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早上 9 点,北京沙河,人群簇拥着涌向大集。在这里,青椒和西红柿躺在同一辆小卡车上,红红绿绿地供人挑选。这里有最传统的烟丝和市面上已经不太常见的老式饼干,也有经营新式甜品的年轻摊主把 " 安佳奶酪 " 的宣传语写在招牌上。
酥香滚烫的耳朵眼炸糕刚刚起锅,摊位招牌上不止介绍产品,还印着老板的 " 收徒热线 " ——这生意,to C 也 to B。
随着传统大集在社交平台上越来越火,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光临大集,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决定来这里摆摊试试身手。于是,年轻人和社交平台一起,把传统集市的买卖模式重新解构升级。
虽然电商对于消费的改造痕迹同样挥之不去,但那些充满市井气息的,不曾被宏大叙事记录的灵光乍现还在发生。有心人仍然可能在任何角落赚到一笔小钱。
在这里,你能看到宏观经济、巨头游戏之外的另一种 " 商业 "。
01大集的新功能,烟火气的新定义
拥挤的小路上,有人拉着露营车,露营车里坐着孩子和各式瓜果蔬菜。还有人干脆背上山姆的巨大购物袋,用大集来代替逛山姆。" 都是每周一次的采购,我现在比较喜欢逛大集,山姆卡明年考虑不续了。" 小刘说。

大集上提着山姆购物袋的人
和山姆一样,大集上的瓜果蔬菜也以 " 量大 " 创造性价比。在这里可以买到 8 块钱一大袋的洋葱,每袋接近 15 颗,价格几乎是生鲜平台的一半;香蕉,20 元能买到 16 到 18 根,红心蜜柚 15 元能买到两个,价格同样是生鲜平台的一半。平日习惯了平台送菜到家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

和山姆一样,在大集上也能享受到试吃到饱的快乐。爆米花、干果炒货摊位,每位老板都不会拒绝试吃请求;水果先尝后买;正餐小吃摊位,也有摊主会慷慨地放出试吃招揽顾客。品类之丰富,不亚于山姆。
更吸引人的是,大集对于网红食品的承接速度要快于绝大部分生鲜平台。网红食物的生命周期往往很短,生鲜平台需要有足够敏锐的选品嗅觉和足够强悍的供应链,才能够将产品迅速推向市场,获取更长的售卖周期。因此,许多商超如盒马,在尝试过上架网红产品后,现在的策略更倾向于创造爆品,而不是追逐网红产品。
但摆摊,作为一桩规模最小、成本最低的经营模式,让摊主能够迅速根据潮流作出反馈。
于是,那些网上火起来的食物往往会迅速出现在各地大集上;而在大集上蹿红的食物,也会迅速出现在其他省份、区域的大集上。比如提拉米苏,一度成为各地大集上出现概率最高的甜品。社交平台上,山东临沂的曹洼大集已经开始出现时下最火的 " 奶皮子糖葫芦 ";更早以前,河南郑州周边的农村大集上甚至能买到散装的小熊软糖。
许多人对大集商品的认知还停留在最普通的瓜果桃李上,但现在,从台湾翡翠绿柚到草莓西红柿,从阳光玫瑰到车厘子和无花果,都能在大集上买到。" 在这里实现榴莲自由!" 商贩仍然保留着叫卖的习惯,内容却像短视频文案。
传统大集上最吸引人的 " 烟火气 ",也在被赋予新的意义。
02摆摊新人,改造大集
随着大集在社交媒体上的爆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摆摊试试身手。
小任和男友都是 00 后,在北京沙河大集上卖土家鲜肉饼。每天早上 4 点多起床出摊,比正常上班通勤辛苦很多,但是随着老客的累积,他们一天收入也还不错。如果按饼来算,周日一天就要卖上 500 个饼,周三和周五则是二三百个。
摆摊,先要打破职业偏见。" 我们太想赚钱了,想创业,前期没有资金,所以先从摆摊开始。" 小任本科学的是助产士相关,男友是退伍军人,决定摆摊前都在常规的上班轨道上。对于他们来说,做出自己的品牌才是目标,而摆摊只是实现路径中的第一步。
最初决定摆摊卖内裤的时候,90 后宝妈小羽有点不好意思:" 有时候看到别人过来都不知道要说啥,也有时候需要为了让顾客买一条内裤说半天。" 她摆摊是为了在全职妈妈的角色之外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证明一下自己还具备赚钱的能力,没有跟这个社会脱节。"
每天早上,小羽把孩子交给公公带,自己和婆婆出门摆摊两小时;晚上老公上班回来后,把孩子交给老公,再去摆摊两小时。很偶尔的情况下,三岁的小女儿会坐在露营车里陪她一起摆摊,小小的脖子上挂着收款码,兴奋地帮忙。虽然身高不够只能帮妈妈拿第一排的货,也毫不影响她的积极性。
渐渐地,年轻摊主们发现,再小的生意也都有门道。
沙河大集每周只有周三、周五和周日三天,其他时间小任和男友就去附近逛集市,学习别人的摆摊经验,通州万达、廊坊夜市、石家庄、邯郸,都是他们的取经地。
