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门有景点,休闲有书房,健身有场地,现如今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市民王女士的感慨,正是 " 十四五 " 以来城关区文体旅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城关区以文化为媒、以服务为桥、以活力为翼,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体育便民、旅游富民工程,将文体旅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体验,为新城关建设持续增添温暖底色与鲜活动能,交出了一份厚重翔实的民生答卷。
文旅融合焕新彩 文脉传承添活力
" 十四五 " 期间,城关区深度挖掘文旅资源潜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让城市风景与文化底蕴相映成趣。通过精心实施白塔山提升改造、如驿兰山文旅综合体等重点民生项目,全区文旅版图持续扩容,新增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 1 个、AAA 级景区 2 个,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指导 6 个村跻身省级文旅振兴样板村,一批兼具颜值与内涵的文旅地标脱颖而出。
在兰山一台阁凭栏远眺可览城市全景、读者博物馆可沉浸式感受文字魅力,这些网红打卡点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出游的新选择,更成为城关文旅对外展示的鲜活名片。为精准对接群众多元出游需求,城关区策划推出红色教育、城市休闲、乡村体验等 19 条主题旅游线路,配套举办相关红色旅游宣传活动,通过新媒体矩阵广泛传播,累计触达群众超百万人次。
在非遗传承领域," 非遗进校园 " 活动常态化开展,覆盖 10 余所学校 2000 余名学生,让青少年近距离触摸传统文化脉络;建成 4 处非遗研学基地,累计开展体验活动 150 余场,刺绣、剪纸、传统手工艺等非遗项目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生。五年来,该区新增非遗代表性项目 13 项、代表性传承人 8 名,通过文创集市、非遗工坊等多元平台,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群众喜爱的文创产品与特色服务,让非遗技艺 " 活 " 在日常、融入生活。
公共服务提质效 便民惠民零距离
" 十四五 " 以来,城关区织密织牢文体公共服务网络,让便民惠民服务触手可及、温暖直达。在文化服务领域,13 座城关书房陆续落成开放,8 个 24 小时智能自助书柜遍布城乡角落,累计举办各类阅读活动 365 场,服务读者达 20.7 万人次。从亲子阅读分享到经典诵读沙龙,从作家见面会到读书讲座,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书香浸润城关大地,点亮群众精神生活。
在体育服务方面,新增健身路径 153 条、体育场地 42 处,全区人均体育面积提升至 1.42 平方米,无论是社区健身广场还是公园运动区域,都成为市民挥洒汗水、强健体魄的乐园。同时,应急广播体系实现区、街、社区全覆盖,及时传递政策信息、应急提示与文化资讯,让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群众性文体活动的蓬勃开展,让全民参与活力持续迸发,为城市注入满满元气。五年来,城关区累计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1481 场,涵盖节庆演出、广场舞大赛、书画展览等多种形式;策划青少年赛事 650 场,为青少年搭建展示才华、追逐梦想的舞台,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在各类赛事竞技中,城关健儿奋勇拼搏、屡创佳绩,在市级运动会上斩获金牌 272 枚,在省级赛事中夺得奖牌 81 枚,在市十运会赛事中位列奖牌榜和积分榜双第一。
安全防线筑坚实 消费体验更安心
安全是文体旅发展的底线,更是民生保障的关键。" 十四五 " 期间,城关区常态化开展文体旅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聚焦网吧、KTV、旅行社、景区景点等重点领域,加大检查频次与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精准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针对极端天气、设备故障、人员聚集等突发情况,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细化应急处置流程,加强应急演练与物资储备,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与风险防控水平。
通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城关区实现文体旅市场零安全责任事故,用实际行动守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执法人员常态化巡查排查隐患,景区工作人员贴心引导保障安全,企业经营者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多方联动形成强大合力,为群众营造了安全、有序、放心的文体旅消费环境。
本报记者 颜娜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