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管理派 l 思想与人文 Author 郝亚洲


导读
IBM 的百年历程,清晰展现了企业文化从 " 核心竞争力 " 演变为 " 核心障碍 ",再通过剧烈变革重获新生,穿越多个经济周期。这启示我们,构建一个能够快速从市场、失败和竞争对手中学习,并迅速调整自身行为的机制,远比拥有一时的技术或市场优势更为重要。作者 | 郝亚洲
来源 | 管理派 l 思想与人文
1984 年,苹果公司推出 Macintosh 电脑的广告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乔布斯借用奥威尔笔下的 " 老大哥 " 形象,将矛头直指 IBM。广告将 Macintosh 置于 IBM 的对立面:让普通人掌握技术,而非被技术控制。这是一次对 IBM 垄断地位的直接挑战。
然而,乔布斯的一体化策略在当时并未获得市场认可,反而给了衰落中的 IBM 喘息之机。此后十余年,IBM 在 PC 领域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对乔布斯来说,IBM 就是那种 " 看不顺眼,却也干不掉 " 的存在。
再后来的故事更出人意料。IBM 主动退出 PC 领域,转型为服务型公司,早早开启了新的增长曲线。
人们喜欢研究百年企业,但百年只是一个阶段性成就。能活过第一个百年,未必能活过第二个百年——柯达倒下了,诺基亚也倒下了,IBM 却还在,而且活得不错。
作为企业研究的活样本,这正是 IBM 的价值所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Massay 的曾问詹姆斯 · 科塔达:" 为什么要研究 IBM?研究谷歌、亚马逊、Facebook 或苹果不是更有意义吗?" 科塔达回答:"IBM 在企业文化的开发、实施和成效理解方面拥有超过一个世纪的经验,比大多数知名公司都要丰富。它告诉我们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无效,以及哪些可能奏效。"
IBM 几乎走完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从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到濒临崩溃,再到艰难重塑。它的每次转折都不是偶然,而是文化、战略与时代互动的必然结果。回看 IBM 百年曲折史,我们能从中看到企业成功的逻辑,也能看到失速的原因。
詹姆斯•科塔达大概率是目前世界上研究 IBM 的最具权威性的专家。他在 IBM 有过长达 38 年的工作经历,又有着深厚的信息技术史的学术背景。如今在明尼苏达大学专心做学术。。
近几年,他分别有两本关于 IBM 的重磅作品问世,一部是 InsideIBM: Lessons of a Corporate Culture in Action,一部是 IBM: The Rise and Fall and Reinvention of a Global Icon。
我将结合这两本书的内容,来梳理一下 IBM 的命运之途。如果企业家能读懂 IBM,也就知道自己的斤两了。

家长式文化的建立
托马斯 · J · 沃森在 1914 年接手 IBM 时,用近乎宗教式的信念将企业塑造成道德共同体。他称 IBM 为 " 一个大家庭 ",称员工为 "IBMer",并反复强调那句著名的口号,THINK。在那个还没有 " 企业文化 " 这个概念的年代,沃森已经明白,管理要靠信仰的建立,而不仅仅是制度约束。
沃森时代的 IBM,员工与企业的关系超越了单纯的雇佣契约。公司关心员工家庭,设立俱乐部、提供教育与医疗、举办节日聚会、建立内部通讯体系。这种关怀延伸到员工家属,让每个人都能在 IBM 体系内感受到被组织托付的安全感。员工调动频繁时,IBM 内部流传着一句调侃,"IBM 代表 'I've Been Moved'"(我又被调走了),这反而成为了忠诚的象征。
这套逻辑正是用文化的伦理性替代市场的功利性。企业成了社会秩序的缩影,员工的个体意志被融入更宏大的组织理想。沃森明白,技术可以复制,资本可以流动,但文化凝聚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因此,他以宗教式的虔诚要求员工 " 着装得体、行为端正、思考积极 ",甚至规定办公桌摆设与演讲语调。这种仪式化的纪律被称为 "IBM 方式 ",成为美国企业文化史上最早的系统化范式之一。
这种管理模式在早期创造了惊人的稳定性与忠诚度。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当其他公司大规模裁员时,IBM 坚持不裁员政策,甚至继续招聘。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增加了成本压力,但长期来看,它强化了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IBM 的销售人员被训练成传教士般的角色,他们不仅销售产品,更传播 IBM 的价值观和工作方式。
家庭式管理在工业时代有效,因为它将秩序与忠诚结合。但当社会从工业型转向信息型,多元性、流动性与个体价值成为主题时,这种 " 道德共同体 " 的温情逐渐变成制度束缚。到八十年代," 家庭 " 概念在新一代员工中失效。年轻员工更看重个人成长空间和创新自由度,而非组织的父爱。

