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工具属性,海螺 AI 用生态激活 IP。
定焦 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张星星
编辑 | 阮梅
在这个注意力不断被稀释的时代,IP 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难做。
粉丝增长慢、生命周期短、变现能力弱,这些隐隐的焦虑,困扰着从业者。然而,AI 技术的突飞猛进,让行业看到了一条可能重新改写 IP 命运的新路径。
国内外大厂与 AI 初创公司正纷纷加码 "AI+IP",传统内容巨头迪士尼投资 AI 动画公司 Animaj;阅文集团将 AI 系统深度嵌入 IP 开发流程;MiniMax 旗下的 AI 视频生成工具 " 海螺 AI",被众多 IP 方用于角色演绎、物料制作及内容延展;奥飞娱乐携手荣耀,将 AI 技术注入 " 喜羊羊与灰太狼 " 等经典 IP 中,探索潮玩新形态。
只不过,各家的合作深度不一。综合多位从业者的观点,"AI+IP" 的融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工具应用,单点提升效率;随后是流程重塑,让 AI 参与 IP 的孵化、生产环节;最终走向技术、用户与 IP 之间的开放型生态。
目前大多数企业停留在第一阶段,但也有一些已经跨过工具型应用的初级门槛,进入流程重塑阶段,并积极布局生态方向。
在此过程中,我们好奇的是:在 "AI+IP" 的竞赛里,谁还停留在工具应用?谁已经跨过效率门槛、开始重塑生产流程?又是谁,有机会率先跑到生态重构的那一端?答案,已经在一些新出现的案例中逐渐显现。
海螺 AI 让 IP 新生:
" 雪王 " 开剧场,粉丝给艺人当导演
短短一年多,"AI+IP" 的默契,几乎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越知名的 IP,越愿意借助 AI 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以可口可乐为例,去年它用 Runway、Luma 等 AI 工具制作了一段 30 秒左右的圣诞宣传片,但画面因人物表情刻板、动作僵硬被网友吐槽 " 缺乏灵魂 "。今年它再次尝试,并吸取教训将主角从真人变为动物,虽然宣传效果还是存在争议,但技术的进步有目共睹,画面统一性、镜头衔接及光影调控等方面均显著提升。
只不过,这一合作仍停留在 " 把 AI 作为生产工具 " 的应用阶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 IP 与用户的互动关系。相比之下,国内的一些尝试已迈入更深层次,AI 不仅是批量生产 IP 素材的工具,还打造出了 " 与用户共创 " 的新形式。
最具代表性的,当数 " 国民级消费 IP" 蜜雪冰城。此前,它曾多次借助 AI 工具推出创意内容,不久前网友自发创作的 " 雪王大战东方明珠 " 系列 AI 视频刷屏网络。这些 UGC 内容,让品牌看到了 AI 与 IP 结合的巨大潜力。
今年 10 月,它与海螺 AI 发起「百变雪王杯 · 海螺 AI 视频大赛」,用户可以使用海螺 AI 开发的专属 " 百变雪王 " 视频创作模板,轻松生成包含 " 雪王 " 的各种 AI 创意视频。这也是蜜雪冰城首次在其年度大型品牌活动 " 百变雪王杯 " 中开启 AI 视频赛道。
翻开成片,你能感受到网友们对 " 雪王 " 真实又热烈的爱。
有人让 " 雪王 " 化身侠客,三下五除二将柠檬劈成几瓣,顺理成章带出蜜雪冰城柠檬水这一爆品。这种轻松有趣的视频风格,无形中拉近了品牌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

创作者:重启瓦普
还有人为 " 茉莉奶绿 " 补了一个浪漫到出圈的爱情故事。学生时期调皮的 " 雪王 " 成绩不佳,学霸 " 雪妹 " 便帮他补习,而 " 雪妹 " 最爱的便是茉莉花。后来两人因转学分开," 雪王 " 踏入社会后开了家奶茶店,反复调试出以茉莉花茶搭配鲜奶的饮品,这杯名为 " 茉莉奶绿 " 的奶茶便成了招牌,背后的含义是 " 送君茉莉,劝君莫离 "。网友们看完直呼 " 被打动 ",还有人求同款制作教程。

创作者:光芒之号角
AI 降低了内容创作门槛,网友们不仅玩嗨了,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与 " 雪王 "IP 之间更为深厚的情感连接。有网友感叹,第一次觉得自己真的参与到了一个 IP 的世界观里。
这种 " 深度共创 " 的价值,在演唱会这一高度依赖情感共鸣的场景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近年来,很多演出用 AI 升级视觉效果吸引年轻观众,比如 TF 家族三代 "TOP 登陆少年 " 借助 AI 生成的视频作为演唱会开场内容,张艺兴在鸟巢开演唱会时通过 AI 实时渲染等技术,让《五牛图》等十余幅传世名画在 2200 平方米的超大地屏上 " 活 " 了起来。相比之下," 天天爱白日梦 " 艺人演出与海螺 AI 的合作,又向前迈了一步。
《青春有你 3》天天组的五位成员举行了一场名为 " 天天爱白日梦 " 的限定演出,而这场演出的大屏视觉素材,涵盖主海报、开场视频及各曲目配套动画,均由海螺 AI 生成,呈现出的依然是成熟、统一的舞台体验。但真正让粉丝们沸腾的,是互动方式的升级。粉丝们以艺人形象创作出的相关短视频,有机会登上大屏播放,甚至被艺人模仿。
这样一来,粉丝不再只是 " 观看演出的人 ",而是让自己的创作进入演出本身,成为舞台的一部分。现场话题如 " 我做的 AI 性转被艺人投屏了 ",更是引发网友热议。
不仅如此,艺人还授权将个人形象制作成 AI 视频模板,向粉丝开放使用,让创作从一次性事件延伸为长期互动。这些创新玩法,推动着艺人 IP 的价值持续放大,AI 也从单纯的幕后工具,深入到了现场互动与粉丝运营中。

