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5小时前
藏在针线里的成长印记——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花溪苗绣)代表性传承人王启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王启萍常到花溪河畔刺绣

花溪河畔,75 岁的王启萍坐在石阶上,左手托布,右手持针,银针穿梭间,忙着刺绣 " 猪蹄杈 " 纹样,针脚细如蚊足,工整密布于麻布之上。

近日,记者初见这位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花溪苗绣)代表性传承人时,只见她头戴自制头帕,靛蓝亮布上绣着祖传 " 水波纹 " 图案,身上的背搭则是她的作品—— " 小红虫爬在树上,枝头有红果果,鸟窝里藏着雏鸟 ",纹样鲜活灵动,配色冷暖相宜。

从 5 岁握针至今,苗绣这门 " 把历史穿在身上 " 的技艺,已伴随她走过 70 年光阴。

蕴藏文化密码的指尖技艺

" 老祖宗传下的针法,得好好接住。" 王启萍擅长的花溪苗绣,核心是挑花技艺,以十字交叉针脚为基础,需在布帛经纬网格上 " 数纱而绣 ",全程无需底稿,图案纹样全凭脑海构思。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使得花溪苗绣入门门槛高,手艺人在传承古老针法的同时,可以不断创新刺绣纹样。

△花溪苗绣独特的 " 反挑正看 " 技法

王启萍介绍,花溪苗绣的特别之处就在于 " 正挑反用 " 和 " 正绣反看 ",要求手艺人在布的正面挑针走线,反面自然呈现规整的图案,反面也就成了日常朝外的一面,正反两面针脚整齐、纹样一致,错一针便满盘皆乱,需要拆掉重绣。再加上 " 数纱而绣 " 的特性,一旦开始刺绣,就得一气呵成。

苗族没有文字,挑花绣便成为记录历史、传承习俗的重要载体。常见的图案有猪蹄杈、牛蹄杈、冰雪花、刺梨花、铜钱、太阳、青蛙、螃蟹、燕子等多种图案。从追念先祖迁徙历程,到记录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再到表达爱情、寄托吉祥寓意,绣品中的每一个纹样都蕴藏着文化密码。

一件苗族上衣,可拆分为 7 个部分。王启萍回忆,早年农忙时便将布料收进木箱,雨天或冬夜就围坐火塘挑灯刺绣,一套衣服往往要绣上数年。

凭借精湛技艺,王启萍于 2017 年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 / 花溪苗绣)传承人。2021 年,她被推选为中国纺织 · 非遗苗绣推广大使,获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薪传奖 " 等多项荣誉。

尽管已是七旬老人,王启萍还时常走进贵阳市清华中学、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贵阳市职业技术学院、花溪区十字街社区养老服务站等学校、社区、文化场馆,以口传身授的方式,教授 " 数纱而绣 " 的苗绣技艺。

一位苗家姑娘的成长蜕变

" 我们苗族的女孩,一辈子都在绣。" 从 5 岁穿针引线,到 12 岁掌握核心技艺,再到 15 岁绣嫁妆,针脚的疏密间,不仅是技艺的精进,更是一位苗家姑娘的成长蜕变。

1950 年,王启萍出生于花溪区尖山村。5 岁那年,她就跟着母亲学绣花。" 在腊月、正月间,我们一家人喜欢围坐在火塘边,爸爸负责做饭,妈妈则传授我苗绣技艺。" 王启萍说。

起初,王启萍只是拿些不好的线和布随意模仿,到了七八岁,母亲的要求突然严苛起来。挑花绣需在纱线交接处精准下针,稍不专注就会绣歪。" 绣错时,母亲会严厉地批评‘这是绣上山了’‘那是绣下河了’。" 严苛的教导让她从小养成专注细致的习惯,技艺基础愈发扎实。