制度化的巅峰与陷阱
IBM 在二十世纪中叶达到巅峰,因为它把文化转化为可复制、可操作、可全球化的制度机器。
沃森父子将 " 信仰体系 " 嵌入组织结构,形成高度统一的管理体系——从招聘、培训、激励到客户服务,全部标准化。"THINK" 成为决策逻辑、行为模式和组织身份的统一指令。IBM 工程师必须思考客户需求、系统整合、全球一致性,思考成了行动的前提。一个庞大的知识机器开始运转:从大型机 System/360 到 System/370,每次产品迭代都凝聚着工程秩序的信念,即复杂的世界可以被组织化的理性驾驭。
科塔达认为,IBM 的成功秘诀在于 " 纪律化创新 "。它依靠体制化合作,追求控制多于颠覆,信任体系多于个人。IBM 把创新制度化,把思维流程化,把文化工程化。这种制度化带来了巨大的组织效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IBM 雇佣超过四十万人,几乎垄断了计算机产业的全部利润。那时的 IBM 被称作 " 世界上最强的公司 ",它的管理体系成为 MBA 教材范本,甚至成为美国管理文明的象征。System/360 的成功尤其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是一个兼容性的计算机系统家族,客户可以从小型机升级到大型机,而无需重写软件。这个设计理念在当时极具前瞻性,它确立了 IBM 在企业计算市场的统治地位。
System/360 的开发过程本身就是 IBM 制度化创新的典范。这个项目投入了超过 50 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数百亿美元),动用了数千名工程师,历时数年。没有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样的项目不可能完成。IBM 建立了严密的项目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开发流程、跨部门的协作机制。这种能力让它在大型复杂系统的开发上几乎无人能敌。
但当文化从信仰变为规则,当思考变为流程,组织便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八十年代的 IBM 仍坚信客户需要大型机而非个人电脑,坚持用封闭架构捍卫系统完整性,忽视了开放生态的崛起。当微软和英特尔以更轻、更快、更开放的模式改写产业逻辑时,IBM 仍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秩序中。
IBM 在 1981 年推出个人电脑时,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决策:采用开放架构,使用英特尔的处理器和微软的操作系统。这个决策看似开明,实则反映了 IBM 的傲慢——它认为硬件才是核心价值,软件和芯片只是配件。结果,微软和英特尔通过控制关键技术标准,逐渐掌控了整个 PC 产业链,而 IBM 只能沦为众多组装厂商之一。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组织反应速度。IBM 的决策流程需要层层审批,产品开发周期漫长,而 PC 市场的更新速度以月计算。当康柏、戴尔等公司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时,IBM 还在内部协调各事业部的利益分配。曾经无往不利的制度机器,开始束缚自身。
科塔达在书中写道:"IBM 的危机,源于文化无法学习。" 当企业的文化被过度制度化,它将失去学习的弹性。IBM 仍在思考,但思考方式已经陈旧;它仍在创新,但创新逻辑仍是旧世界的延伸。组织的记忆成了组织的负担。

