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猫虽然安静无言,但它们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提醒我们,和平即是力量,共存即是智慧。"11 月 21 日,比利时天堂动物园创始人兼董事长埃里克 · 董博(Eric Domb)发表了主旨演讲,并在会后接受了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采访。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石普宁 摄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董博认为,大熊猫不仅仅是珍稀物种,更是一个 " 接口 "(Interface)——一个能够连接严谨的科学保护与柔软的大众情感,连接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西方认知的独特文化载体。
董博表示,中国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关于自然与人类共存(Coexistence)的范本。在过去,一些观点倾向于将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主张通过隔离人类活动来保护自然。但他从中国的实践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人类可以是自然的修补者和守护者。
" 这是一个双赢(win-win)的博弈。这不仅是保存一个物种的基因,更是保存人类自身的‘心之美’(Moral beauty)。" 董博指出,从都江堰 " 乘势利导 " 的治水智慧,到如今成都构建公园城市的现代化实践,这其中贯穿的逻辑是一致的——即孔子强调的 " 天人合一 "。
在他看来,这种将文明发展与自然节律结合的模式,正是 " 生态文明 " 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最具推广价值的核心资产之一。
对此,董博以成都观察样本谈道:" 在我眼中,成都不仅仅是一座拥有大熊猫的城市,更是一个活态的‘实验室’(Laboratory)。" 这座拥有超过 2000 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正在向世界验证一个命题: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与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并非是一场不可调和的零和游戏。
同时,上述有关生态文明的理念也是董博运营天堂动物园时遵循的路径。在天堂动物园,大熊猫生活在一座充满中式风情的古典园林中。亭台楼阁、翠竹幽径,这不仅是景观,更是董博为欧洲游客打造的文化沉浸场所。
" 对于许多欧洲游客而言,这里是他们中华文化的初体验之地。" 董博解释道,如果只是向西方人讲述 " 和谐 " 的概念,那是抽象且乏味的;但当他们置身于中式园林,看到建筑如何谦卑地融入山水,看到熊猫如何在竹林间自得其乐,他们 " 无需学习什么是和谐,而是能亲身感受和谐 "。
结合天堂动物园多年的运营经验,董博认为如今生态保护与文化交流的核心,应归结为 " 情感的连接 "。
" 科学家解决的是技术问题,而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人心的问题。" 董博指出,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仅仅依靠枯燥的报告或文本(Text),已经难以有效地触达公众并激发行动。与其让人们阅读繁杂的数据,不如创造机会让人们去 " 感受 " 与 " 体验 "。
大熊猫在这一转化链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他看来,性格平和的熊猫拥有跨越国界、征服人心的力量。" 当孩子凝望熊猫的眼眸时,无论真实的熊猫还是雕像,心中都不会再有国界之分,唯余纯粹的赞叹。"
谈及未来,董博用 " 序幕的结束 "(End of the Beginning)来概括。他认为,关于大熊猫的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果,下一阶段的挑战,是如何利用好大熊猫这个超级文化符号,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一种可被世界理解和复制的有关自然和人类的 " 双赢方案 "(Win-win solution)。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