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鹿鸣财经第 619 篇原创文章
作者:金德路
赴港上市,正成为今年资本市场一个关键词。
截至前三季度,港交所受理的新股申请已高达286家,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已有66家公司成功完成 IPO,募资总额约1829亿港元,已超 2024 年全年融资规模的两倍。
在这股南下潮中,不乏来自科创板的身影。一批 A 股上市企业,正试图抓住 A+H 上市的黄金窗口期。
极米科技,便是其中之一。9 月 29 日,这家曾被誉为 " 智能投影第一股 " 的企业,正式向港交所递交 H 股上市申请。
这也是极米科技继 2021 年登陆科创板之后的又一次资本运作。官方解释依旧体面,将重点投向高端产品研发、海外市场拓展和供应链数字化三大方向。
但翻开财报,故事的另一面就没那么光鲜。
2025 年上半年,极米科技营收仅同比增长1.6%,而净利润却暴涨超过2000%,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获得的政府补贴高达4887万元,占同期利润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 4.4亿元,同比暴跌357%。
利润曲线在高歌猛进,现金流曲线却一路向下。
怎么看,极米科技此次赴港 IPO,都不像表面这么简单。
业绩剪刀差:利润向上,现金流向下
在所有递表企业中,极米科技的财务曲线应该算得上比较割裂的那一类了。
账面上,今年上半年,极米科技似乎迎来了一次出色的业绩反转。上半年营收 16.26 亿元,同比增长 1.63%,归母净利润 8866 万元,同比暴增 2062%。单看数字,极米科技似乎走出了 2023 年至 2024 年连续增速放缓的阴影。
然而,前文提到,财务层面净利润暴增,但在现金层面却越赚越少。与此同时,当期政府补贴达 4887 万元,占当期利润的一半以上。若剔除补贴因素,公司的实际利润空间将大幅缩水。
纵观极米科技自上市以来的财务曲线,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高开低走的曲线。

2021 年至 2022 年,是极米科技的巅峰期。那两年,公司营收从 40.4 亿元增至 42.2 亿元,净利润也稳定在 5 亿元左右,奠定了其 " 智能投影第一股 " 的市场地位。
然而进入 2023 年,极米科技的增长开始掉头向下。全年营收仅为 35.6 亿元,同比下滑约 15.8%;归母净利润则从 5 亿元骤降至 1.2 亿元,跌幅高达 76%。到了 2024 年,公司营收继续下滑至 34.05 亿元,同比下降 4.3%,净利润微降至 1.20 亿元,几乎原地踏步。
今年上半年,现金流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极米科技的结构性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几乎都集中在营运环节。
半年报披露,公司的存货余额从年初的 9.28 亿元增至 11.51 亿元,增幅约 24%,远高于 1.63% 的营收增速。与此同时,应收账款余额达 2.73 亿元,而坏账准备仅 533.72 万元 , 计提比例仅为 1.92%。看似积极的 " 备货 " 与 " 宽信用 ",实则加剧了资金的占用,这也是现金流转负的主要原因。
业绩之外,极米科技在资本市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截至 2025 年 10 月 13 日收盘,极米科技报收 111.79 元 / 股,对应总市值约 78.25 亿元。
相较于 2021 年上市后最高约 430 亿元的峰值,三年间市值已缩水近 82%,蒸发超过 350 亿元。
就在递表港股前后,极米科技股东却在减持。
根据公司财报,截至 2024 年底,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四川文投、成都极米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刘帅、芒果传媒仍位列前十大股东之中。然而仅仅半年之后,这份名单便发生了显著变化,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在 2025 年上半年增加了约 3.25 个百分点,而百度的持股比例下降约 1 个百分点,四川文投更是大幅减持,直接退出了前十大股东行列。
更具代表性的是两位首发前股东的减持动作。据极米科技财报,极米有限成立于 2013 年 11 月 18 日,系由钟波、肖适、钟超、刘帅、廖杨、尹蕾、吕杰、廖传均八位自然人共同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今年 4 月初,自然人股东钟超与廖杨双双进行了减持,钟超卖出 70 万股,套现金额约 7744 万元;廖杨减持 35 万股,套现约 3887 万元。10 月 11 日,钟超、廖杨再次拟减持 84 万股、54.6 万股,虽然公告解释为 " 个人资金需求 ",但这已是极米一年内第三次出现重要股东减持。
结合百度在 2024 年就已发起的 3% 减持计划,以及部分机构股东的撤出,可以明显看出,资本层面对极米基本面的信心正在削弱。
漂亮的报表可以在短期内修饰财务面,但股东的选择,往往比数据更能揭示真实的市场情绪。
极米此时选择赴港递表,看似是为了配合国际化战略,实则更像是在股价深度回调、资本信任下滑的阶段,试图通过新的融资故事重新凝聚信心。
新环境与新叙事能否换来新估值?
过去几年,极米科技的股价和业绩叙事空间正被压缩。A 股市场的风险偏好下降,消费电子企业普遍面临估值收缩,极米也难以再获得新的增长想象力。
相比之下,港股正在迎来一个短暂的窗口期。对许多中型科技公司而言,港股不仅是融资通道,更是估值重塑的出口。港股投资者结构中,消费电子、智能制造、出海品牌更容易获得估值溢价,换个市场讲增量,成为修复资本信心的现实选择。
极米的赴港举措,正是这种结构性趋势的缩影。
事实上,国际化确实是极米科技近几年的核心战略之一。
财报显示,2024 年公司境外收入达到 10.86 亿元,同比增长 18.94%,占总营收的 31.9%。三年前,这一比例还不到 11%。目前,极米已进入日本、欧洲、北美等区域市场,除了亚马逊、日本乐天等主流线上渠道外,还打入了 Best Buy、MediaMarkt 等海外零售渠道。