认知体系的崩溃
1990 年前后,IBM 陷入史无前例的危机。利润暴跌、裁员激增、管理失灵。1993 年,公司亏损 80 亿美元,这是当时美国企业史上最大的年度亏损。华尔街开始讨论 IBM 是否应该拆分,媒体频繁使用 " 恐龙 "" 官僚 "" 僵化 " 等词汇描述这家曾经的巨人。
这场危机中,IBM 最致命的问题不是市场份额下滑,而是认知体系崩溃。管理者依旧相信 " 大型机模式 " 是世界中心,依旧以流程和等级维持秩序,却无法理解互联网时代的速度与开放。过去引以为傲的 " 客户导向 " 成了空洞口号,因为 IBM 已经不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
客户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硬件产品,而是整体的解决方案。他们需要的不是封闭的专有系统,而是能与其他系统互联互通的开放平台。但 IBM 的组织结构是按产品线划分的,各事业部各自为政,无法提供整合的服务。销售人员被考核的是硬件销售额,而非客户满意度。这种内部导向的组织逻辑,让 IBM 与市场的距离越来越远。
企业的文化惯性让它无法想象另一种可能。当每次会议都要数层审批,当员工被训练成遵守程序而非提出问题,当 " 忠诚 " 取代 " 怀疑 " 成为行为准则,IBM 失去了质疑自身的能力。
过去 "IBM 方式 " 培养出的是执行者,而非思考者。讽刺的是,那个 "THINK" 的口号仍然挂在每个会议室,但真正的思考已经停止了。
这一时期,IBM 的组织结构像一台被岁月锈蚀的巨型机器,仍在缓慢转动,却再也无法改变方向。裁员超过十万人,但组织效率并未提升。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人数,而在于组织的运作逻辑。

郭士纳的转型
转折点出现在 1993 年。路易斯 · 郭士纳被任命为 IBM 的 CEO,这是公司历史上第一次由外部人士执掌。郭士纳并非技术出身,而是曾任纳贝斯克饼干公司 CEO 的营销专家。外界普遍怀疑他是否懂技术,技术媒体甚至嘲讽说 "IBM 请了一个卖饼干的来修电脑 "。但郭士纳在回忆录《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写道:"IBM 不需要新的口号,它需要活下去。"
郭士纳的最大贡献是重新定义 IBM 存在的方式。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取消了几乎已成定局的拆分计划。他认为 IBM 的价值恰恰在于整合能力,拆分只会让这个优势消失。但整合不是简单地维持现状,而是要打破内部壁垒,重建协作机制。
他打破事业部的封闭边界,废除层层汇报制度,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过去,一个客户项目需要协调多个事业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考核指标,协调成本极高。郭士纳改变了考核体系,把客户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强迫各部门必须合作。他还大幅削减管理层级,让决策更接近市场。
更重要的是,郭士纳把 IBM 从产品制造商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者。这不是简单的业务调整,而是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IBM 开始以客户的问题为起点,整合自己的硬件、软件、咨询能力,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这种模式在当时是创新的,它开创了 "IT 服务 " 这个新的市场类别。
1995 年,IBM 收购了莲花公司(Lotus),获得了 Lotus Notes 这个协同办公软件。这次收购标志着 IBM 战略重心的转移——从硬件到软件,从产品到服务。随后几年,IBM 又陆续收购了普华永道的咨询业务等,进一步强化服务能力。到 2000 年代初,IBM 的服务收入已经超过硬件收入,成为全球最大的 IT 服务公司。
郭士纳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拥抱开放标准和 Linux。这对于长期坚持专有系统的 IBM 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文化转变。但郭士纳明白,封闭生态的时代已经过去,开放合作才是未来。IBM 成为 Linux 的主要支持者,投入数十亿美元推动 Linux 在企业市场的应用。这个决策让 IBM 重新获得了技术社区的信任。
文化上,郭士纳将 " 家庭式温情 " 改造为 " 学习型文化 "。他鼓励员工质疑现状,奖励创新尝试,容忍合理的失败。他取消了一些形式化的规定,比如着装要求,让组织氛围更加开放。他还大力推动知识管理,建立了全球性的知识共享平台,让最佳实践能够快速在组织内传播。
不到五年,IBM 重新盈利,股价从最低点的 10 美元涨到 100 美元以上。这次转型被称为 " 大象的舞蹈 ",成为企业史上最成功的转型案例之一。郭士纳之后的帕米萨诺继续推动 " 随需应变 " 战略,罗睿兰则主导了 " 认知计算 " 和 " 云服务 " 转型,让 IBM 再次站在技术浪潮前沿。
这段历史证明,文化可以被重写。文化不是遗产,而是持续生成的力量。IBM 能在死亡边缘重生,因为它在关键时刻敢于否定自己,用反思替代信仰,用学习替代稳定。

