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8小时前
重新养自己,这七种「幼稚经济」俘获年轻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文 | 惊蛰研究所,作者 | 成昱

从 Labubu 盲盒的溢价热销,到乐高拼装成为职场人的日常解压方式,再到肯德基与三丽鸥的联名相机引发抢购热潮," 对小学生来说太幼稚,给成年人刚刚好 " 的 " 幼稚经济 ",正以多元姿态落地市场。

当日历上的数字跨过 2025,Z 世代中最年轻的 95 后已经步入 "30+" 人生阶段,逝去的童年与日益雄厚的消费实力撞了个满怀。于是那些曾被视为儿童专属的产品,逐渐挣脱年龄的束缚,演变为 Z 世代成年人安放童心、缓解现实焦虑的情感载体。

看似幼稚的消费浪潮背后,实则是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下的一场主动的 " 自我补偿 " ——他们不再被传统 " 成熟 " 定义所捆绑,宁愿选择以简单、直白的消费方式,短暂逃离现实的纷杂秩序,弥补未曾圆满的童年记忆,并在纯粹的愉悦中,一次次确认自我存在的真实与自由。

微缩场景小屋:成年人的 " 精神快充 "

散发着松木清香的迷你厨房,充满异域风情的街角便利店模型,可开合的微缩柜门后整齐排列着指甲盖大小的餐具……作为一种通过缩小比例来创造小型场景的艺术形式,微缩模型近年来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成为众多成年人安放情绪的 " 新宠 "。而这股风潮的兴起,源于微缩模型为成年人提供的多重心理与情感价值。

心理层面,沉浸式的拼装过程阻断了外界信息的干扰,虽然过程中需要全神贯注,但也能因此暂时将工作、社交放在一边,有效缓解快节奏生活的压力;而自主设计场景、布置道具,亲手打造专属世界的过程,更带来了掌控感与成就感,弥补了现实中的失衡感。

情感层面,有时人们也会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通过微缩模型具象化,实现理想空间的预演。而在心理和情感双重价值支撑下,微缩模型完美契合了当下 " 精致型消费 " 与 " 体验型消费 " 的融合趋势,其市场表现也充分印证了这一需求。

惊蛰研究所浏览淘宝、小红书等平台后发现,微缩模型产品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矩阵: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从入门到高端的产品层级划分,既能满足新手的兴趣启蒙,也能为资深玩家提供高难度挑战。为适配个性化需求,部分商家还推出定制服务,允许玩家将个人故事融入设计,而单独售卖的微缩家具、景观等配件,更给 DIY 创作留下了充足空间。

* 图片来源:rolife 若来淘宝旗舰店

更深一层看,微缩模型的流行也折射出数字化时代的一种反向运动。当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被虚拟界面所占据,这些需要亲手触摸、组合、打磨的实体模型,提供了一种数字世界无法替代的实感。

可以说,微缩场景小屋是一种 " 精神快充 " 式的消费,本质上是自我解压与情感宣泄的方式。在这个充满变量的世界里,那个完全由自己构建、秩序井然且充满美感的微观世界,正提供着微小而确定的幸福。这或许正是当代消费主义所能提供的最为珍贵的解决方案之一。

陪伴玩偶:成年人的阿贝贝

当物质过剩成为常态,消费者的付费决策正从 " 功能满足 " 转向 " 情绪价值 ",而 Kidult(成人孩童化)趋势的崛起,让成年人对 " 治愈感 " 与 " 陪伴感 " 的需求愈发显性——陪伴玩偶便成为这种情绪需求的核心载体。

根据京东研究院的调研数据显示,超八成调查对象拥有自己的小玩具。其中,毛绒玩具正突破居家场景,显现出 " 包挂化 / 随身化 " 趋势。并且近七成调查对象有随身携带毛绒挂件的习惯,而 " 随时摸到、看到就安心 " 的治愈感是主要动因。

最近几年,源自英国、以婴幼儿安抚玩具起家的 Jellycat 便是陪伴玩偶最热门的品牌之一。其成功打破了年龄与品类的边界,完成了从母婴赛道到全龄情感消费赛道的跨越,在情绪消费赛道撬动千亿级市场。根据 Jellycat 最新财报,其 2024 年营收约 3.33 亿英镑,折合人民币约 32 亿元,同比大增 66%。

* 图片来源:Jellycat 官方旗舰店

Jellycat 的成功不只是因为把握了市场趋势,也得益于产品细节的塑造。其玩偶通常被设计成具有拟人化特征,如豆豆眼、微笑表情,整体造型具有较强的辨识度。此外每款玩偶还有专属的独特故事背景,用户可以通过给玩偶取名、打扮、拍照等方式,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

