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蓝马甲,在展厅内讲解文物,在服务台答疑解惑……初冬的天津博物馆(以下简称天博)里,被观众称作 " 天博蓝 " 的志愿者成为一抹文博亮色。近年来,博物馆事业迎来跨越式发展,博物馆志愿者队伍也不断扩大,成为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日前,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 2025 年年会暨志愿服务工作交流会在天博举行," 如何让志愿服务为博物馆发展注入更多力量 " 成为探讨话题,至今已走过 20 年历程的天博志愿者团队,也以一系列创新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天博志愿者团队成立于 2005 年。从初创时以大学生与退休人员为主,到如今中青年力量日益增多,组成拥有正式在册志愿者 299 人、累计服务时长 35 万小时、讲解 12 万场次、惠及观众超千万人次的专业团队," 创新 "" 多元 " 是团队 20 年成长轨迹中的关键词。除了常规的参观指引、展览讲解、社教活动外,他们还开展手语讲解、英文讲解,推出城市寻访、文博公开课等特色活动。
" 随着志愿团队规模的不断扩大,讲解专业度的提升,团队中涌现出一批城市历史爱好者。" 天博宣教部主任李玫说,"2015 年,天博志愿者团队创新天津城市历史的解读方式,将博物馆内的可移动文物、展览展示内容与散落在城市大街小巷的不可移动文物连接起来,突破博物馆的物理边界,视整个城市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以天博‘中华百年看天津’展览为起点,推出‘看天博展览 听天津故事’城市寻访品牌项目。"

从解放北路到五大道,从意风区到老城厢,十余年来城市漫步线路不断更新,文旅融合形式广受欢迎,天博的志愿服务让文化传承形式愈发多元,参与活动的天津人感叹 " 更懂家乡了 ",外地游人则表示 " 更了解这座城了。"
"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天博志愿者团队在馆藏文物中挖掘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探索文物解读 " 知识点 " 新模式,于是,深入浅出的 " 天博公开课 " 应运而生:《从天子津渡看古代运河》课程,从经济中心、军事卫所、南北文化交融的维度探究大运河的意义;《从天博馆藏克镈看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课程,从克镈的前世今生解读礼乐制度的作用……这些沉浸式、互动性、接地气的课程广受学子好评。

新媒体时代,团队还推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文化传播新模式。" 志愿者讲天博 " 项目,目前已在线上推送 50 期讲解内容,开展 26 场网络直播,将博物馆文化送进千家万户。来津参会的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表示,不论讲解导览、观众服务,还是活动策划、展览协作,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他们让博物馆更有温度、有活力、有魅力。天博志愿者团队以专业的服务和持续的奉献成为全国博物馆志愿团队的优秀代表。当下,博物馆志愿服务还有很大拓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加强协同联动,构建多元参与、充满活力的博物馆志愿服务体系。
紧跟时代、关注需求、突破创新,天博志愿者团队让博物馆志愿服务也成为连接观众与博物馆的桥梁。" 志愿服务是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我们将继续探索志愿服务的新模式、新路径,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说。(记者 刘莉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