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向港交所(00388.HK)递表的京东工业,已通过聆讯,挂牌上市后,将成为京东系又一员上市猛将。
不考虑已经从美股退市的达达和京东为第二大股东的德邦股份(603056.SH),京东系的上市公司有三家,分别为主营电商和供应链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的京东集团(09618.HK),市值约 3,167 亿港元;主营物流、履约、供应链的京东物流(02618.HK),市值约 801 亿港元,以及经营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京东健康(06618.HK),市值约 2,020 亿港元。京东工业上市后,将成为京东系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当前,京东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持有京东工业的 19.44 亿股,合共占其已发行股本的 78.84%。
京东工业拟通过赴港上市筹资,用于进一步增强其工业供应链的能力,跨地域的业务扩张,潜在的战略收购或投资,以及一般企业用途和运营资金需求。
京东工业到底做的是什么?
京东工业为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提供商,按 2024 年的交易额计算,在中国 MRO 采购服务市场中排名第一,规模是第二名的近三倍,并且已成功地将业务版图从通用 MRO 产品扩展到专业 MRO 产品,并向 BOM 产品市场进一步渗透。
什么是 MRO,什么是 BOM?
MRO(维护、维修与运营物料):指企业生产运营中用于设备维护、维修、办公耗材等非直接生产用途的物料和服务,如工具、润滑油、个人防护装备等,需求极具随机性和突发性,采购模式偏向敏捷化和集约化,品类繁杂,企业通常通过框架协议、电商平台采购,或选择一站式服务商合作,供应链高度分散,集中度极低。
BOM(物料清单):指构成最终产品的直接生产性物料清单,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是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求具备强计划性和确定性。由于 BOM 物料是产品的核心组成,对质量、交期稳定性要求高,企业通常会与核心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开展大批量的周期性采购,以战略化长期合作为主,头部供应商优势明显,多为核心供应商直接对接下游制造企业,即绕过中间商,以减少中间环节对成本和交期的影响。
工业品中大半为 BOM 物料,只有小半为 MRO 物料。尽管 BOM 供应链市场庞大,但由于大型制造企业宁愿自行与供应商达成合作而绕过中间商,BOM 供应链中介、代理商的竞争异常激烈,这其中或包括中电港(001287.SZ)(市值 170 亿元人民币)、深圳华强(000062.SZ)(市值约 273 亿元人民币)、力源信息(300184.SZ)(市值 119 亿元人民币)、云汉芯城(301563.SZ)(市值 106 亿元人民币)等 A 股企业。
按 2024 年的交易额 288 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计算,京东工业为中国最大的 MRO 采购服务提供商,占 MRO 采购服务市场的 0.8%,而排名第二的参与者交易规模或约 105 亿元,占 0.3% 的市场份额,我们猜测为美股上市的震坤行(ZKH.US),当前市值 4.80 亿美元,约合 37.32 亿港元,主要在中国从事提供 MRO 采购服务平台的业务,并为行业价值链上的参与者提供数字化和履约解决方案。
京东工业没有披露 BOM 的市场份额及更多的发展状况。
京东工业的相对优势在哪里?
我们认为,京东工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规模化、供应链的高效,这赋予其灵活的现金周期。以下,我们以震坤行作为参照物,对比一下京东工业的表现。
于 2025 年 9 月 30 日,震坤行可以提供的品类(SKU)已超 1,900 万件。2025 年前三季,该公司的收入为 64.31 亿元,毛利率约 16.78%,但是尚未扭亏为盈,非 GAAP 经调整净亏损为 1.01 亿元。
相比较而言,京东工业于 2025 年 6 月 30 日提供约 8,110 万个 SKU,涵盖 80 个产品类别,产品类别规模远超震坤行。2025 年上半年,京东工业的半年收入就达到 102.50 亿元,远超震坤行的前三季收入规模,且京东工业的整体毛利率高达 18.55%,且早已处于盈利状态,期内的非国际会计准则股东应占净利润达到 4.95 亿元,净利润率有 4.83%。
对比两家公司 2022 年至 2025 年已有的财务数据,我们留意到,京东工业过往的毛利率与震坤行其实相差不远,也许是 2025 年上半年随着规模化,毛利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从而提了上去;而从履约开支来看,京东工业的相对优势也不太明显,2025 年上半年占收入比重约 7.77%,而震坤行为 4.27%。
我们认为,真正拉开两家公司距离的在于营销、研发和行政开支的管理。震坤行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收入比高达几乎在 7% 以上,而京东工业的这一占比只有不超过 5%,另外京东工业的研发开支和行政开支占收入比例合起来也不超过 3%,震坤行则超过 8.6%。
京东工业的现金周转期优势
最能反映京东工业优势的是其灵活的现金周转期,应收款账期短,而凭借规模化的运营,对上万供应商的议价力,其应付款周期长,这期间为其积聚了巨额的现金流。
