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南 前天
独山县下司镇:传承非遗技艺 赋能乡村振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铿锵锣鼓,敲出喜悦的节拍;翻飞彩扇,舞动时代的韵律。11 月 17 日,一场别开生面的 " 花灯提升培训班 " 在独山县下司镇三兴村火热进行。

" 愿灯属地面表演歌舞,不择场地,村头、家堂、庙会等均可表演。" 理论培训现场,年过花甲的愿灯代表性传承人杨通钦,一边哼唱着悠扬的曲调,一边向参训人员介绍 " 三兴愿灯 " 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大家专心聆听,听到高兴处,有的村民还跟随曲调一起唱了起来。

杨通钦向大家介绍," 三兴愿灯 " 是一种民间传统戏剧,据贵州省青年文化学会记载," 愿灯 " 是贵州南路花灯的母体,属独山花灯表演形式上的一种,逢年过节与龙灯狮舞一同开展,多用于驱鬼辟邪、招财求子、酬神消灾,故称之为 " 愿灯 "。

另一头," 扇帕技法 " 的实操课堂更是引人入胜。" 抖扇,要腕子活,像春风拂柳!"" 彩扇要再拿高一些,用力舞起来。" 实操课堂上,指导老师莫斌手握一把彩扇,穿梭在参训人员中,一边分解着 " 云手 "" 转身 " 等连贯动作,一边帮助学员调整手型和步伐,霎时间,五彩的扇面在大家手中有模有样地挥舞起来,如蝴蝶般纷飞,沙沙作响。

" 原本觉得花灯有点‘土气’,但真正学进去才发现它魅力无穷,节奏感和表现力都特别强,我们年轻人应该成为传承的主力,让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上焕发新光彩。" 参训人员郭金涛说。

据了解,独山县三兴村备寨组是花灯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三兴村高度重视花灯的传承与发扬,通过 " 老带新 " 的日常训练方式,积极发展花灯爱好者,鼓励大家参与到花灯传承中来。为进一步提升花灯的影响力,三兴村积极动员 " 黔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独山愿灯的代表性传承人 " 杨通钦带队,在群众中组建花灯队,并结合节庆、村寨婚丧嫁娶、酬神还愿等活动开展 " 愿灯 " 表演,让这项传统艺术重焕生机,助力传统文化真正 " 亮 " 起来。

为切实办好此次培训,三兴村还主动对接独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县文联进行指导,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为当地花灯爱好者带来了一场非遗技艺的专业培训,在提升村民艺术水平的同时,也点燃了大家传承发扬花灯文化的热情,进一步弘扬花灯文化。

" 下步,我们计划组建一支村级花灯表演队,并鼓励群众积极创作,把党的好政策、乡村的新风貌编入花灯词曲,打造出反映时代气息、贴近群众生活的新作品。" 下司镇三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俊程说,同时,该村也会积极搭建平台,组织村级花灯表演队参加更高层次的文艺汇演和非遗展示活动,推动 " 三兴花灯 " 走出去,让其成为宣传美丽乡村、助力传统文化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独山融媒 柏玉迪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代表性 实操 培训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