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知道福建舰攻克了哪些技术难关吗?它的舷号为什么是 18?"11 月 19 日,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晓芳在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面向来自耀华中学、耀华小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的近百名学生提问,拉开了题为 " 中国有‘奇迹’——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看身边美好变化 " 的 " 场馆里的思政课 " 序幕。

课上,张晓芳从 " 我们为什么需要五年规划?" 切入,将宏大的国家战略比喻为个人成长的时间表,生动阐释了五年规划作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 " 指南针 " 的重要意义。在这处思政课的实验室里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打破了传统的教室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案例化、形象化、场景化,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能更清晰感知到中国接续实施的五年规划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变化。
从 " 苏超 " 爆火到家乡开通高铁,从嫦娥六号采回月壤到福建舰的技术突破……张晓芳通过一个个可感可触的事例,引导学生从身边变化和思政课实验室的案例中认识到 " 十四五 " 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真切体会到物质生活显著提升的获得感、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感、社会安定的幸福感与祖国日益强大的自豪感。同时,张晓芳将宏大规划与学生成长坐标相结合,启发大家思考:" 下一个五年,宏伟时代蓝图将由谁见证?宏伟蓝图又如何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你们不仅是‘十五五’规划直接的见证者,更将是其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中国梦要靠你们来实现!"
"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知识更加直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耀华中学高二学生朱棣雯说,在场馆里上思政课,通过很多实物和鲜活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能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也训练了思维和理解能力。
" 在场馆中实地听宣讲,并与实验室里的沉浸式体验相结合,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我对全会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演讲等积累了鲜活丰富的素材。" 耀华小学六年级学生付锐泽边听边记,表示参加此次活动收获很大。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堂特殊的思政课是我校探索‘大思政课’创新载体的生动实践。" 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海呐说,打造 " 场馆里的思政课 ",推动思政教育在场馆濡染中激发新活力,旨在从 " 单向灌输 " 向 " 双向互动 "、从 " 知识传授 " 向 " 价值塑造 " 升级,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会精神," 我们将持续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拓展育人场域,并通过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手段赋能思政课教学,以深刻的理论分析、鲜活的实践案例把全会精神声情并茂讲出来,进一步增强基层理论宣讲吸引力,推动全会精神落地生根。"(记者 姜凝)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