京东工业为客户提供全场景数智化采购服务,其中为重点企业客户快速部署数字化接口,并为其提供 IXP 专属数字化采购系统,包括工采通(IOP)——为已拥有采购管理系统的重点企业客户部署的专有 API 接口,以及工采(ISP)——为没有采购管理系统的重点企业客户部署的云端部署,换言之,为重点企业客户提供全面和量身定制的采购管理服务;另外,京东通过京东五金城和京东工品汇链接中小企业及其他客户。
京东工业根据业务特点、经营行业、经营规模等标准选择重点企业客户,通常包括国有企业及上市民营企业。京东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前的 12 个月内,服务约 1.11 万个重点企业客户,重点企业客户交易额留存率于 2024 年为 105.7%。
2022 年、2023 年,2024 年和 2025 年上半年,京东工业的前五大客户产生的收入分别占其总收入的 8.1%、10.5%、12.1% 及 13.3%。
震坤行于 2024 年通过 ZKH 平台和 GBB 平台服务 8.39 万客户,按 GMV 计算,其 2024 年前 500 名客户的留存率为 98%,这低于京东工业的水平,其中该公司主要通过 ZKH 平台服务大中型企业客户,GBB 平台服务小业务。
2024 年,ZKH 平台的 GMV 占了其合计 GMV 的 90.4%,可见震坤行十分依赖大客户,在 MRO 采购合作中,这些企业常会要求较长账期来优化自身现金流,震坤行出于维护长期合作关系,不得不接受客户的账期要求,导致整体应收款回收周期拉长,同时其 GBB 平台服务的中小制造企业,部分也会因自身资金周转压力而延迟付款,进一步影响应收款周转效率。该公司 2022 年至 2024 年的贸易应收款周转天数分别为 143.5 天、154.2 天和 158.1 天。
反观京东工业,2022 年至 2024 年及 2025 年上半年的贸易应收款周转天数分别只有 1.2 天、1.2 天、1.6 天和 2.0 天,远优于震坤行。
京东工业与重点客户的标准协议通常规定合同期限一至两年,一般给予 30 天至 180 天的账期。与中小企业的标准协议则通常规定双方可商定在产品发货后付款、收到产品后付款、预付款项及其他付款条款,从这一数据足证京东工业在客户端的相对议价优势。
京东工业需求量的规模优势,令其对供应商也拥有议价力。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前的 12 个月,京东工业已对接约 15.8 万家供应商,于 2022 年、2023 年、2024 年和 2025 年上半年,自其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量分别占其商品和服务总采购量的 12.5%、10.7%、10.2% 和 11.6%,且最大的供应商为京东集团,采购量占其总采购量尚不足 10.0%。
京东工业 2022 年至 2024 年以及 2025 年上半年的应付款周转天数分别为 62.7 天、76.5 天、93.8 天和 103.5 天,呈现持续延长的态势,同时其存货周转也十分高效,同期的存款周转天数分别为 17.9 天、13.8 天、14.8 天和 23.1 天。
震坤行的 2022 年至 2024 年的存货周转天数却超过一个月,分别达到 39.3 天、35.4 天和 35.3 天,虽然应付款周转期也超四个月,分别达到 130.4 天、136.6 天和 137.2 天,但明显短于应收款周转期。合计来看,震坤行 2022 年至 2024 年的现金周转期分别达到 52.4 天、53.0 天和 56.2 天,现金周转期越长,说明企业资金占用效率越低、现金流压力越大,2025 年前三季,震坤行的经营净现金流出达到 1.03 亿元。
京东工业 2022 年至 2024 年以及 2025 年上半年的现金周转期则分别为 -43.6 天、-61.5 天、-77.4 天和 -78.4 天,也就是说,该公司不仅不需要等候付款,还能占用应向供应商支付的款项两个多月来获取回报。
2022 年至 2024 年以及 2025 年上半年,京东工业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入分别达到 19.75 亿元、13.79 亿元、12.96 亿元和 2.92 亿元,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优势。
结语
京东工业赴港上市既是京东系产业生态的重要补位,也折射出其在工业供应链赛道的机遇与挑战。
从核心优势来看,京东工业已奠定 MRO 市场龙头地位,凭借远超同业的 SKU 覆盖与营收规模,叠加持续盈利的财务表现,形成了规模化壁垒。
其最关键的竞争力在于资金运营效率——通过客户端强议价权实现短周期应收款周转,再以庞大采购体量拉长应付款账期,构建起近 80 天的负现金周转期,彻底规避了 B2B 行业常见的现金流压力,这一优势在与同业对比中尤为明显。同时,依托京东生态的数智化服务能力与高粘性的重点客户资源,其从通用 MRO 向专业 MRO 及 BOM 领域的渗透具备天然基础。
但京东工业的发展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其一,其独立获取客户与营收的能力尚待验证。其二,存货管理压力渐显,招股书显示其存货价值持续增长,存货周转天数也呈上升趋势,暴露了需求预测准确性不足的问题,可能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其三,BOM 市场拓展难度不小,该领域不仅竞争激烈,且大型制造企业更倾向于直接对接核心供应商,中间服务商的生存空间受挤压,而京东工业尚未披露 BOM 业务的具体市场份额与进展,能否复制 MRO 领域的成功仍存疑。此外,行业本身集中度低的特性,也意味着其需要持续投入以巩固市场份额,增长压力长期存在。
未来,京东工业的上市融资若能有效投入供应链升级与跨区域扩张,有望进一步放大优势,但如何降低生态依赖、优化存货管理、突破业务瓶颈,将成为决定其能否在万亿级工业品供应链市场中持续领跑的关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