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 " 四个面向 " 使命。本次两院院士增选,我市成功入选者中过半来自高校院所,他们凭借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我市科技创新领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期致力于有机半导体物理化学研究的胡文平,是我国有机半导体晶体工程及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物理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化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曾赴日本大阪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开展合作研究,2003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 " 百人计划 " 归国投身科研事业。2013 年起,胡文平教授任职天津大学,历任校长助理兼任理学院院长、副校长等职,2021 年起担任常务副校长,始终坚守教学科研一线。胡文平瞄准 " 有机集成电路 " 这一重大科技前沿,构筑了 " 高迁移率材料—有机半导体晶体—高性能物理器件 " 的特色研究体系,以第一完成人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先后获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高分子及材料化学家、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陈永胜,主要从事功能有机高分子 / 碳纳米材料及其在能源转化与存储领域方面的研究。他提出了 " 受体—给体—受体 " 架构高效可溶液加工寡聚物有机光伏和三维交联石墨烯 / 碳基高分子材料的设计理念,发展了多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揭示了其从分子水平到微观形貌再到宏观尺度的多维度结构—性能关系,构筑了系列高性能能源转化与存储器件,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开发的部分关键技术已实现产业化,为高分子学科和国家能源科技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截至目前,陈永胜以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400 余篇、论文他引 8 万余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并于 2016 年和 2022 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两度承担国家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
现任天津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生物基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的程博闻,长期深耕产业用纤维及非织造材料的科研一线,聚焦原创性成果研发、" 卡脖子 " 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在医卫防护、国防军需、能源与环境等领域实现关键材料的创新与工程化应用,破解一系列行业共性难题。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励和荣誉。程博闻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突破驻极熔喷、闪蒸纺丝等技术瓶颈,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熔喷非织造材料,攻克了多场作用的纤维快速分散与导向沉积成网技术,推动了我国医卫防护材料产业的技术跨越。面向国防重大需求,攻克了我国国防军需装备方面的技术空白,开发了耐辐照重水电解隔膜、高弹耐压熔喷轻质保暖材料、高性能氧化铝连续纤维和复合导电纤维等,发明了静电辅助溶液喷射氧化铝连续纤维成形方法,创新了分列式三通道复合纺丝组件及纺丝技术,其系列成果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程涛教授深耕血液学和再生医学 38 年,针对放化疗、骨髓移植或严重核辐射损伤所致造血障碍难题,聚焦造血干细胞取得系列原创发现:创立 " 干细胞效能 " 学说,发现具有超级移植效能的造血干细胞,并揭示其失能关键机制;提出 " 血液生态 " 概念,解码其形成与重塑规律,制定血液生态重建新策略并获临床验证;建立修复冻存脐血造血活性新方法,开发新型造血细胞系列产品,拓展临床应用场景。多年来,程涛教授主持国家重大科研和人才项目 17 项,发表 SCI 论文 315 篇,入选科睿唯安 "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 和 " 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 ",转化合同总金额过亿元,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等奖项。他主持建立了全球最大骨髓活细胞库和血液病大数据中心,领衔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孵化基地,带领医院蝉联血液学专科声誉和血液病学科技量值榜首,建成全球最大血液病诊疗和再生医学中心,为我国血液学与再生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记者 姜凝 雷风雨 徐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