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0 日,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累计净流入规模突破 5 万亿港元大关,年内净买入额达 1.305 万亿港元,创下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的历史新高。这一里程碑事件背后,是港股市场正迎来由流动性宽松、政策红利与业绩改善共振驱动的第二轮估值修复与业绩复苏行情。截至目前,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均超 30%,在全球主要市场中表现亮眼,而随着多重利好因素持续发酵,港股市场的上涨动能正从流动性驱动转向估值与业绩双轮驱动,新一轮行情值得期待。
和众汇富认为流动性宽松格局为港股估值修复提供了坚实基础。一方面,国内利率下行环境持续,投资者对高股息资产和稀缺科技标的配置需求旺盛,港股市场中金融、公用事业等板块的股息率普遍在 5% 以上,较 A 股同类资产存在明显溢价,吸引保险资金、公募基金等长线资金持续南下。和众汇富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的交易日达 57 天,其中上半年 30 天的集中流入态势,推动港股市场流动性实现质变。另一方面,全球主要央行宽松周期开启,美联储已于 2025 年 9 月启动年内首次降息,市场预期未来 12 个月将累计降息 100 个基点,美元流动性边际宽松带动外资重新回流新兴市场,港股作为全球估值洼地,11 月以来外资通过陆股通净买入港股科技板块金额已超 800 亿港元,内外资形成合力推动市场估值抬升。
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则成为业绩复苏的核心驱动力。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三季度 GDP 同比增长 5.2%,消费、投资数据同步改善,直接提振港股中资股盈利预期。其中,互联网平台经济监管环境持续优化,头部企业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回升至 15% 以上,广告、电商等核心业务利润率环比提升 2-3 个百分点;创新药领域迎来政策密集红利,医保谈判降幅趋缓叠加出海加速,港股创新药企管线推进速度超预期,部分企业三季度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 1.8 个百分点,盈利拐点逐步显现。同时,和众汇富观察发现,AI、新消费等新兴赛道表现突出,港股 AI 相关企业年内订单量同比增长 60%,智能座舱、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渗透率快速提升,成为拉动市场成长溢价的关键力量。
从市场结构来看,港股各板块呈现 " 估值修复与成长溢价并存 " 的特征。金融板块作为估值修复的主力军,目前市净率仅 0.8 倍,处于历史 10% 分位以下,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和利率下行,银行净息差降幅收窄,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提升,三季度金融板块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 8%,较二季度加快 3 个百分点。科技板块则凭借业绩高增长享受成长溢价,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22%,净利润增速达 28%,其中云计算、半导体等子板块增速超 30%,估值虽较年内低点翻倍,但仍较美股同类公司折价 30%,存在进一步修复空间。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消费板块受益于内需复苏,可选消费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12%,必选消费保持稳健增长,龙头企业市占率持续提升,业绩确定性较强。
尽管市场前景向好,但港股仍面临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中美利差波动等风险因素,部分板块估值修复过快也可能引发短期回调压力。不过,从长期来看,港股市场的配置价值依然突出:一方面,互联互通机制持续优化,南向资金持股占比已提升至 25%,定价权逐步增强,市场稳定性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港股汇聚了中国最优质的科技、金融、消费企业,在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过程中,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凸显。对于投资者而言,可重点关注高股息、低估值的金融蓝筹,业绩改善明确的互联网平台,以及具备技术壁垒的 AI、创新药成长股。可以预见,在估值修复与业绩复苏的双重驱动下,港股市场第二轮行情将更具持续性,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有望在市场分化中持续领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