" 天天爱白日梦 " 的限定演出现场
从这些案例里,我们能清晰看到变化。
过去,AI 对 IP 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降本增效,但在诸如海螺 AI 等头部 AI 厂商的尝试下,这种合作已进入更关键的阶段:IP 从单向输出的符号,演变为可以全民共创的 " 数字生命 ";玩法也不再局限于某个固定场景,而是从社交媒体延伸到线下舞台、从活动现场延伸到日常表达。IP 的生命力,正获得前所未有的延展。
从试探到爆发,
"AI+IP" 背后的两大突破
AI 与 IP 的深度结合,并不是偶然的爆发。这一趋势的加速可以从两个关键因素理解:技术的突破以及 IP 方合作意愿的提升。
先来看 AI 技术的进步,这是基础。
一位内容创作者告诉「定焦 One」,早期的 AI 视频生成技术比较稚嫩,问题集中在一致性(角色、场景、风格)、生成质量、生成时长三方面。他举了个例子,让 AI 生成一个人边跑边拍球的视频,在运动过程中,人物的五官可能会变形,球也可能会停留在空中不落下,而且视频时长只有 5 秒左右。这些限制让 AI 初期停留在 " 工具层 ",无法真正帮助创作者实现创意。
但技术发展之快,超出他预期。以前他需要迁就 AI 的技术局限,到了今天,已经是 AI 带着他走,通过 AI 生成的内容来增强他的创意。
转折点发生在去年年末,国内的 AI 视频生成模型呈现爆发态势,海螺 AI、可灵等头部 AI 视频生成工具通过底层模型架构与训练方法的优化,在生成时长、生成质量、物理合理性等方面取得了连续突破。
今年 9 月,OpenAI 又发布其迄今最强大的视频生成模型 Sora 2,能自动生成包含多镜头切换、剧情连贯的完整视频,被业内评价为初步具备导演的叙事逻辑与剪辑师的镜头调度能力。
这些技术上的进步让创作者敢于大规模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比如在有着 " 中国动画短片奥斯卡 " 之称的赛事中,获得评委会特别奖的国风水墨 AI 动画短片《花木兰》,已经能够呈现出花木兰 " 拔剑出鞘 - 空中转体 - 精准击刺 " 的连续武打动作,流畅度接近专业动画水准。

