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月 20 日,黑芝麻智能(2533.HK)在上海发布 SesameX 多维具身智能计算平台,宣布从智能汽车芯片供应商向 " 机器人全脑引擎 " 赋能者的战略延伸。
黑芝麻智能成立于 2016 年,是车规级智能汽车计算芯片及基于芯片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先后推出华山 A1000、A2000 及武当 C1200 等系列芯片,其中 A1000 家族成为国内量产车型应用最多的行泊一体单芯片方案,积累了成熟的车规级安全体系和异构计算架构经验。黑芝麻智能于 2024 年 8 月在港交所上市。
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 CEO 单记章表示:" 机器人产业正处在与 2018 年的智能汽车相似的发展节点,但增长速度将远超后者。2030 年各种形态的机器人大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到 2040 年各种机器人的年销量会突破十亿台,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我们在智能汽车产业积累的研发和量产经验,将直接支持我们在机器人领域的新应用。"
当前机器人产业虽热度高涨,但仍面临四大核心痛点:大小脑与左右脑功能不平衡、安全缺乏系统保障、多任务算力不协调、算法难闭环进化。黑芝麻智能宣称,其 SesameX 平台是 " 业界首个全栈自进化、支持全脑智能的机器人商业化部署平台 ",构建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四层架构体系。
据介绍,SesameX 平台并非单纯输出芯片,而是采用了 " 模组 + 软件 + 工具链 + 模型 " 的全栈模式。其底层的 Kalos、Aura、Liora 三款核心模组,均延续了车规级芯片的高可靠性设计,同时根据机器人场景需求优化了尺寸与功耗。其中,最小的 Kalos 模组仅 69 × 55mm,可直接嵌入低速轮式机器人;旗舰级 Liora 模组算力近 600 TOPS,能支撑人形机器人的复杂决策需求。
" 这不是跨界转型,而是技术能力的自然扩展。机器人与汽车的核心零部件重叠度极高,芯片、传感器、电机等供应链可直接复用。" 黑芝麻智能机器人业务负责人徐劲博士在接受经济观察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而车规级 ISO 26262 功能安全标准的引入,让 SesameX 平台在医疗、电力等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中形成差异化优势。
产业爆发的关键在于生态协同。发布会上,黑芝麻智能公布了首批机器人合作伙伴名单,包括云深处、傅利叶智能、极智嘉、联想等 11 家企业,覆盖商用服务、特种作业、具身智能等多个细分领域。同时,黑芝麻智能与均胜电子达成战略合作,计划联合推出机器人头部总成和域控制器;黑芝麻智能还与湖北华中电力科技达成合作,双方将在监控跟踪高危作业、配网带电登高作业等深入合作。
从商业化进度来看,黑芝麻智能已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据透露,黑芝麻智能自 2024 年底已启动机器人业务落地并产生收入,目前处于卡位布局阶段。" 商业化进程将加速,因为我们提炼的通用平台更符合客户需求。" 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表示,机器人业务将成为公司 " 第二增长曲线 ",长期目标是在上市公司营收中占据重要比重。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AI 芯片和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企业市盈率普遍较高,而战略延伸后的黑芝麻智能正处在 "AI+ 机器人 " 的交叉领域。这也意味着,黑芝麻智能的估值体系也将从 " 智能汽车芯片企业 " 向 " 跨域智能终端核心供应商 " 转型,吃到 " 双赛道增长红利 "。对此,杨宇欣表示,黑芝麻智能更聚焦业务落地而非短期估值波动,但随着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提升及全场景算力布局完善,也会给黑芝麻智能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尽管拥有不少优势,但黑芝麻智能仍需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国际巨头英伟达凭借 CUDA 生态占据高端算力市场,国内初创企业也在细分场景加速突围。对此,黑芝麻智能的策略是发挥本土化优势与工程化能力。
" 芯片行业不存在赢家通吃,每个成熟细分市场都会有 2 至 3 家核心企业。" 杨宇欣认为,机器人场景的多样性为差异化竞争提供了空间。相较于国际巨头,黑芝麻智能的长板在于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而与国内企业相比,其车规级技术积累和量产经验构成了壁垒。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2024 年服务机器人产量达 1051.9 万套,同比增长 34.3%,预计 2028 年市场规模将达 1080 亿美元。随着产业链本土化趋势加快,国产核心计算芯片迎来替代窗口。
单记章表示,黑芝麻智能的目标是成为具身智能时代的 " 架构定义者 "。" 未来所有电子设备都需要端侧推理能力,我们希望提供从零点几 TOPS 到几百 TOPS 的全场景算力支持。"
从智能汽车到机器人,黑芝麻智能正以技术复用为手段,在万亿级新赛道上寻找新的领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