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消费者分享购买 Jellycat 玩偶所带来的治愈感。这种看似过家家的表演式服务,让玩偶超越了商品属性,成为需要被珍视的 " 伙伴 "。惊蛰研究所在《年度复盘丨 2024 消费市场八大关键词》中也提到过,Jellycat" 过家家 " 式的线下体验服务,不但让情绪价值变得具象化,更让购买产生了额外的社交价值。

Jellycat 的爆火不仅带火了专属的 " 陪伴经济 ",二手交易市场中也出现了明显的溢价现象。Jellycat 每年都会推出多款以节日、活动等为主题的限量款,多数产品一经推出便被粉丝疯抢;同时品牌还会频繁下架部分产品,官方会在官网标注这些产品已 " 退休 ",这也让部分退休款式在二手市场的溢价空间进一步提升。

在国内市场,陪伴玩偶赛道的玩家还在迅速扩容。日本知名家居品牌 LIV HEART 丽芙之心、瑞典品牌 Gabriel 伽百利,近年来逐渐得到中国消费者的注意,本土品牌则有 BABA DOLL、SoftLife。此外,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专营治愈系玩偶的独立品牌声势渐涨。

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以及文旅集团在看到陪伴玩偶的市场风口后,也模仿 Jellycat 的表演式服务,推出了结合当地特产做成的毛绒玩具,如甘肃麻辣烫、山西刀削面、福州佛跳墙、苏州大闸蟹、陕西肉夹馍、东北铁锅炖等,一度在线上流量和线下销量层面收获颇丰。

当情绪成为消费市场最稀缺的硬通货,陪伴玩偶的爆火便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成人孩童化趋势背后的情感需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品购买,演变为一种寻求身份认同与精神慰藉的文化现象。

成人安抚奶嘴:从情绪工具到时尚配饰

在断奶几十年后,如今的成年人把原本给婴幼儿用的 " 安抚奶嘴 ",变成了对抗焦虑的 " 情绪工具 "。

不同于大众认知中的 " 安抚奶嘴 "," 成人安抚奶嘴 " 是专为成年人设计的产品,它借鉴了婴幼儿安抚奶嘴的核心理念,但在材质、设计和用途上都进行了全面升级,以满足成年人自我安抚、缓解焦虑的需求。

在小红书上," 成人安抚奶嘴 " 相关笔记的评论区已成为 " 种草 " 聚集地。有人分享自己如何用安抚奶嘴戒烟、控制零食,还有人用安抚奶嘴戒掉了咬指甲的习惯。而在电商平台上,月销量达数千件的安抚奶嘴已不鲜见,部分热门款式销量甚至突破万单。

* 图片来源:淘宝春渡制造 ChillDo

成人安抚奶嘴走红的背后,是当代人持续攀升的生活压力。《2025 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 18 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达 48.5%。这一背景下,成人安抚奶嘴精准击中了高压人群的隐性痛点——夜间磨牙、睡前焦虑等问题,通过口腔吸吮这一原始的安抚行为提供即时慰藉。

除了情绪功能,产品在设计上也力求贴合成人实际。为摆脱 " 婴幼儿用品延伸 " 的刻板印象,成人安抚奶嘴彻底改变了外观与结构:它摒弃了夸张造型,以更贴合成年人口腔的弧度优化使用体验,甚至搭配手链式装饰,使产品从 " 私密用品 " 延伸为可携带的时尚配饰。

然而,赛道的快速扩张也难掩行业发展的青涩与潜在矛盾。现实中,部分商家夸大其 " 辅助戒烟、改善打鼾 " 等功效,但不少口腔科专家曾提醒:长期含奶嘴可能导致颞下颌关节等问题。与此同时,多数中小商家仍停留在产品换色、贴 IP 的浅层创新阶段,尚未建立技术或品牌壁垒。低价竞争之下,部分产品出现材质瑕疵、咬合不适等问题,制约着行业整体口碑的升级。

说到底,一个奶嘴无法真正消除时代的压力,但它作为一个情感载体,其意义在于让成人的情绪需求被看见、被正视。当 " 寻求安抚 " 不再被视为羞耻,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观念的进步。产品的未来,不仅系于材质与标准的完善,更在于我们能否借此构建更健康、更自洽的自我对话方式:在借助外物之外,最终找到与焦虑和平共处的内心力量。

 童年经典游戏机:重温经典

当 3A 游戏大作们致力于用电影级的叙事和逼真的画面,给玩家带来难以忘怀的震撼,一股由经典游戏机掀起的复古情怀风潮也在游戏行业悄悄蔓延。任天堂的 NES Classic Mini、Game Boy 掌机、世嘉的 Mega Drive Mini 等古早游戏机,在许多成年人这里正在变为一种新的休闲风尚。

