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入境游市场交出了一份惊艳全球的成绩单:今年以来,中国的入境游客量同比激增超 100%,消费能级同步提升,欧美客群占比显著扩大,其中美国游客消费额同比增长 50%,法国游客消费额增长了 160%。
这股 " 中国游 " 热潮既得益于免签政策放宽等政策的强力推动,更源于中华文化对全球游客的持久吸引力。但面对 " 流量井喷 ",如何将其转化为 " 留量沉淀 ",完成从 " 短期爆款 " 到 " 长期繁荣 " 的跨越?答案藏在服务细节的深耕、文化表达的创新、消费生态的升级之中。
截至 2025 年 9 月,中国已对 48 个国家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这些国家的普通护照持有人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或过境,且停留时间不超过 30 天,可免办签证入境。
免签政策覆盖法国、德国、日本、巴西等主要客源国,其中 46 国免签期限延长至 2026 年底,稳定性显著增强;叠加与泰国、新加坡等国的互免签证安排,以及 144 小时过境免签等措施,构建起多层次的入境便利化体系。此外,支付、通信等配套也同步升级:支付宝、微信支付支持境外银行卡绑定,运营商推出 " 入境通信包 ",上海、北京等重点城市离境退税商店销售额同比翻倍。这些举措直接降低了境外游客的入境门槛,让 " 说来就来 " 成为现实。
4 月 27 日,商务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中国民航局 6 部门发布《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推出离境退税便利化措施。《通知》进一步优化了离境退税各项服务举措,将离境退税起退点从 500 元下调至 200 元,并在转账退税已明确不设上限的基础上,将现金退税限额从 1 万元上调至 2 万元,同步推动退税商店增量扩容、丰富退税商品供给、提高退税便捷度等多项便利化措施。今年一季度,四川办理离境退税境外游客数量同比增长 204.78%,退税商店销售金额同比增长 200.91%,办理退税额同比增长 211.64%。
但政策红利与服务落地的 " 温差 ",正考验着中国入境游的 " 内功 "。入境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但当前部分旅游产品却陷入 " 符号堆砌 " 的误区,比较典型的就是,文创产品多是印着熊猫、长城 logo 的同质化商品。这种浅表化的文化呈现,难以满足全球游客对 " 真实中国 " 的探索需求。
如何破解这一困境?关键在于推动文化向 " 活态体验 " 转型,让中华文化真正 " 动起来 "。
西夏陵联合高校打造 VR《神秘的西夏陵》、XR 探秘项目,让游客 " 穿越 " 到西夏王朝;杭州 " 茶都十二时辰 " 通过汉服体验、采茶炒茶全流程参与,将茶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这些案例印证了文化活化的路径: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解说人才,用 " 榫卯结构对比哥特式建筑 "" 天人合一对应生态哲学 " 等国际语境解读文化价值;开发 " 非遗工坊 "" 民俗沉浸剧场 " 等互动项目,让游客从 " 旁观者 " 变为 " 参与者 ",在亲手制作扎染、陶艺中感受文化温度。当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体验,才能真正打动游客的心。
入境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在推动中国加速建设旅游目的地品牌。不仅需要做好全球推广计划,提升传播精准度,更需要建立 " 体验 - 反馈 - 优化 " 的闭环机制。从 "100% 增长 " 的流量奇迹到 " 留量沉淀 " 的品质跨越,中国入境游正站在新的发展节点。政策红利打开了 " 引客来 " 的大门,而服务精细化、文化深度化、消费品质化才是 " 留客心 " 的关键。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报告 2024 — 2025》建议,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应继续提升来华和在华旅行便利度。应进一步优化现有签证便利化政策,及时延长当前单方面免签政策的适用期。面向特定群体实行签证便利化政策。通过数字技术和工具,提升签证申请和通关效率。研究实施电子签证和智能化入境程序,简化签证申请手续,提升签证审批速度,提升入出关效率,减少游客等待时间;此外,解决外国游客在旅行过程中遇到的堵点和痛点,如英文电子地图、热门景区预约、境外 APP 登录、语言障碍等,提升在华旅游体验。
中国入境游正从 " 短期热度 ",沉淀为浸润文化底蕴的 " 持久魅力 "。它不仅是拉动消费、联通内外的经济纽带,更成为立体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深度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 " 金色名片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