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1 月 21 日讯(记者 张洋洋)累计建成 5G 基站 470.5 万个,5G 移动电话用户 11.67 亿户,5G-A 网络部署全国超 300 个城市,用户规模超千万,6G 技术完成第一阶段试验,形成了超过 300 项关键技术储备。
在今日的 2025 移动通信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作为移动通信技术演进的关键节点,5G-A 与 6G 成为这场会议的关注焦点,相关的行业数据也再度被披露。
会上,三大运营商也透露了各自的研发应用进展。
今年以来,运营商们越来越频繁地用 " 衔接 " 和 " 过渡 " 来描述 5G-A 的行业地位。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认为,6G 提出的 " 六边形 " 技术框架正在倒逼现网技术创新,从确定性时延、通算智一体,到通感融合和轻量化物联网,许多 6G 目标已经在 5G-A 网络上提前试水。例如在低空经济场景中,中国移动利用通感一体技术实现了千米级距离对小型目标的探测能力,为低空交通治理、应急监测等新场景提供了基础。
中国电信市场部副总经理沈骏祥表示,中国电信的 "6G 全域智惠网络 " 更强调网络架构从地面向空天地拓展,并在语义通信、融合感知等方向取得初步成果。同时,电信在毫米波通感融合、低空感知站建设、卫星直连手机等方向加速试点,上百件 PCT 专利与多个跨地域试验落地,意味着其正将 5G-A 作为提前验证 6G 关键能力的工具。
中国联通建设发展部副总经理田元兵在会上透露,中国联通的 5G-A 已经触达所有城市,实现全面商用,同时正聚焦 70 多万个重点场景。
联通在推进 6G 方面动作同样不小,既布局频谱研究和国际标准化,也通过 " 联通星系 " 低轨试验卫星开展 3GPP 窄带物联技术的在轨测试,进一步试探未来空天地一体网络的技术边界。
如果说 5G-A 与 6G 的协同构成了技术演进的主线,那么产业应用扩展正在改变行业的增长逻辑。过去几年,5G 在工业互联网、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更多停留在 " 样板间 ",而如今多个行业已进入规模化复制阶段。
以制造业为例,低时延、通感融合、轻量化的 5G,使得生产控制链条进一步延伸到车间深处。
田元兵在现场列举了一组数据,中国联通与汽车制造企业共建的 5G-A 柔性试制产线,将产线调整时间压缩九成;多个 " 黑灯工厂 " 项目的效率提升达到两位数,"5G 要进厂房、进设备、进流程 " 的行业诉求,正在推动 5G-A 成为工业数字化的底座。
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应用,也成为各家重点布局的新赛道。
据沈骏祥介绍,中国电信的直连卫星业务已覆盖千万级终端,并延伸至汽车、可穿戴设备、海渔监管等领域;中国联通打造的 " 低空五网一体化 " 技术体系在警务、配送等行业落地近 200 个案例。随着国内政策持续推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领域被普遍视为未来三到五年的新增长点,而通感融合同样被视为提前向 6G 过渡的关键路径。
在本次论坛的讨论中,一个共识愈发清晰:5G-A 是国内产业链的现实战场,6G 则是下一轮技术竞争的战略高地。
在会上,谈及 6G 带来的根本性变革,国务院参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指出,根本在于从数据搬迁转向智力搬迁,智力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数据,也可能是训练好的模型,更可能是一个个具有意识、能自决策、自学习的 Agent,它们会在网络中流动、演化,变得越来越 " 聪明 "。
"6G 已明确被列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预计将催生一个十万亿级别的庞大产业。" 张平补充道,这个市场不仅体现在通信本身,更将辐射至数字经济的方方面面,为数字农业、智能制造等千行百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驱动力,未来的智能体,将遵循 " 感知—通信—学习—决策 " 的闭环,它将被赋予一定的 " 灵性 ",这是未来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