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许多厌学的孩子来说," 回学校 " 最让他们恐惧的不是课本和考试,而是校园里的人际关系。" 同学会不会笑我落下太多课?"" 老师会不会当着全班问我为什么请假?"" 以前玩得好的朋友,现在是不是不跟我好了?" 这种对社交场景的焦虑——比如怕被议论、怕处不好关系、想躲开人际互动,常常成了他们重返校园的很大的心理障碍。
对付这类问题," 角色扮演 + 安全情境暴露训练 " 是个温和又管用的办法。简单说,就是通过模拟校园里的社交场景,让孩子在没那么有压力的环境里慢慢适应和人打交道,重新觉得 " 在学校和同学相处是安全的 "。
孩子怕见同学,背后往往藏着具体的担忧,作为家长,我们得耐心听他们说说,先共情孩子,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比如有的孩子会想," 我请假这么久,成绩肯定落下了,同学会不会觉得我笨?" 有的担心 " 我不在学校的时候,朋友肯定有了新圈子,我回去就是外人了 ";还有的怕同学议论自己 " 他是不是心理有问题才请假 ",或是怕老师特别关注自己,比如当众问 " 怎么现在才来 ",觉得自己成了 " 特殊学生 "。
这些担心说到底,是孩子在寻求 " 人际安全 ",他们想确认 " 我回学校后,不会被欺负,大家还认我是这个集体里的人 "。
帮孩子缓解这种焦虑,核心是 " 安全暴露 " ——让他们慢慢 " 习惯 " 社交场景,就像心理脱敏一样。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先从家里的角色扮演开始,再到真实场景里慢慢适应。
角色扮演是在家里低压力模拟社交的办法。比如孩子最怕同学问 " 你怎么请假这么久 ",或是怕朋友疏远自己,就可以在家里预演这些场景,让孩子提前练习怎么应对,攒点 " 我能处理好 " 的底气。
具体实施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和孩子一起梳理他怕的场景,让他说得具体点。比如可以问," 回学校最担心遇到什么事?是同学问你请假的事,还是怕他们不跟你玩?" 如果孩子说 " 同学可能会说我落了课肯定跟不上 ",再接着问 " 你听了会觉得难过吗?心里会怎么想?"
梳理清楚后,家长就可以扮演同学或老师,还原可能的对话,注意语气表情别太夸张,尽量像孩子描述的那样。比如模拟 " 同学好奇 ",就用孩子同学的语气问:" 你这段时间咋没来上学呀?是不是生病了?";模拟 " 朋友疏远 ",就说 " 你现在还跟我们一起玩吗?最近我们总跟别人一起,你别介意啊 ";要是孩子怕老师关注,就模仿老师说 " 你落下的课要不要单独找我补补?"
这时候让孩子试着回应,不用求他说 " 完美答案 ",哪怕说 " 我不想聊这个 " 也行。当孩子表示不知道怎么回答,很尴尬的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示范一下温和的回应方式,比如被问请假原因,就说 " 之前身体不太舒服,现在好多了,谢谢关心 ";怕朋友疏远,就说 " 我刚回来可能有点不习惯,你们有空的话,我还是想跟你们玩 ";遇到有人说 " 你请假这么久肯定考不好 ",就平静说 " 我自己的进度我会安排,不用替我担心 "。
每次练习完,家长的正向反馈都很重要,是孩子启动变化的初始动力。我们可以肯定 " 你刚才愿意说出来,就很厉害 "。然后一起聊聊:" 刚才哪句话说出来你觉得没那么紧张?下次再遇到,还能怎么说?"
等孩子通过角色扮演,对这些场景没那么害怕了,就可以进入第二步——安全情境暴露,从低强度的社交慢慢过渡到真实校园场景。
可以按 " 暴露阶梯 " 来,从简单的,孩子容易应对的场景开始。最开始如果孩子特别怕见人,就先从线上低压力互动试试。比如找一两个他以前关系还行的同学,家长先帮着打个招呼:" 小宇想问问你最近怎么样,方便聊几句吗?" 然后让孩子从简单话题聊起,比如 " 我最近在家学得有点累,你们上课还适应吗?"" 我下周可能回学校,有点紧张,你们还欢迎我吗?"
这时候要注意,要是同学回应积极,比如 " 当然欢迎,你不在我们还想你呢 ",就可以跟孩子说 " 你看,同学其实挺在意你的 ";要是同学回应平淡,引导孩子也别往坏处想," 可能大家最近忙,不是不在乎你 "。
如果孩子能接受出门了,但还怕进教室,就试试短时间线下非正式接触。比如约同学到小区楼下、公园这些地方见面,一起打打球、吃点零食聊聊天。要是他主动跟同学说话、笑了,就可以反馈一下我们的观察," 你刚才跟同学聊得挺开心呀,看来你们还是能玩到一起的 ";要是他紧张,也允许他先坐着听,慢慢再参与。
再往后,准备返校前,可以模拟校园场景过渡。比如带孩子到学校附近走走,看看学生上下课,或者联系老师,让他在上课前、放学后去空教室坐会儿,熟悉熟悉教室的样子、气味。要是孩子愿意,还可以请老师找 1-2 个友善的同学,课间陪他聊 5 分钟,比如 " 小宇回来啦,要不要一起去接水?" 从很短的互动开始。
等正式返校了,家长还要持续支持。比如跟老师沟通,请老师留意孩子的社交状态,但别太特殊化,比如 " 麻烦您看看他愿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 ";同时鼓励孩子每天记一件 " 社交小事 ",比如 " 今天同桌借我橡皮了 "" 课间有同学问我作业了 ",用这些具体的事让他觉得 " 同学其实挺友好的 "。
整个过程中,家长别当 " 监工 ",而是要成为孩子的 " 安全基地 "。比如,孩子说 " 我不敢见他们,他们会笑我 ",先别急着说 " 你想太多了 ",而是先回应孩子的情绪:" 换作是我,可能也会怕被人说,这种担心很正常 "。
暴露训练一定要听孩子的,他要是特别抗拒某个步骤,比如坚决不肯线上联系同学,就别逼他一定这么做,先从他稍微能接受的情况来,比如先在家多演几次,或是先见 1 个最熟悉的朋友。
其实孩子怕回学校见同学,不是单纯的 " 性格内向 " 或者 " 胆小 ",而是他们之前安全感被破坏后,暂时还没有积攒起足够的安全感。就像重感冒的人恢复免疫力需要时间一样,心理的恢复也需要时间和过程。
他们不需要 " 立刻变得外向 ",只需要确认 " 我不会被欺负 "。在家通过角色扮演练应对,再到真实场景里慢慢发现 " 同学其实没那么可怕 ",一次次小成功攒起来,他们才能找回回学校的勇气。(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