最初,他们卖了两个月的家乡特产荷叶饼夹里脊肉,因为在大集里的位置不太好,市场反馈一般,荷叶饼的工艺也太复杂,考察之后他们决定把产品换成土家鲜肉饼,还在新一季大集摊位轮换时搬去了更好的位置。
在第一批一千多块的货源卖掉之后,小羽原本考虑在女士内裤的基础上也卖些男士内裤,但是向拿货的老板了解之后才知道,女士内裤大部分是均码,而男士内裤的尺码很多,容易囤货,有些尺码也容易滞销。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年轻一代摆摊人有着更新,也更精准的营销策略,比如拍 vlog,小羽和小任都有社交媒体账号,记录自己的摆摊生活,在线上圈粉。小羽试图开通线上店铺,同样售卖内裤。
《豹变》发现,大集上的不少商户都拥有自己的私域社群。建立社群的过程也并不困难,顾客从微信付款记录就能给老板留言,加入社群。有些商户会每天分享自己所在的位置,顾客可以就近去买,还有些烘焙摊主可以提供 5 公里内送货上门的服务。对于他们来说,大集只是一种获客渠道。
小任也在研究是否要建立自己的社群,但是就她观察,商户一般需要用折扣、红包来引导消费者加群,怎样的活动才能利用足够低的成本,建立有粘性的客户群体,还需要想清楚再付诸实践。
03消费 " 轮回 " 背后
现在,大集里的买和卖早就和之前大不一样。究其原因,人们是在消费被电商改造过一轮之后再回到线下;同时,消费升级后再降级的过程也已经悄然发生过。两个背景叠加起来,让大集里的故事颇具当代意味。
比如线上平台带来的强售后印象早已经根植在年轻人心中,那些父母辈非常熟悉,能够闪避的坑,年轻人并不设防。社交平台上,不少年轻人吐槽,自己跟风去逛大集,才发现摊主提供的试吃桃子是泡过糖水的,自己买回家的一点不甜。
小时候,奶奶爷爷出门买菜都会带上自家的秤,防止摊主缺斤短两。现在,在生鲜前置仓线上买菜的年轻人,只知道下单后偶尔会收到几毛几分钱的退款,那是来自平台称量之后的 " 重量误差 "。直到在大集上买菜之后才发现,大集上的摊贩仍然在用老方法骗新客户。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发达,也让商家的花招无所遁形。年轻人是被社交媒体吸引的,也自然会查阅社交媒体上的避坑指南。大集上,大部分商家都是固定摊位,一旦被曝光耍花招,销量肯定会受影响。
只要能够熟练运用社交媒体,人们的认知成本可以被拉到很低。另一个佐证是,提拉米苏,前两年市集上的大热产品,在社交媒体不断向大众科普其工艺简单、材料成本可以控制得极低、卫生条件堪忧等陷阱之后,渐渐走向没落。
卖家的故事比买家更丰富。对于商家来说,电商的普及和价格敏感,也让摆摊的选品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非即食的品类来说,消费者在与摊位擦肩而过的时候,摊主需要回答一个无声的问题:如果能在网上轻易买到,我为什么要此刻,在你的摊位上买。
果蔬、海鲜、干货等等商家给出的答案大多是便宜,能当场挑选;而像小羽一样依靠进货的内裤、袜子等等摊主则要靠聊天来卖货。
另有在山东赶过大集的摊主告诉《豹变》,冬天在大集上卖的最好的其实是骑电动车时戴的帽子,一顶能卖到 30 来块钱。类似的帽子,在 1688 上的进货价格也就十几块甚至几块钱。
这是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答案—— 30 块,即买即得,逛完大集回家的时候就能很暖和。过去的一年间,人们谈论了那么多 " 即时零售 ",哪有比这更即时的零售方式。
在宏大的商业叙事中,几乎看不到电动车帽子这类灵光乍现的时刻,人们习惯用数据论证可能性,把经验总结成规律,把规律定义成像真理的金句。但这些萤火虫一样星星点点的 " 商业 ",又的确如此蓬勃地生长在市井的夹缝中,提醒着人们,经营这件事也可能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
大集上,小任允许顾客站在摊位前不停地试吃鲜肉饼,直到吃饱。整个过程中,小任做饼,男友切饼,沉默里藏着最大的善意。不怕有人故意来占便宜吗?小任说不怕。" 人都是要面子的,如果五六块钱一个饼的便宜都要占,那他肯定挺困难的,真的遇到了,我们也愿意给他吃。"
付不出钱的人,小任偶尔会遇到。他们大多会正常点单,在小任做好后,支支吾吾地说微信限额,或者付款码扫不上。这时候,小任会把付款码扣下去,请他吃一个饼。" 我们当初来北京的时候也身无分文的,很能理解那种兜里没钱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看,地摊经济里,复兴的又何止是一种商业模式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