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武汉发布
" 湖北的区域发展战略从开始的‘一点一线’(武汉、三线建设)到后来的‘一主五特’‘一主两副’,以及大家熟悉的‘一主两翼’、三大都市圈,再到现在的‘金三角’。" 在 11 月 20 日举行的第八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论坛上,湖北省战略规划中心副主任陈涛表示,回顾湖北的整个区域发展战略,正逐步从单极增长走向区域协同。
一个明显信号是,今年初,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在 " 提升三大都市圈能级和功能 " 后,提出 " 推进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大空间协同发展 ",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陈涛看来,过去湖北 " 一点一线 " 的布局带动了宜昌、十堰等地发展,但江汉平原这一条件最好的区域到现在都还处于一种 " 塌陷 " 状态。湖北要借助 " 金三角 " 战略,激活整个江汉平原腹地的潜力。
他认为,武汉、襄阳和宜昌实际上应当在更大范围内构建一个武汉大都市圈,其空间尺度应与上海大都市圈(杭州、南京、苏锡常等都市圈构成)相近,以此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武汉都市圈带动 " 金三角 "
从全国区域发展格局看,北面的京津冀城市群,南面的粤港澳大湾区,东面的长三角城市群和西面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均已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 中部地区地域广袤,人口也很密集,但整个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面积 35.08 万平方公里,跟长三角相近,但是经济总量却只有后者的 1/3。" 陈涛认为,从全国发展格局看,不管从南到北,还是由东向西,中间都迫切需要打造一个能够聚合资源、带动全局发展的增长极。

2024 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超 3.6 万亿元,占湖北经济总量 60% 以上,占长江中游城市群比重达 29%,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 8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列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 " 中心 " 的武汉都市圈地位更加凸显。
与此同时,湖北的 " 一主两副 " 城市领先优势明显,不仅省会城市能级引领中部,襄阳、宜昌也在全国百强市前 50 位。" 武汉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宜昌和襄阳也是中部地级市发展的‘排头兵’。"
在陈涛看来,从这一角度看,武汉、襄阳和宜昌应当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一个武汉大都市圈,其空间尺度与上海大都市圈(杭州、南京、苏锡常等都市圈构成)相近,且在同一省级行政区内可以更好地融合,从而支撑 " 中三角 " 协同发展。
" 我们过去‘一点一线’的布局,带动了宜昌、十堰等地发展,但江汉平原这一条件最好的区域一直到现在都还处于一种‘塌陷’状态。" 陈涛认为,要借助 " 金三角 " 战略,激活整个江汉平原腹地的潜力。
激活江汉平原腹地
以武汉、襄阳、宜昌为顶点,以江汉平原为腹地,合围而成的 " 金三角 ",基本涵盖湖北最适宜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推动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跟长三角等地区相比仍差距明显,且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突出,成为协同发展的制约。

陈涛认为,从三个顶点城市看,汉襄宜在全国城市 GDP" 排位赛 " 中进位压力巨大,仍需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提升城市能级。从内部看," 一强两弱 " 特征明显,三角的均衡性、稳定性不足。从腹地看,江汉平原腹地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国土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占全省的 18%、19%,但 GDP 仅占全省的 14%。
更进一步从城镇格局看,汉襄宜 " 金三角 " 地区汉襄、汉宜、襄宜之间缺少大城市支撑,大多数是 50 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实际上就是缺少‘二传手’,缺少区域层面的增长极,缺乏一些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 "。
" 我们科创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全省 55% 的研发经费、60% 的高新企业、70% 的高校基本上都集中在武汉,其他城市的创新资源基本处于散装的状态。" 陈涛认为,创新成果对内转化也相对不足,武汉对其他城市的技术输出占比也较低,造成创新要素以及人才在省内的流动都面临一些问题。
这些也是 " 金三角 " 协同发展的客观挑战。" 国际化大城市的演进基本都是由点到面,依托中心城市逐步走向都市圈、城市群这样的发展过程。" 在陈涛看来,湖北应该构建一个 " 顶点带动、廊道展开、多点支撑 " 三分层次的协同格局——
以廊道为载体,推动区域产业协作、科技协同创新由点到线到面," 过去我们的廊道可能是 Y 字形,要推动它向三角形走 "。同时,以多点为支撑,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创新、枢纽、休闲节点,就像鄂州花湖机场要建成国际专业的航空枢纽。
" 我们要通过这三个层次,使湖北大中小城市以及不同层级的都市圈层层叠加,形成整个湖北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陈涛说。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