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流感疫苗去年打过就够了,没必要每年打?

流言:疫苗保护期都挺长,打过一次流感疫苗就不用总打了。
真相:
这是一种常见误区。
流感病毒极易变异,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每年流感流行季,流行的流感毒株都有可能不一样,所以每年流感疫苗的成分也不一样。
另外,流感疫苗的保护时间并不是很长,一般来说能够保护 6~8 个月 ( 不同年龄的人保护时间略有不同 ) 。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所谓的每年的 " 年 " 并不是一定要两次间隔跨一整年。比如有人在今年 2 月接种了一剂次流感疫苗,今年 11 月也可以再接种一剂次流感疫苗,这时流感疫苗成分已更新,应及时接种。
来源:科学辟谣
2. 感冒了,捂一身汗就能把病毒排出去?

流言:感冒了可以多喝点热水、多盖被子,可以通过出汗排出病毒。
真相: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根据。
出汗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温,汗液成分以水和电解质为主,不含清除病毒的成分。
感冒由病毒(如鼻病毒)引发,清除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而非出汗。" 捂汗好得快 " 可能是身体自行恢复的巧合。历史上,虽有出汗调节身体的记载,但现代病毒学未证实其对感冒有效。刻意捂汗反而会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儿童或体弱者还可能出现低热惊厥、中暑。
感冒恢复关键是充足休息、对症处理及免疫反应。捂汗不仅无效,还可能掩盖症状、延误治疗。科学应对感冒,应避免依赖捂汗,注重休息与规范护理。
3. 失眠睡不着,吃片褪黑素就能解决?

流言:失眠不要紧,可以来片褪黑素,实在不行少吃点安眠药。
真相:
这是一种误区。
褪黑素是人体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受光线调节,夜晚分泌增加以促睡眠。但市售褪黑素属外源性补充剂,仅为 " 节律调节器 ",对倒时差等生物钟紊乱导致的失眠可能有效,无法解决焦虑、压力等情绪问题引发的入睡困难。且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需肝肾代谢,导致无效、肝损伤或扰乱自身褪黑素分泌,加重失眠。
而安眠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其最大风险是产生药物依赖与耐受,停药后易出现失眠反弹等戒断症状。此外,失眠常是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信号,自行用药如同掩盖警报,可能延误疾病诊断治疗。睡眠问题应就医明确原因,而非依赖自行用药。
来源:腾讯较真推荐金羊网
4. 性格开朗、爱笑的人不会得抑郁症 ?

流言:患抑郁症与性格有关,开朗外向经常笑的人就不会得。
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性格因素与心理疾病之间有些关系,抑郁症也如此,但不代表性格开朗的人就不会得抑郁症,不管是性格开朗或性格内向,都有患病的可能。
性格开朗、爱笑是一种好的心理习惯,可以释放心理压力,增加正性情绪体验。但人的性格有很多的类型,有些人安静内敛,不苟言笑,也未必增加抑郁症的风险。性格内向不是抑郁症发病的心理基础,性格开朗也不是抑郁症发病的 " 防火墙 "。专业医生更提倡性格的均衡稳定,既不要过度压抑克制,也不要完全的我行我素。
此外,有些抑郁症患者属于 " 微笑型抑郁 ",开朗爱笑的表现反而会掩盖抑郁情绪,不利于发现病情。所以,建议不要把性格的表现作为是否会患病的依据,更重要的是个人真正的内心体验。
来源:科学辟谣
5. 厌食症就是不想吃饭、讨厌吃饭?

流言:厌食症其实就是食欲问题,总是不想吃饭,改善食欲就可以。
这是一种常见误解。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以极端限制进食、体重显著下降、强烈害怕增重和体像扭曲为特征,并非简单 " 不想吃饭 "。
患者往往想吃却因恐惧增重而拒食,可能出现体重过低、月经紊乱、营养不良等生理问题,也会伴随焦虑、情绪低落、对外形不满等心理困扰,并形成极端控食、反复计算热量、回避聚餐等行为。
其成因涉及遗传和神经调节异常,也与完美主义特质、家庭关系及社会文化有关。治疗需多学科合作,包括心理治疗、营养干预和必要的药物辅助。
厌食症并非 " 矫情 ",专业帮助是康复关键。应避免指责患者,以理解和陪伴为主,并适时鼓励求医。
6. 得了乳腺癌,保乳不如全切,全切更安全 ?

流言:乳腺癌的治疗,保乳手术不如全切安全,复发率也高。
这种说法有些绝对。
虽然部分情况下治疗乳腺癌仍需要全切手术,但是如果病情允许,保乳手术联合放疗可以取得和全切无差别的总体治疗效果。甚至也有研究表明,部分早期患者,保乳手术可能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目前,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保乳治疗的安全性。保乳手术后,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配合放射治疗。在规范治疗的前提下,远处转移的概率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分期,与手术方式的选择关系不大。
但保乳手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患者同意保乳、肿瘤较小、或者肿瘤占乳房的体积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完整地切除,可以达到边缘干净 ( 又叫切缘阴性 ) 。大部分患者在保乳手术后需要进行放疗,因此还需要确认患者是否存在放疗的禁忌症,并综合考虑经济、医疗条件等因素。
来源:人民网健康客户端
关于科学领域流言榜
由中国科协发布,每月组织专家召开榜单评审会,综合时效性、危害性等标准,甄选出热点流言进行特别解读,并全网推送。
联合发榜:科学辟谣平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学习强国 " 学习平台
支持平台:微博辟谣、头条辟谣、腾讯较真、网易健康、头条健康、百度知道、抖音
科学辟谣:由中国科协、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
评审专家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刘子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药师 黑龙江省药学会临床药理专委会委员
杨小洋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宋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
陈锐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资深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本文由 " 科学辟谣 "(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科学辟谣,你也能给流言迎头痛击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