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20 日,以 " 计算万物,湘约未来——智算驱动新质生产力 " 为主题的世界计算大会在长沙启幕。在这场汇聚了诺贝尔奖获得者、10 余位院士及数百位行业大咖的全球算力盛宴中,中科曙光与华为两大国产算力产业巨头的 AI 超节点产品同台亮相,可谓无意之间来了一场切磋。

当曙光 scaleX640 超节点的 " 开放协同 " 遇上华为昇腾 384 超节点的 " 全栈生态 ",两者比较的背后,则是中国智算产业发展路径的一场深度对话。前者是谋求产业繁荣的 " 道 ",后者是追求极致性能的 " 术 ",两种路线的碰撞与交融,正预示着国内智算产品从 " 低密度 " 服务器全面迈入 " 高密度 " 超节点时代。
那么问题来了,哪边才能先到中国数字基座发展的下一站?
时代变局:从芯片竞争到算力集群的范式转移
AI 大模型的白热化竞争,正在重塑全球算力产业的竞争格局。如果说前几年的竞争焦点是单一 AI 芯片的算力比拼,如今战场已悄然转移到算力集群的系统级较量。
随着 MoE(MixtureofExperts)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科学智能等前沿场景的落地,传统低密度服务器已难以突破 " 算力墙、通信墙、能耗墙、可靠性墙 " 的行业瓶颈,高密度超节点成为破解算力困局的核心方向。
行业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增长将超 40%。根据中国智算中心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 年),AI 大模型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商用进程加快,预计 2028 年中国智算中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2886 亿元。

IDC 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的《2025 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5 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 1037.3EFLOPS,预计到 2028 年将达到 2781.9EFLOPS。
与此同时,单芯片性能提升的边际效应却逐年递减。在此背景下,通过系统架构创新实现算力的规模化聚合,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2025 年以来,头部企业纷纷布局超节点赛道:华为推出昇腾 384 超节点,阿里云发布磐久 128 超节点,百度发布天池 256/512 超节点,浪潮信息推出元脑 SD200 超节点,而中科曙光则以全球首个单机柜级 640 卡超节点 scaleX640,树立了密度与开放的技术标杆。
多家行业报告指出,超节点已成为未来数据中心大模型算力平台的标配和方向,2026 年将全面成为智算中心的主流产品。算力竞争正从 " 单点突围 " 向 " 系统协同 " 演进,这场技术变革中,中科曙光与华为的路线选择,恰好折射出中国智算产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两种核心探索,前者以 " 开放之道 " 破局,后者以 " 极致之术 " 精进,共同勾勒出国产超节点的发展图谱。
曙光 " 开放协同 ":产业繁荣的 " 道 " 之坚守
在这场超节点赛道的布局中,中科曙光以全球首个单机柜级 640 卡超节点 scaleX640,走出了一条 " 开放协同 " 的发展道路,彰显了谋求产业长远繁荣的 " 道 " 之智慧。这款于 2025 年 11 月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的创新产品,不仅在技术参数上实现多项突破,更以 AI 计算开放架构为核心,构建了 " 软硬协同、生态兼容 " 的国产智算新范式。
曙光 scaleX640 超节点的技术创新围绕 " 开放 " 与 " 高效 " 两大核心展开。其采用 " 一拖二 " 高密架构设计,中间部署液冷柜,实现单机柜 640 张加速卡超高密度部署,较业界同类产品算力密度提升 20 倍;双机柜即可组成千卡级计算单元,整系统更支持十万卡级超大规模集群扩展部署。

更为关键的是,曙光 scaleX640 是 "AI 计算开放架构 " 的标杆实践。硬件层面支持多品牌加速卡混搭,打破单一芯片依赖痛点;软件层面兼容 CUDA 等主流计算生态,支持全球 99% 非闭源大模型,400+ 主流模型可 " 即拿即用 ",实现 AI 模型与业务应用快速无缝迁移。这种开放设计,有效破解了国产化进程中高端芯片算力不足、标准缺失、软硬件割裂等痛点,降低了 AI 集群研发门槛,避免重复投入。
而从产业价值来看,中科曙光的开放协同路线更具备不可替代的长期优势:技术包容性上,其打破厂商间技术壁垒,促进不同品牌产品兼容互通,形成 " 百花齐放 " 的创新氛围;产业赋能上,还能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让更多企业享受先进算力红利,推动算力从 " 昂贵资源 " 转变为 " 普惠基础设施 ";生态构建上,中科曙光通过联合 20 余家产业链企业共建标准、共享技术,推动国产算力从 " 单点突围 " 走向 " 生态共进 ",构建健康可持续的 " 雨林生态 "。目前,基于该超节点的智算解决方案已在多个重点行业落地应用,用实际成效印证了开放路线的商业可行性。
华为 " 全栈生态 ":极致性能的 " 术 " 之精进
与曙光的开放路线不同,华为则以昇腾 384 超节点践行了 " 全栈生态 " 的技术路径,走出了一条追求极致性能的 " 术 " 之精进之路。其昇腾 384 超节点于 2025 年 5 月正式发布,通过 " 芯片 - 服务器 - 操作系统 - 应用 " 的垂直整合全栈设计,实现了软硬件的高度协同,在特定场景下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性能优势。
从技术逻辑来看,华为的全栈路线具有显著的短期优势。该超节点由 12 个计算柜和 4 个总线柜构成,创新采用对等计算架构,以高速总线互联替代传统以太,通信带宽提升 15 倍;垂直整合的模式避免了不同厂商软硬件适配的兼容问题,通过深度定制实现计算资源高效调度,使得 LLaMA3、Qwen、DeepSeek 等多模态、MoE 模型性能得到极大提升。
在商业落地层面,依托华为深厚的工程经验,该产品已部署在多个行业。最为关键的是,全栈生态通过构建高壁垒技术体系,将产业链各环节价值牢牢掌控在自身体系内,形成强大品牌护城河。
道术相融:中国智算产业的未来之路
长沙世界计算大会上的这场 " 道术之辩 ",没有绝对的赢家,却为中国智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华为的全栈生态路线,以垂直整合的 " 术 " 之精进,实现了短期性能的极致发挥,满足了特定场景下的高端需求;中科曙光的开放协同路线,以生态共建的 " 道 " 之坚守,激发了产业长期的创新活力,为算力普惠奠定了基础。两种路线并非相互对立,而是互补共生,共同构成了中国智算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新格局。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全栈生态的 " 术 " 与开放协同的 " 道 ",终将走向融合。短期来看,全栈生态在工程优化、交付效率上的优势,能够快速满足关键行业的算力需求,为产业升级提供 " 强心剂 ";长期来看,开放协同的生态模式,能够打破技术壁垒,促进良性竞争,为产业发展注入 " 长效剂 "。
当开放协同的 " 道 " 与极致性能的 " 术 " 从竞争到互补,中国算力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