12 岁,王启萍已能熟练掌握 " 正挑反用 " 的核心技法,还精通 " 直走阵法 "" 斜走阵法 "" 豆豆花针 "" 小弯弯针 " 等独特针法。13 岁,她开始独立完成正规绣品。" 那个年代条件不好,一块布要撕开来用,妈妈做农活时,我就跟着做绣活,自己绣自己的,最后拼起来做成一件衣服。" 王启萍回忆道。

△王启萍设计并刺绣的背搭

王启萍结婚时,嫁妆是满满一箱子绣品——背扇、围腰、盛装、扎底鞋,仅裙子就有三条,均由她与母亲、姨妈共同绣制。之后,丈夫参军离家,一去便是十年,她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晚上把娃哄睡,就点着灯刺绣。

30 多岁,王启萍与大多数村里人一样,选择外出务工,但手上的针线活始终没落下。1984 年,她正式拜贵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刺绣老师王朝珍为师," 她是我妈的堂妹,我一有空就去找她,帮她加工绣品,学了很多经验。"

1987 年,花溪区民族文工队成立,负责人周亚琳了解到王启萍的技艺精湛,就将她招收过来,这一待就是十八年。在文工队,王启萍不仅制作小包包、绣品等工艺品,还开办培训班教授学员。

真正让王启萍崭露头角的是她参加了首届贵州省旅游纪念品 · 工艺品评选。当时,她在报纸上看到了参展信息,主动带着百余件绣品报名参加,最终斩获三等奖。" 当时我一个月工资才 80 块,奖金拿了 2000 块,高兴得好几晚没睡着,也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手艺感到自豪。" 王启萍说。

此后,王启萍多次获奖:2006 年荣获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贵阳选拔赛能工巧匠大赛一等奖;2009 年荣获 " 锦绣中华 • 中国织绣精品大展 " 创作金奖;2010 年代表贵州亮相上海世博会,将花溪苗绣呈现在世界面前;2015 年荣获首届民博会贵阳市妇女特色手工刺绣技能大赛一等奖。如今,她的多件挑花刺绣作品被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多件代表作入藏贵州省博物馆。

守正创新中焕发非遗光彩

" 和过去比,挑花绣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停地变化。" 多年来,王启萍始终坚守传统,又不忘创新。

花溪苗绣传统以黑、白、黄、红、紫五色为主,染料多采用核桃皮、植物叶子、锅底灰等天然材料。王启萍不断尝试创新:色彩上调整红色饱和度增添鲜活感,题材上融入瓶瓶罐罐、长城等现代元素,材料上则从单一丝线拓展到毛线。

△王启萍刺绣作品

此外,在晚辈的帮助下,王启萍开通了抖音账号,发布刺绣相关视频,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花溪苗绣。"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倾囊相授。" 她说。

今年 6 月,她还参与联合设计了 " 非遗金镶宝五凤冠 " 系列文创冰箱贴,将花溪苗绣与花丝镶嵌两项国家级非遗结合,让花溪苗绣走进日常消费场景。

对王启萍而言,花溪苗绣早已入心,就算手停了,脑子也停不下来,每天都在琢磨新绣样和配色," 单是设计一只小动物,就要翻来覆去想上好几天,哪里的针脚该密、哪种配色更鲜活,都得想清楚才下针。"

如今,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机器绣开始逐渐普及。王启萍说:" 花溪苗绣因技艺特殊,机器做不出叉叉针法和小豆豆花,始终替代不了手工。"

为了不让这一门手艺失传,王启萍在 50 岁时开始教授徒弟。" 培养传承人最看重的是耐心和决心。" 她如今已有 100 多名徒弟,其中跟随她最久的徒弟名叫王取英,初中毕业后便拜师学艺,于 2020 年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回望七十载刺绣人生,王启萍坦言,自己一辈子就一心一意地做了挑花绣这一件事。刺绣,不仅是她一生的陪伴,更是灵魂深处指引归途的温暖灯火。

作者 董容语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代表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 清华 于正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