学习能力的价值
纵观 IBM 的百年轨迹,有一个规律:它从未真正稳定过,但也从未真正崩溃过。每次危机都是自我进化的契机,每次重塑都是文化的再生。
沃森时代的 IBM 建立了 " 组织信仰 ",证明了文化可以成为竞争优势。System/360 时代证明了秩序与创新可以共生,大型复杂系统需要制度化的管理。郭士纳时代展示了文化的可重构性,即使是根深蒂固的组织习惯也能改变
IBM 的长寿源于对未来的不断试探,源于对失败的吸收。企业史上,许多公司死于市场淘汰,但更多公司死于逻辑僵化。IBM 的价值在于,它从未把成功视为真理,始终保留着怀疑与思考的空间。这种怀疑精神体现在制度设计上。IBM 建立了内部的 " 挑战机制 ",鼓励员工对既定战略提出质疑。它还建立了 " 快速失败 " 的文化,允许小范围的实验性项目,即使失败也不会受到惩罚。这些机制确保了组织的学习能力。
科塔达说:"IBM 的文化是一种理性的信仰。" 它相信理性能修复错误,相信组织能学习,相信时间可以教育企业。当数字化、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再次重塑世界时,IBM 依然活着——它也许不再占据市场主导,却依然在精神上参与定义未来。
今天的 IBM 在量子计算、混合云、AI 等领域持续投入。它的量子计算机已经实现了 " 量子优势 ",在某些特定任务上超越了经典计算机。它的 Watson AI 系统在医疗诊断、金融分析等领域得到应用。它的混合云平台帮助企业整合本地数据中心和公有云资源。这些努力未必都能成功,但它们证明了 IBM 仍然保持着探索精神。

三个层次的启示
IBM 的故事给当下企业带来三个层次的启示。
第一,文化是战略资源。企业的文化决定了面对危机时的反应方式。沃森的 " 家庭精神 " 让 IBM 在萧条年代保持团结;郭士纳的 " 客户导向 " 让 IBM 在数字化转型中重新找到方向。文化的核心作用是提供决策的价值坐标。
许多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只关注市场机会、技术趋势、竞争格局,却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制约。一个强调稳定的文化很难支撑激进的创新战略,一个强调等级的文化很难实现扁平化转型。战略与文化必须匹配,否则战略只是纸面文章。
第二,组织的学习速度必须快于环境变化速度。在信息时代,技术更新速度远超组织响应速度。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学习机制的完善。IBM 能在百年中多次转型,靠的是 " 自我教育能力 "。
具体来说,学习型组织需要三个要素:开放的信息流动、容错的文化氛围、有效的知识管理。信息流动确保组织能够感知外部变化,容错文化确保员工敢于尝试新方法,知识管理确保经验能够被系统化地积累和传播。IBM 通过制度化学习(培训、知识管理、跨界团队)把组织塑造成 " 思考的机器 "。
第三,长寿来自对自身文化的持续否定。伟大的企业是那些不断修正自己的公司。IBM 在每次转折点都做过 " 文化手术 " ——从家长式温情到制度理性,从制度理性到开放学习。这种否定的勇气,是企业活下去的关键。
文化的否定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在保留核心价值的同时,调整行为准则和组织机制。IBM 的核心价值是尊重个人、追求卓越、服务客户。这一点从未改变,但实现这些价值的方式一直在演化。这种 " 变与不变 " 的平衡,是文化重塑的关键。
IBM 始终在线,意味着它始终在 " 思考如何存在 "。它的口号 "THINK",是一种生存哲学。对任何企业而言,真正的挑战是遗忘与停顿。IBM 仍然存在,因为它从未停止过思考自己是谁、世界变成了什么、组织应该如何再定义价值。
—— · END · ——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新用户思维:从销售商品到经营顾客|企业内训重磅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