与手机游戏的广告轰炸、内购机制不同,复古游戏机提供的是不受干扰的游玩体验。相较于当 3A 大作动辄数十 G 的容量、复杂的操作系统和漫长的学习曲线,复古游戏机以 " 即开即玩、规则简单却充满挑战 " 的本质,能在最短时间内将玩家带入状态,《超级马里奥》的跳跃、《俄罗斯方块》的排列、《贪吃蛇》的吃豆升级,这些经过时间淬炼的游戏设计,让玩家暂时抽离复杂现实,在可控的规则框架内获得纯粹乐趣。

复古游戏机的 " 卷土重来 ",也反映了数字时代人们对实体媒介的重新审视。

在云存储、流媒体主导的当下,复古游戏机的实体属性带来了独特的确定感——插卡、开机、操作手柄的操作流程,形成了具有仪式感的体验。同时,对于成年人而言,这些熟悉的游戏更像是一把钥匙,在充满变数的成年世界里,打开记忆的大门,将人们暂时带回更简单、更确定的童年时光。

这些看似过时的游戏设备,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对抗数字时代焦虑的解决方案。它们不需要持续的网络连接,不要求频繁的软件更新,不会用无尽的推送通知侵占注意力。由此来看,复古游戏机不仅是一种娱乐产品,更是一种数字排毒工具,帮助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重新获得专注与平静。

尽管技术飞速迭代,人们对快乐本质的需求始终未变。真正的游戏乐趣不在于画面有多逼真,而在于能否在简单的规则中创造丰富的体验。这些经典游戏机也在提醒人们,有时人类真正需要的不是科技产品,而是最原始的快乐。

 儿童套餐周边:硬控 " 贪玩 " 青年

近年来,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个段子:来买儿童餐拿玩具的,没有一个是儿童。虽然这句话有些夸张的成分,但也戳中了当下的消费新趋势:曾经主打儿童市场的儿童套餐,如今早已跳出 " 专属儿童 " 的范畴,成为成年人追捧的热门选择。

在小红书平台上," 肯德基玩具 "" 麦当劳玩具 " 话题浏览量分别高达 3.4 亿、2.9 亿次,网友们自发分享发售动态、抢购攻略与开箱视频,让每一款联名玩具都自带传播热度。线上种草、线下抢购让 " 幼稚经济 " 的消费形成了强大的圈层扩散效应,也让餐饮品牌的联名活动轻易出圈。

*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热度之下,品牌联名案例屡创销售奇迹。以肯德基与三丽鸥的联名活动为代表,69.9 元双人餐、99 元家庭桶附赠的库洛米手办、玉桂狗音乐盒上线即断货,二手平台上部分款式溢价高达数倍;麦当劳与 Chiikawa 的联名玩具更是引发疯抢,即便有限购规定,第二弹依旧迅速售罄,甚至催生出黄牛高价倒卖的现象。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更是让这股 " 幼稚经济 " 的消费热潮推向顶峰。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品牌扎堆推出限定款玩具密集上线,成为年轻人之间的热门社交话题。这一天不再是儿童的专属节日,更成为成年人集体重温童年、释放情绪的狂欢日。

而对于那些 " 可爱却不实用 " 的限定玩具,创意十足的 Z 世代并未止步于收藏。他们用 DIY 改造赋予玩具新的使用场景:把联名水杯改成洗手液瓶,将玩具碰碰车变身萌趣宠物食盆,还巧妙改造出 Apple Watch 充电架、纸巾盒等实用物件,让玩具从单纯的收藏品,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儿童套餐的周边玩具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餐饮附加品角色。它们见证了消费主义的转向:从满足基本需求到满足情感渴望,从追求实用价值到寻找价值共鸣。当成年人为了一个玩偶而购买儿童套餐,他们购买的可能不仅是一个实物,更是在与内心那个不曾长大的自己重逢。

  娃衣经济:赛博养娃,无痛当妈

当潮玩店在城市商圈遍地开花时,一个隐藏在 IP 背后的新赛道正悄然崛起——娃衣经济。

所谓 " 娃衣经济 ",是指围绕玩偶娃娃服装形成的新兴消费市场及产业链,其核心是年轻人为玩偶搭配服饰的消费行为,是当代年轻人消费需求升级与情感诉求变迁共同催生的商业现象。如今,娃衣早已超越普通玩具服饰的范畴,成为承载情绪、表达自我的符号,更构建出一条连接设计、生产、社交的完整产业链。

这一经济形态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从小众亚文化到大众消费的漫长演进。娃衣的早期形态可追溯至 19 世纪前欧洲宫廷贵族的 BJD 玩偶服饰,彼时这类玩偶造型简单,多作为艺术装饰,其服装也仅服务于玩偶本身的收藏价值。

