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这颗卫星专门寻找和地球差不多大小、处在宜居带的 " 地球 2.0"。或许不久的未来,它将为我们指认一颗人类梦寐以求的第二家园。
昨天下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北京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科学突破。发布会上介绍,面向未来,聚焦宇宙起源、空间天气起源、生命起源等重大前沿问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 " 十五五 " 期间将组织实施包含 " 鸿蒙计划 "" 夸父二号 " 等在内的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力争在宇宙黑暗时代、太阳磁活动周、系外类地行星探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我国空间科学创新发展进入 " 快车道 "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自 2011 年启动实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 " 悟空 " 号、实践十号、" 墨子号 "、" 慧眼号 "、" 太极一号 "、" 怀柔一号 "、" 夸父一号 " 和 " 天关 " 卫星等8项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首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介绍,作为我国首个系统性支持空间科学研究的计划,该专项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创新发展进入 " 快车道 "。
在取得科学突破的同时,专项也带动了尖端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建立了 " 首席科学家 + 工程两总 " 的新型任务体制,培养出一批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涌现出众多勇挑重担的青年科研骨干。
专项还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 微笑 " 卫星是中国科学院和欧洲空间局首次进行任务级全方位、全周期的深度合作项目。" 天关 " 卫星由中方主导,欧空局、德国和法国共同参与,是欧空局首次以 " 机遇任务 " 的方式参与中国空间科学任务。
聚焦宇宙起源等前沿任务 组织实施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
发布会介绍," 十五五 " 期间,我国将发射四颗卫星,聚焦宇宙起源、空间天气起源、生命起源等重大前沿任务,组织实施包含 " 鸿蒙计划 "、" 夸父二号 "、系外地球巡天、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在内的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
第一颗卫星,是聆听宇宙 " 婴儿时期 " 啼哭的 " 鸿蒙计划 ",它是由 10 颗卫星组成的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将会集体飞往月球背面,捕捉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它将为我们揭开宇宙大爆炸后,第一颗恒星出现之前,那段持续几亿年混沌时光的奥秘。
第二颗卫星,是 " 直视太阳 " 的 " 夸父二号 "。它将在国际上首次绕行到太阳的极区上空,像一位高空摄影师,直接凝视太阳的 " 北极 " 与 " 南极 "。那里隐藏着太阳磁场活动的终极秘密,读懂它,我们就能更早预知太阳风暴的来袭,更懂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第三颗卫星,是 " 为人类寻找新家 " 的系外地球巡天卫星。这颗卫星将巡视星河,专门寻找和地球差不多大小、处在宜居带的 " 地球 2.0"。或许不久的未来,它将为我们指认一颗人类梦寐以求的第二家园。
第四颗卫星,是飞行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 " 空间天文台 " —— eXTP。它的使命,是观测宇宙中的 " 极端禁区 ",探寻物理学的疆界,去完成地球上无法实现的宇宙级实验。
王赤表示,通过这些空间科学卫星任务的扎实推进,中国空间科学将持续产出更多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标志性贡献。
· 相关新闻 ·
科研人员揭开嫦娥六号月壤黏性之谜
记者昨日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基于嫦娥六号月壤样品,该所祁生文研究员团队系统揭示了月球背面月壤表现出较高黏性特征的物理机制,从颗粒力学层面完整阐释了有关嫦娥六号月壤黏性的科学谜题。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 天文》。
研究团队通过固定漏斗实验和滚筒实验,精确测量了嫦娥六号月壤的休止角——一个反映颗粒材料流动性的关键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嫦娥六号月壤的休止角显著大于月球正面样品,其流动特性更接近于地球上的黏性土体。
" 通常颗粒越细,形状越接近球形;而嫦娥六号月壤虽细,形态却更复杂。" 祁生文说。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样品中富含易破碎的长石矿物(约占 32.6%),以及月球背面经历更强太空风化作用有关。嫦娥六号月壤又细又粗糙的颗粒特性,提升了摩擦力、范德华力与静电力的贡献,产生更高的休止角,造就了其更高黏性特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