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纪念馆、校史馆等场馆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教学、科研、跨学科融合等天然优势,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素材与精神资源,是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发挥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关键作用。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高校需深挖校内场馆的科学育人价值。具体而言,高校应着力打造校内 " 主课堂 "、社会 " 大课堂 "、跨界融合 " 新课堂 ",发挥更大的育人价值。通过这三大路径,激活高校场馆的科学育人潜能,为立德树人注入鲜活文化力量,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夯实校内 " 主课堂 ",用深厚底蕴滋养学生精神
高校丰富的场馆资源拥有深厚的底蕴:博物馆珍藏文明记忆,校史馆铭刻奋斗足迹,图书馆承载智慧结晶,老建筑见证时代变迁。这些场馆蕴含的精神密码与文化基因,为新时代育人工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支点,将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全面发力、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深挖校内场馆的多元育人功能,聚焦学生精神品格塑造,着力打造校内场馆育人 " 主课堂 ",释放多重文化育人效能,共同绘就学生精神底色。
首先,夯实资源基础,将零碎知识整合为生动的校本教材,把蕴含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的素材融入教学体系,为教育实践提供可持续的内容供给。例如,高校可以将先辈奋斗、学习、探究等感人事迹编入教材,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科学家精神,持续汲取精神养料,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可配套开发场馆研学手册、数字资源包,让静态的场馆资源转化为动态的学习素材,适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还可开发相关选修课,将场馆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辅助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形成优势互补、双向赋能的格局,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持续融入文化育人元素。
其次,强化沉浸式教育,将课堂搬进场馆。沉浸式教育兼具感染力与吸引力,能推动学生从被动观看学习转向主动探索求知,从 " 间接认知 " 到 " 亲身体验 ",增强学习的体验感与参与感,让文化更可知、可感、可及。例如,大学打造 " 行走的课堂 ",通过组织场馆参观、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强化学习的现场感与针对性,以可听、可看、可参与的内容提升育人实效。
此外,深化实践教学,打造暑期社会实践精品项目。通过组织重走先辈奋斗路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走近教科书里的科学家,体悟当年学习奋斗的艰辛,感知当下生活的美好,珍惜幸福时光,并内化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例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展 " 劳模走访 " 活动,带领青年大学生走进劳模工作现场,感悟劳模精神力量;学校举办 " 劳模专题访谈 ",通过访谈录、纪录片等形式深挖劳模精神内涵。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让学生在 " 做中学、学中悟 "。
面向社会 " 大课堂 ",发挥更大育人价值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使命。作为人才、技术、知识的集聚地,高校需为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教育支撑。这就要求高校打破校园围墙限制,依托场馆资源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将优质资源辐射至更广泛人群,着力打造服务社会的 " 大课堂 ",让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等具象化,进一步增强青年群体的认知认同与价值内化,提升民众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扩大场馆育人的辐射效应。
一是向中小学生辐射高校优质文化资源,拓宽文化服务社会的覆盖面。一方面大力推行 " 引进来 " 模式,大学与中小学搭建教育实践合作平台,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研学活动,实现大中小一体化衔接与全学段覆盖。比如,依托学校创新资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中小学开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体验》《适用于增材制造的抓斗机构创新设计》等科创体验项目与多媒体课件,为属地中小学生等在内的学校举办 " 红领巾讲解员 "、劳模精神主题展览等活动。另一方面实施 " 走出去 " 战略,挂牌中小学科创教育基地,走进中小学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例如,高校可依托场馆资源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既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又渗透价值理念,最大限度实现知行合一。
二是打造一体化学习参观中心,推动场馆资源面向公众开放。高校应向公众分享优质资源,将校园打造成无围墙的 " 城市课堂 ",围绕传承爱国传统、弘扬优良校风等目标,全面提升文化育人能级,构建预约制、主题讲解、研学课程等一体化服务模式,将原本服务师生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面向全民的 " 育人读本 ",为公众提供文化滋养与育人体验。例如,复旦大学打造的 " 复旦源 ",以邯郸校区相辉堂草坪为中心,整合校史馆、科技成果馆、博物馆等 " 一源六馆 ",正式启用并向社会公众开放,打破了高校 " 围墙 ",让文化资源真正走向大众,拓宽了场馆科学育人的广度。
三是数智赋能文化传承,打造虚拟育人空间。建设数字化、移动化资源库,彻底打破实体场馆的空间束缚,让参观者随时随地领略先辈的非凡智慧,使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等在数字时代焕发育人新活力,触达更广泛人群,提升文化传播的便捷度与覆盖面,让文化育人更高效、更灵活。例如,高校可对校史馆、博物馆中的老照片、旧仪器等进行数字化处理,观众通过移动智能设备扫码即可 " 走进 " 展馆,自主点开展品,观看科学家当年的实验场景,还能参与互动体验,与家人孩子共同学习讨论,让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突破时空限制传递到千家万户,形成人人崇尚科技创新的精神合力。
跨界融合 " 新课堂 ",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创新动能
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的使命。要用好场馆文化育人资源,高校必须主动突破 " 讲台 + 教材 " 的单一范式,在创新融合上持续发力,打造跨界融合的 " 新课堂 ",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创新动能,发挥更深层次的育人价值。
一是深化与其他高校场馆的联动融合,激发育人活力。高校可通过推动场馆文物互展、开展跨校专题党课、联合排演劳模精神舞台剧与大师剧、共办主题展览等形式,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双向赋能。借助体制机制的协同创新,充分激活高校场馆的育人潜能,使其成为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让科学的星辰大海照亮更多年轻人的成长之路。
二是强化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拓展育人资源。高校可与企业共同挖掘场馆资源,搭建校企合作教育平台,将社会需求链、科技创新链与人才培养链紧密衔接,构建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通过具象化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助力企业科技创新。例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整合劳模师资队伍,汇聚行业专家、劳模导师、劳模校友等组成专业化、多元化育人团队,为劳模精神进校园、上课堂提供优质师资支撑;同时,运用高校场馆的教学、科研资源,赋能企业产业人才开展科技创新。
三是推进与社区、政府等多方协同融合,凝聚育人合力。一方面,依托场馆联盟机制,强化交流互动与资源共享,构建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高校将场馆蕴含的红色文化、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送入社区,提升科学育人内涵,厚植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打造场馆育人品牌,为高校科学育人注入厚重文化底蕴与精神力量。例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打造 " 劳模大讲堂 " 品牌,通过沉浸式授课分享劳模故事,积极推进 " 劳模大讲堂 " 进社区,强化情感共鸣,逐步形成具有广泛认可度与影响力的校园劳模育人特色品牌。此外,还可联动媒体平台、文旅机构打造沉浸式文化 IP,通过短视频、直播研学、文化文创开发等新媒体形式,让场馆育人内容更具传播力与影响力,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传承创新。通过持续打造协同融合的育人品牌,凝聚更多场馆资源的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深度。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