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网评 5小时前
聚焦2025广州车展:启境高调预演,能否开启下半场新赛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广州车展开幕的前夜的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由广汽与华为乾崑联合打造 " 启境 " 品牌高调亮相,并发出了将于 2026 年 6 月上市交付首款车型产品的预告。而随后在广州车展上,华为乾崑的展台上尽管尚未能看到 " 启境 " 品牌的展车或概念车,但对于启境的宣传与介绍则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可见双方对这一合作项目非同寻常的重视程度。在中国新能源市场全面进入 " 淘汰赛 " 阶段的当下,启境汽车此时的入局,其意义与差异值得深究。

要读懂启境在此时高调亮相的用意,或许得先看懂当前这片新能源市场的真实战局。从数据上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早已突破 50%,标志着电动车正式从替代品转变为主流选择。这一里程碑也加速了竞争性质的转变,行业的主战场正从 " 电动化 " 的普及,移向 " 智能化 " 的深化。市场格局呈现出 " 两超多强 " 的态势,头部企业占据了过半份额,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电池和整车企业,其市场份额正出现微妙松动,对于部分第二梯队企业而言,这是通过技术突破和细分市场深耕带来的必然结果。

至于曾经被看好的增程式路线,其增长势头近期也明显放缓,根据最新数据 2025 年 10 月增程车的零售销量同比下降 7.7%,而且在新能源汽车中的份额已连续五个月下跌,10 月占比仅为 7.5%,较去年同期近乎腰斩。与此同时,纯电车型在其产品结构中的占比从去年的 49% 大幅升至 74%。这一结构性变化清晰地表明,市场的天平正加速向纯电倾斜。随着电池技术持续进步和超快充基础设施的快速普及,各大车企正在逐步化解纯电动车用户的里程焦虑。

与此同时,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竞赛已经悄然开启,固态和半固态电池成为各家布局的重点。而持续的价格战与智能化配置向主流车型的快速普及,形成了一种看似矛盾却又合理的现象:一方面车企不得不参与价格竞争,另一方面又必须将更高阶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变为标准配置。这种双重压力下,车企的生存之道必须重新思考。

面对这一复杂战局,启境的应对,恰恰诠释了何为 " 另辟蹊径 "。作为广汽与华为深度共创的产物,它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新品牌,更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协作模式。与行业内常见的技术采购或供应商关系不同,启境背后的合作方式是双方团队合署办公、同频同步、共同决策的嵌入式协作。华为不仅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更将其经过市场验证的 IPD 与 IPMS 体系全程导入。这种深度的组织融合和流程再造,试图解决传统汽车制造业与科技公司在工作模式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

在竞争策略上,启境似乎在尝试打破当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 " 跷跷板效应 " ——即产品在造型、空间、智能、操控等维度难以兼顾,往往强调某一方面的优势就不得不牺牲其他方面的表现。从有限的官方信息来看,启境追求的是成为全维度的 " 六边形战士 ",这种追求体现在一些细节上:比如为了降低几厘米车身高度同时不牺牲内部空间,团队在电池包、底盘上进行毫米级的优化。这种对极致的追求,反映了其试图重新定义智能电动车价值标准的野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行业普遍追求成本控制的背景下,启境提出了 " 安全无上限 " 的理念。其电池安全测试标准远超国标要求,浸水试验达到国标的 96 倍,机械冲击试验是国标的 2.8 倍。这种做法不仅是对技术实力的展示,更是在同质化竞争中建立品牌信任的关键策略。在当前消费者对电动车安全日益关注的背景下,这种对安全的极致追求可能成为打破市场僵局的重要突破口。

启境的登场,其意义更像一次面向未来的产业模式实验。它提供了一种从 " 技术输出 " 到 " 生态共生 " 的合作范式升级样本。如果这种深度绑定模式被证明成功,将为科技公司与传统车企的合作开辟新的可能性,证明两者可以超越浅层的供需关系,实现真正的协同效应。同时,启境的实践表明,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单点的技术或产品竞争,而是整个生态体系与产业链协同效率的竞争。这推动行业从 " 制造 " 思维迈向 " 智造 " 与 " 智创 " 相结合的思维。

最重要的是,在价格战盛行的市场中,启境通过 " 极致安全 " 和 " 全维度体验 " 的追求,试图将竞争从价格维度拉回到价值维度。这给行业一个重要启示:在智能化的下半场,真正的护城河在于能否为用户提供拒绝妥协的综合价值体验。当然,启境面临挑战不容小觑:2026 年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消费者期待值会被抬得更高,而两个不同基因企业的深度融合也面临执行层面的考验。

汽车网评:启境汽车在广州车展的高调预告,展现的不仅是一个新品牌的前景,更是一种产业协作新模式的可能性。它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为市场增加又一个选择,而在于为行业提供一个破局思路的参考。当新能源车市进入淘汰赛阶段,这种深度共创模式能否开启新的竞争维度,值得我们持续关注。毕竟,在变革的时代,最具价值的往往不是追随者,而是那些勇于重新定义游戏规则的探索者。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广州车展 华为 新能源 渗透率 电动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