2024 年极米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
不过,从盈利表现来看,这场国际化扩张并没有带来与收入同等质量的改善。
财报显示,2023 年至 2024 年,极米整体销售毛利率从 31.25% 微降至 31.19%,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从 3.78 亿元降至 2.30 亿元,同比下滑近 40%。
这说明,即便海外业务的毛利率高达 45.44%,远高于国内的 23.88%,仍未能扭转整体盈利压力。

而境外营收的增长,背后是同步的成本增加。2023 年与 2024 年,境外收入增长 15.6% 和 18.9%,但同期境外成本同比增幅也达 21.9% 与 17.2%,几乎与收入同步。可以说,这两年极米虽然境外营收规模在扩大,但成本效率并未改善,高增长更多依赖市场扩张,而非经营质量提升。
而进入 2025 年上半年,这条境外营收曲线出现了明显拐点。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极米境外营收降至 3.99 亿元,同比下滑 10.9%,境外成本为 2.28 亿元,虽然同比下降 4.6%,但营收降幅显著高于成本,毛利率也从去年同期的 46.55% 下滑至 42.8%。
另一个明显的数据是,今年上半年,极米境外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已从 2024 年的 31.9% 降至约 24.5%,较去年同期的 27.97% 也进一步下滑。
换言之,极米的国际化故事仍在延续,但其海外市场的扩张红利已经有退潮趋势。
当前,海外市场竞争格局已经趋向分化,欧美高端市场仍被爱普生、LG、三星等老牌厂商主导,新兴市场则被低价 DLP 厂商占据,极米在高低两端的竞争力都面临挑战。
但对极米科技来说,更大的考验,在于如何在红利退潮后重塑增长逻辑。
根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 ,2024 年中国大陆投影机出货量约 689.3 万台,同比下降 3.1%,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从 2023 年的 37.9% 降至 2024 年的 34.2%,行业整体正在由增量竞争转入存量博弈。
一方面,国产投影厂商快速崛起,竞争进一步加剧。
IDC 数据显示,2018 年全年投影设备市场出货量前五大品牌分别为极米、爱普生、明基、索尼和日电,国产品牌极米首次成为年度出货量第一品牌。而到了 2024 年,中国投影设备出货量前五大品牌已经变为极米、小米、坚果、峰米、爱普生,国产品牌全面取代外资品牌成为主流,这背后,是各品牌渠道、价格与内容生态的全维度博弈。
在这样的背景下,极米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极米科技在财报中也坦言,若无法持续保持技术领先、缩短新品上市周期,将面临市场份额下降与产品降价风险。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投影产品的 " 去魅化 " 趋势正在显现。随着百英寸电视和激光电视价格大幅下探、亮度与色彩表现显著提升,家庭大屏娱乐的替代方案增多,投影仪的新鲜感和核心优势正在被稀释。根据洛图科技数据,2025 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投影(不含激光电视)市场销量为 277.8 万台,同比下降 3.9%;销额为 46.8 亿元,同比下降 2.9%。洛图科技预测,2025 年全年中国智能投影市场销量为 572.8 万台,同比下降 5.2%;销额为 95.4 亿元,同比下降 4.6%,显示出市场增量与消费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
技术层面上,极米虽仍在光学模组与智能画质调校领域保持领先,但在 AI 影像算法、语音交互系统、激光光源效率等方向,与国际品牌仍有优化空间。创新投入与成本压力的平衡,成为公司未来增长的最大不确定性。
这种压力正在转化为经营层面的现实挑战,2025 年中期,公司存货占总资产 21.05%;若需求判断失误或价格下降,减值风险将直接拖累业绩。同时,高强度竞争下的促销拉长了回款周期,经营性现金流的压力愈发明显。
在主业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极米也正尝试通过车载投影开辟新的增长曲线。但目前来看,极米科技寄予厚望的车载投影业务仍处于孵化期。
近两年,极米科技已与部分车企合作布局车载投影领域,切入智能座舱、智能大灯领域。今年上半年,问界 M8、M9、尊界 S800、享界 S9 等车型已搭载极米的后排投影产品,实现小规模量产交付。
然而,这一业务对整体营收的贡献仍有限。车载项目从定点到放量存在较长验证周期,短期内难以填补主业放缓带来的缺口。
现在,极米科技正处在一个双重转折点上,主业的红利周期步入后半场,国际化红利趋缓,而新业务仍未兑现。
智能投影第一股的光环,正面临被重估的可能。而港股 IPO,能带来新的叙事与增长机遇,还有待时间检验。
- END -
鹿鸣财经 | 原创平台
洞悉互联网 只玩最真实的
「往期推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