国风水墨 AI 动画短片《花木兰》
其背后主要依靠的就是海螺 AI 的 " 首尾帧控制 "(基于 Hailuo 02 模型研发)功能。创作者只需设定动作的起始和结束画面,AI 就能自动补全中间所有过渡帧,既能理解复杂指令,也能做到完成物理动态模拟和运镜控制。值得一提的是,在模型早期版本的测试排名中,Hailuo 02 模型在图生视频领域位居全球第二。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 AI 在生成复杂运动或多角色互动画面时,还不能做到百分百胜任,代替不了高水平的手工动画,且不同 AI 工具的实际效果差异不小,但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海外流媒体巨头奈飞宣布将 AI 应用于特效、前期可视化等影视制作环节;国内一家消费类品牌方也对「定焦 One」表示,今年开始大规模使用 AI 生成图片,画面质量较去年提升明显。
技术成熟后,IP 方的态度也随之改变,从谨慎观望到主动寻找合作机会。
这一方面有提效降本的现实需求。上述内容创作者直言,"AI 的‘超能力’让 IP 制作周期从月缩短至天甚至小时,成本降至传统方式的十分之一乃至更低。"
但更重要的是,IP 方意识到 AI 不只是省钱工具,更能给 IP 带来价值放大的作用。
阅文集团 CEO 兼总裁侯晓楠在刚结束的 2025 阅文创作大会上提出,"IP 是灵魂,AI 是技术引擎和放大器 ",并确立了 "IP+AI" 的战略定位。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国内内容巨头的共识。
与此同时,AI 厂商也在加速探索更开放的 IP 合作机制。
有的厂商注重打造标杆案例,和大品牌、大 IP 合作打造爆款,用影响力撬动更多合作,有的厂商则想得更为长远。
之前 AI 训练图片、视频的数据多处于版权的灰色地带,制约了与 IP 方的深度合作。海外的一个重要转向来自 OpenAI。在 Sora 2 走红后,网上涌现出大量用户利用知名 IP 生成的 AI 视频,包括皮卡丘、马里奥等,一时间让 OpenAI 深陷侵权质疑。随后 OpenAI CEO Sam Altman 宣布了一项关键调整,未来 Sora 计划引入 IP 分成机制,与授权使用其角色的版权方共享平台收益。这被视为 AI 厂商主动向版权巨头缓和关系的关键一步。
国内方面,海螺 AI 的做法也颇具代表性。它以授权方式获取 IP 方的高质量数据,训练出 " 浅度定制 " 的 IP 视频模板,进而支持用户基于正版素材进行 UGC 创作。再配合内容大赛、开放模板、IP 联动等策略,试图构建一个更具共创氛围的 "AI+IP 生态 "。
这些动作共同传递出一个信号:AI 公司与 IP 方的合作,正逐渐从早期对立或模糊的版权关系,走向以 " 尊重授权、价值共生 " 为基础的长期协作。
在这一过程中,哪家 AI 厂商既能提供好用的工具,又能以尊重版权、共创价值的诚意赢得 IP 方信任,谁就有望在这轮变革中成为最大受益者。
原创 IP,
AI 厂商们的下一场硬仗
尽管 AI 与 IP 的合作已经出现不少成功案例,但一些 IP 方的心态仍然复杂,既看到了 AI 在提升效率、内容延展上的巨大作用,又担心角色被误用、品牌价值被稀释。因此,当前大部分合作仍集中在营销推广、衍生内容开发等风险可控的环节。
基于此,行业普遍认为,下一阶段更具决定性的战场,是 AI 厂商从 0 到 1 孵化原创 IP 的能力。
这在消费市场已经得到验证,以泡泡玛特为例,其市值一度能突破 4000 亿港元,重要原因是其 " 原创 IP" 占比极高,拥有极强的溢价能力和可持续的商业化空间。而其他几家潮玩公司,由于更加依赖 " 授权 IP",市值或估值被泡泡玛特远远甩在身后。这也意味着,谁掌握着原创 IP,就掌握着行业价值链的最核心环节。
目前,AI 孵化原创 IP 还处在早期探索阶段,但已经出现了一批具备代表性的样本。
一些作品让传统文学经典 IP 实现了创新表达。比如腾讯视频首届 AI 短片创作大赛中的二等奖作品《聊斋志异:燕赤霞》,由光影几何工作室的 " 猫大人爱睡大觉 " 创作,讲述道士燕赤霞从无差别灭妖到护妖的转变故事。
这段 4 分钟的短片有两大突出亮点,一是用海螺 AI 生成了一镜到底且包含大量打斗动作的画面,而之前的 AI 视频多为慢镜头,这展示出技术在人物场景一致性、物理运动准确性上的进步,二是融入国风水墨画风与传统民乐,呈现出 AI 加持下的新型国风表达。
短剧、漫剧等 " 轻内容 " 赛道,因制作周期短、受众粘性高,也成了 AI 参与原创 IP 孵化的关键试验场。
快手可灵出品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成为国内首部 AIGC 原创奇幻微短剧,推动了 AI+ 短剧模式的探索;海螺 AI 联合方特 AI TOP100 打造 "AI 无限剧场 ",其中脱颖而出的悬疑微短剧《白咒》登上优酷,成为 AI 生成短剧跨平台播出的标志性事件。
据知情人士透露,海螺 AI 和知名导演陆川创办的数字内容公司正开展 AIGC 技术上的合作,开发系列 AI 漫剧。这类合作,意味着 AI 参与原创内容制作正从小范围试验逐渐走向专业化、产业化。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AI 联合创作者孵化原生 IP 已初步建立起从工具支持、创作者生态,到播出渠道、商业模式的完整链条。对于海螺 AI 等 AI 厂商而言,参与原创孵化意味着企业自身商业价值的放大。一旦孵化出爆款 IP,便能切入到版权层,从技术供应商变成生态参与者,商业天花板完全不同。
将来,随着原创 IP 的需求上升,拥有多模态能力的 AI 厂商,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以海螺 AI 为例,它背靠 MiniMax,可以打通文本、视觉、音频、音乐等多种形态。原本分散的多个制作流程被打通后,个人创作者也能像小团队一样孵化角色。
例如,在制作一部校园爱情漫剧时,创作者只需输入核心设定,系统会根据描述,生成风格一致、表情动作自然的人物形象,依托 MiniMax 的语音模型 Speech 2.6 还能依据角色性格为对话配音,音乐模型 Music 2.0 会根据 " 治愈 "" 校园 " 等关键词,创作出相应的背景音乐。
在 "AI+IP" 的加速融合中,竞争已经从单纯的工具比拼转向生态之争、从效率提升走向价值共创。在这条路上,海螺 AI 为行业展现出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方向:既有领先的技术能力,又坚持版权友好策略,并通过开放生态推动更多原创 IP 从想法走向实践。
这或许才是未来 "AI+IP"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 题图来源于海螺 AI 视频号截图。

关注并【星标⭐】「定焦 One」
第一时间收到精彩内容更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