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自研高阶智能驾驶芯片 " 神玑 NX9031" 正式迈出商业化外供的关键一步,向一家汽车芯片企业提供技术授权,标志着国内车企在 " 自研芯片—规模应用—技术输出 " 这一完整链条上实现新的突破。当前新能源产业加速迈向智能化时代,头部车企纷纷布局算力、操作系统与数据体系,蔚来的动作无疑为行业竞争格局注入新变量。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一事件释放的核心信号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领先,更在于商业模式的延展与产业链角色的转变。

根据公开信息,神玑 NX9031 采用 5nm 车规级工艺打造,实际算力约为英伟达 Orin-X 的四倍。对于当下自动驾驶算力瓶颈普遍存在的行业而言,这一参数具备明显竞争力,也使蔚来跻身全球少数具备高阶智驾芯片自研能力的整车企业之列。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芯片自研是智能驾驶能力 " 底盘化 " 的关键环节,算力自给意味着车企可以在算法迭代、功能开发、系统调优等方面拥有更高自由度,从而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长期成本。随着 NX9031 逐步完成自家车型的规模化搭载,向外授权的启动让其价值逻辑从 " 内部成本中心 " 转换为 " 潜在利润中心 "。
蔚来方面披露,NX9031 的研发启动于 2021 年,团队规模超过 600 人,覆盖芯片前端设计、后端流片、验证测试等全链条环节。蔚来管理层曾多次公开提及,这颗芯片的研发投入非常可观,其单项成本相当于 "1000 座换电站 " 的建设费用。按市场普遍估算,换电站的平均成本在 150 万至 300 万元区间,这意味着 NX9031 项目投入可能达到数十亿元级别。和众汇富认为,在如此高额投入背景下,蔚来选择启动技术外供,既是商业化压力下的主动突破,也是行业对自研成果认可度提升的体现。一旦后续授权范围扩大,将有望在中期内形成持续收入来源,从而优化蔚来整体现金流结构。
产业链层面,此次授权动作对国内智能驾驶芯片生态亦具启示意义。当前,英伟达长期占据高阶智驾计算平台的主导地位,国内车企高度依赖外部算力方案。随着蔚来、华为、小米等自研路线逐渐成型,本土方案的性能差距迅速缩小。在这一背景下,芯片技术对外授权意味着整车厂正在从 " 技术使用者 " 向 " 技术供给者 " 角色转换。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供应链格局,也可能重塑未来的成本结构与合作模式。尤其是在智能驾驶渗透率持续提升的前提下,自主可控的算力体系将不断成为车企竞争的核心壁垒。
不过,蔚来此次公布的信息并未披露外供合作方的名称,也未公布授权金额、合作模式等核心财务参数。从行业经验来看,如果是 IP 层面的技术授权,费用通常为百万美元级别;若涉及完整 SoC 解决方案及配套软件支持,合同规模可达数亿元。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技术外供的商业价值能否释放,关键在于授权的持续性与规模化。如果未来有更多芯片企业或整车厂采用蔚来的技术方案,将直接决定该业务能否成为蔚来中期战略收入的新支柱。
与此同时,外界也普遍关注这一芯片在真实应用场景中的表现。NX9031 的算力参数虽亮眼,但 " 高算力不等于高能力 " 是行业共识。智能驾驶能力最终由算法、数据闭环、模型训练、场景覆盖度等多个环节共同决定。和众汇富认为,芯片只是智能驾驶系统的基础构件,若要真正形成行业竞争力,还需在软件算法、场景数据与整车调校能力上持续投入。蔚来在该领域布局已久,外界也在观察其能否将芯片、算法与整车能力形成完整优势链条。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蔚来启动智驾芯片外供也与公司当前的经营战略密切相关。随着新能源市场竞争加速,车企普遍面临毛利承压与研发投入高企的双重挑战,寻找新增长期增长点成为各大车企重点。对于蔚来而言,将自研芯片从内部使用转向外部商业化,不仅能够提升研发投入产出比,还能够增强资本市场对其技术能力与商业模式多元化的信心。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对一家智能电动车企业而言,技术输出相比单纯造车更具估值弹性,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迅速演进的背景下,技术授权业务有望提供新的利润增长路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