2010 年后,BJD 玩偶逐渐从 " 小众收藏 " 发展为全球化的亚文化现象,独特的 " 娃圈 " 社群随之形成。玩家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收藏,更通过 DIY 化妆、服装设计、主题摄影等方式赋予玩偶 " 模拟人生 " 的角色感,只是此时的娃衣定制仍局限于少数手工爱好者,设计风格偏向古典哥特,面料与工艺都带着 " 孤品 " 属性,本质上还是小众圈层的专属玩物。

* 图片来源:玩趣堂淘宝旗舰店

近几年,随着棉花娃娃的横空出世,DIY 娃衣的小众圈层获得了快速发展。以明星肖像、影视角色为原型或纯粹原创的软萌玩偶,凭借亲民的价格和讨喜的造型,迅速跨越圈层壁垒,俘获了大批年轻人的芳心。粉丝们也自发为偶像定制应援款娃衣,原创设计师则积极推出主题系列服饰,从需求到供给两端推动娃衣从 " 私人定制 " 走向 " 批量商品化 "。

如今的娃衣市场,呈现出 " 个性化设计 "" 规模化生产 " 的双轨并行格局。一方面,独立设计师通过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直接对接消费者,主打原创设计和手工定制;另一方面,义乌等地的工厂凭借成熟的供应链优势,实现了从设计、打版到生产的快速响应。这种分层生态,让娃衣覆盖了从入门玩家到高端收藏者的全人群,更通过跨境电商远销海外,使中国成为全球娃衣产业的核心枢纽。

不过娃衣经济的火爆也伴随着一些争议,有人将其视为 " 智商税 ",认为这是年轻人长不大的表现。但这种观点显然忽略了当代消费的本质变迁——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情绪价值正成为消费决策的重要考量。

给娃娃换装的过程对年轻人而言是很好的情绪放松,更能提供自我表达与情感陪伴的机会。娃衣经济的崛起,本质上是 " 情绪经济 " 的具象化体现,就像有人喜欢旅行解压,有人钟情于藏书," 养娃 " 不过是年轻人选择的一种快乐方式,只要消费源于自主选择、不影响正常生活,便值得被尊重。

" 宝宝同款 " 产品:一场隐形的消费升级

在关注自身健康方面,当下的年轻消费者无疑是最为积极的一群人。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贴,随处可见 " 成分党 ",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购物时会逐行查看配料表,专门避开合成香料、甲醛释放体、酒精等潜在刺激成分。而儿童产品长期遵循的刚性安全标准,就成为年轻消费者眼中的独特价值,形成特有的 " 标签红利 "。

" 幼稚经济 " 的蔓延也让成年人逐渐卸下心理包袱,不再刻意回避低龄设计的 " 可爱感 "。软萌的造型、明快的色彩,不仅契合当代审美中对 " 治愈感 " 的追求,更成为紧张生活节奏中的情绪调节剂。

不少母婴品牌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打破 " 只服务母婴 " 的客群局限,用针对性调整渗透成人市场,比如保留无添加核心配方,将质地从厚重调整为清爽,适配成人通勤后的保湿需求,以此实现从母婴到全龄段的覆盖。

品牌的调整,也恰好迎合了 Z 世代主导的消费风向。随着 Z 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更愿意在成人责任与童心未泯间找平衡:穿可爱服装不是 " 幼稚 ",而是追求审美和舒适;用儿童护肤品不是 " 跟风 ",而是注重皮肤健康。" 悦己优先 " 的消费观,让 " 宝宝同款 " 不再是一种消费选择,而是自我关爱、注重品质的生活象征。

因此,整体上来," 宝宝同款 " 的持续升温,预示着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更健康、务实,覆盖人群更广的变革:产品划分不再局限于年龄、性别等传统维度,而是围绕 " 安全需求、情感价值、生活方式 " 的重组。那些既能守住儿童产品的安全底线,又能针对性解决成人痛点的品牌,终将在细分市场中站稳脚跟。

毕竟,最有生命力的产品,往往是能跨越年龄界限,满足人类对安全、纯粹、舒适本质需求的设计。

总结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身处快节奏中的成年人偶尔也需要情感出口与精神栖息地,缓解焦虑、获得踏实的安全感。消费市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商业逻辑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让 " 治愈 " 沦为另一种 " 焦虑 "。

长远来看," 幼稚经济 " 的生命力取决于其能否从 " 割童年的韭菜 " 沉淀为 " 消费常态 "。这要求品牌不只停留在外观萌化或 IP 联名,而应深入理解消费者的心理动因,在塑造产品的情感价值之外,兼具实用性与可持续性。

唯有如此," 幼稚 " 才不止于商业符号,而是真正成为现代人精神自洽的一种方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淘宝 惊蛰 z世代 研究所 职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