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人工智能)竞争进入白热化的 2025 年,互联网巨头的 AI 入口争夺战正进入全新阶段。
近日,字节跳动瞄准高频且刚需的输入法赛道,正式推出 " 豆包输入法 ",将自家王牌 AI 豆包植入输入法键盘,试图在已被搜狗、讯飞等瓜分殆尽的红海市场中,开出一条属于 AI 时代的新通路。
从产品定位看,这不仅是一款输入法,更是字节 AI 战略中的关键落子。豆包输入法主打 " 语音输入 " 的交互方式,在键盘输入中融合了豆包大模型的核心能力,不仅可以长期学习用户的语言习惯,还可以用 AI 根据上下文进行联想和预测。
值得一提的是,11 月底,阿里旗下 AI 助手 " 千问 " 与蚂蚁 " 灵光 ",以惊人的速度在 C 端市场打开局面。千问 App(应用程序)公测一周下载量突破 1000 万,灵光 App 上线 6 天下载量突破 200 万,双双跻身 App Store 免费榜前列,打破了过往字节系产品在榜单中几近垄断的局面。
如今,从聊天写作的豆包助手,到系统级的豆包输入法等衍生应用,字节正尝试构建一个 " 豆包宇宙 "。这场交锋已超越单一产品竞争,演变为生态层面的全面博弈。
豆包输入法靠什么突围?
从产品 UI(用户界面)设计来看,豆包输入法延续了豆包系列一贯的简洁风格,目前未设置常见的主题皮肤商城。键盘上方设有一条可自定义工具栏,用户可根据需要添加语音输入、剪贴板、常用语等功能。在初始状态下,该工具栏仅显示 " 点击说话 " 按键,用户也可通过长按空格键快速启动语音输入。
据了解,该输入法采用豆包同款语音识别模型 Seed-ASR,支持多种方言、英语及中英混合输入,能够适应轻声、快速说话及嘈杂环境下的语音识别,并在语音输入结束后自动纠正标点符号和断句错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际测试了其语音输入功能。在嘈杂环境中,豆包输入法成功过滤了音量更大、吐字清晰的背景音,准确识别了记者较小音量的语音输入。在处理中英文混杂内容时,该输入法也能正确完成拼写,如 "App Store" 能以正确的大小写形式输出。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豆包输入法已上线 Android 版本,虽然尚未登陆 iOS 系统,但据官方透露,其在 iOS 端的语音输入将实现免频繁跳转。用户可通过 App 设置语音转文字的免跳转保持时间,在指定时间内避免界面跳转带来的使用不便。
在基础输入功能方面,豆包输入法不仅具备模糊音、常用语、联想输入等常规功能,还依托豆包语义模型实现了智能联想。该功能可结合上下文预测用户接下来可能输入的文字、符号、emoji 表情及日期,从而提升键盘输入效率。在 Android 端,该输入法还支持联想常用计算公式。
然而,豆包想在输入法 " 红海 " 中靠 AI 杀出一条路并非易事。搜狗凭借词库积累占据头部位置,讯飞同样在语音输入方面耕耘多年,且 AI 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也已在输入法上有所体现。
据 MobTech 研究院今年 9 月发布的《2025 年中国第三方输入法报告》,第三方输入法行业 " 马太效应 " 愈发明显。截至统计周期内(2025 年 7 月),第三方输入法行业呈 " 寡占格局 "。搜狗输入法、讯飞输入法、百度输入法、微信输入法等头部输入法厂商的市占率达到 84.4%。
对于字节选择此赛道并聚焦语音与预测能力,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道:" 这样的探索是非常积极、有效的,AI 如今的确需要更多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创造更多入口。" 但他也指出," 有一个应用和一个好用的应用是两回事 ",其最终效果仍需市场检验。
AI 入口争夺战全面开启
豆包为何仍要踏入这片红海?其根本原因在于,虚拟键盘这一入口背后连接的数亿级用户。
据上述报告,目前,中国第三方输入法活跃用户规模已突破 7 亿。得益于大模型技术优势,输入法用户黏性显著提升。报告指出,搜狗、讯飞、百度三家头部输入法的日均使用时长均已突破 3 小时,其中讯飞输入法在今年 7 月的日均使用时长达到 3.6 小时。
在当前技术演进趋势下,AI 能力正逐渐 " 隐身 " 并深度融入各类基础应用之中。通过输入法,将 AI 能力无缝植入用户每日使用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输入场景,无需跳转,实现了一种 " 润物细无声 " 的能力渗透。
与此同时,对 C 端用户的争夺也促使各大厂商加速布局。字节选择押注输入法这一底层设施,而阿里则通过更具显示度的独立应用,在 C 端市场开辟了另一条路径。
2025 年 11 月,阿里 " 千问 " 与蚂蚁 " 灵光 " 相继登场,打破了字节系在应用商店几近垄断的格局。" 千问 "App 公测一周下载量突破千万,成为增长最快的 AI 应用之一;" 灵光 " 也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上线 6 天下载量突破 200 万。
在社交平台," 灵光 " 的 " 闪应用 " 也掀起用户参与的热潮,该功能支持最快 30 秒生成一个小应用,消除了应用开发的门槛,用户无需懂代码就能创造个性化的应用。
11 月 25 日,在阿里巴巴最新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进一步明确,阿里正在 AI to B 和 AI to C 两大方向齐发力。其中,在 AI to C 领域,基于性能领先的 AI 模型和阿里生态优势,将打造面向 C 端用户的 AI 超级原生应用,推动 AI 从千行百业到人人可用。
显然,阿里系在通用 AI 应用层快速起势,市场竞争维度被进一步拉高。在这场入口争夺战中,字节选择靠 " 豆包宇宙 " 形成合力。
记者注意到,字节产品布局有着从底层模型到上层场景的完整生态。其核心是豆包 AI 助手,以多端形态提供从智能对话、文本创作到多模态交互的全方位服务。而在垂类场景中,如豆包爱学专注 K12 领域,提供 AI 辅导与学习规划。即梦、海绵音乐则覆盖 AI 的音视频创作功能。技术基座则依托豆包大模型家族,包括通用模型与语音识别、文生图、编程专用等垂直模型,此外,生态还延伸至开发工具、硬件合作等领域。
这场围绕 AI 入口的攻防战,正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未来图景。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技术参数的优劣,而是转向对用户场景的深度理解与生态协同效率的比拼。
而对于下一代 AI 入口的形态,盘和林预测:" 将是全生态形态,即一个 AI 能够生成所有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以及搜索结果,也可以生成代码,甚至直接生成游戏和应用 App。这将为内容产业带来颠覆,重塑整个内容生产行业。"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