 耻感 "。她们很多本能的行为模式,是和更宏大、深层的文化结构相绑定的。要求她们去对抗并冲破这层枷锁,注定落得徒劳。

从这个角度出发,《日掛中天》既在讲 " 恩和债 ",也是在讲这种包袱感如何加诸底层女性身上,封死了其原本的出路。在空间上,影片选取了一些破败、逼仄、发霉的场所,譬如服装批发市场和旧公寓等等,以映射出美云的处境;在人物对照上,不停抽着闷烟的葆树,和担心铁饭碗被砸、懦弱的其峰,共同组成了男性 " 焦虑物 " 的缩影。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美云拉着葆树去服装厂讨债,遇到了沈老板的妻子。丈夫连夜跑路,她还得挺着孕肚,含泪收拾残局。正当观众要对其报以同情时,葆树不慎点着了一批货,老板娘立刻变脸,撒泼似的嚷嚷着要美云赔钱。

《日掛中天》剧照

显然,这个桥段的插入是为了在老板娘和美云之间,构建起某种互文的关系,加深观众对底层女性伤痕的理解,只是心思招摇了些。同理还有扒电梯门那段,用如此浅白直给的戏剧手法,去表现命运的轮回(将 " 逃生通道 " 优先让给女方),在搭建了因果链的闭环之余,不禁让人怀疑是否真有必要。

和这种 " 做题家 " 派头比起来,反倒是从天掉落的花盆、锈死的窗户和碎玻璃,隔夜西瓜之类闲散的细节,文艺片气息更浓,也更富余味。

最后再讨论一个问题:除了本土的狂欢和热捧,辛芷蕾这座沃尔皮杯,是否足以让《日掛中天》的全球影响力大涨,收割权威榜单和媒体、影评人的青睐?

答案可能有些悲观。放眼近年来以 " 欧三 " 为代表的海外电影节," 中产闹剧 " 和 " 知识分子困境 " 占了更主流的表达趋势。而在对底层苦难的书写上,受嘉奖的影片,大多是结合了宗教、殖民、地缘政治等普世性议题,才能唤起更广阔、深切的共鸣。

《日掛中天》剧照

反观《日掛中天》所描绘的切肤之痛,到底是根植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奇观性的表达,脱节于大多数西方人的日常经验。这也是首映后外媒盛赞主演,甚至将辛芷蕾称作 " 中国版于佩尔 "(估计是结尾联想到了《钢琴教师》),打分却流于平庸的原因。

至于美云最后捅的那刀,看似有多种解读路径:解脱也好,挽留、自毁也罢。导演真正的意图,是把人情世俗里最丑陋、阴秽的东西给逼出来。这种迂回婉转的手法,冲散了它内在的凝聚力。特别和《钢琴教师》相比,后者那种冷峻的刺骨,手术刀反射的寒光,在此明显被灼人的日头给盖住了。

但我想,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不会忘掉结尾那些下车的人。他们熟视无睹的身影,提醒着观众再凄怆的故事,也终将湮没于时代洪流,成为擦血后扔掉的衣衫,一个淡淡的注脚。这既是美云和葆树的归宿,又何尝不是电影本身命运的写照。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舒淇 辛芷蕾 威尼斯 张颂文 导演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