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千问 APP 公测一周下载量突破 1000 万次,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 AI 应用。与此同时,金融巨头中国平安宣布,将聚焦于 " 金融、医疗、养老 " 三大垂直场景,推出超级客服、家庭医生和养老管家三大 AI 服务。表面看,巨头纷纷重兵布局 AI 入口,深入剖析,二者实则是基于截然不同的资源禀赋与战略目标,在各自的轨道上奔行。这场竞赛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商业模式在 AI 时代分叉演进的两大典型范式:一条是阿里打造通用 AI 入口的平台模式,另一条是平安深耕垂直领域的生态模式。
AI 赋能路径:阿里的广域与平安的纵深
阿里的 AI 战略,根植于其庞大的商业生态系统。从淘宝天猫的购物消费,到钉钉的办公协同,再到高德的地图导航、优酷的内容娱乐,阿里拥有几乎覆盖中国人数字生活所有场景的入口。其 AI 战略的核心逻辑是 " 横向打通 ",即通过一个强大的通用大模型,如通义千问,作为统一的中枢神经,连接和调度其生态内所有应用和服务。 这种 " 全能助理 " 模式的巨大优势在于其普适性和高频性。用户无论是写一份工作报告、规划一次旅行,还是查找一份菜谱,都可以通过同一个 AI 入口完成。这意味着极高的用户粘性和日常使用频率,目标是让 AI 像水电煤一样,成为用户数字生活的基础资源。
然而,在需要极高专业度和信任背书的领域,如金融决策、医疗咨询,通用型 AI 往往显得 " 博而不精 "。用户很难将资产配置、健康管理等关乎身家性命的重大决策,完全托付给一个 " 万事通 " 但缺乏专业资质的助手。
与阿里的 " 广撒网 " 不同,平安的 AI 战略体现了典型的 " 产业派 " 打法:不做全能的先知,只做领域的专家。其推出的三大 AI 服务,无一不是从其核心主业——金融保险延伸出的最强需求场景。
首次问世的 AI 超级客服,其本质是将复杂的金融业务,如理赔、理财等服务智能化、人性化,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它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重构客户关系的起点。通过将各类金融的服务全面的集成,这个 AI 入口可以将以往低频、被动的金融交互,转变为高频、主动的财富互动。
再来看 AI 家庭医生与养老管家:这两大服务直指平安战略的纵深。它们超越了传统金融的范畴,深入客户最根本的需求——健康与安全。其目标不是覆盖所有生活场景,而是要在客户人生的 " 关键时刻 ",如健康出现隐患、养老需要照护或者救援时,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一战略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以 AI 为中枢的 " 金融 + 健康 + 养老 " 深度融合的价值闭环,让平安的服务深度嵌入客户的生命周期。平安掌握的金融风控数据、健康档案、保险理赔数据,不仅精度高,而且专业壁垒极深。根据平安集团三季报,平安的数据库沉淀 30 万亿字节数据,覆盖近 2.50 亿个人客户;平安基于海量数据训练大模型,积累超 3.2 万亿高质量文本语料,31 万小时带标注的语音语料,超 75 亿图片语料。
当 AI 的决策是基于用户真实的健康状况、财务能力时,其建议的针对性和可靠性将远超通用模型。更重要的是,在医疗和养老这种 " 关键时刻 ",用户需要的是一个能解决问题、甚至能联动线下救援的专业伙伴,而非一个信息查询工具。平安通过 AI,正试图将自身从一家金融机构,重塑为一个值得托付的 " 财富与健康管家 "。
平安旗下业务板块众多,AI 入口如同一个 " 超级中台 ",能有效打通保险、银行、投资、医疗之间的数据孤岛,让数据流动起来,形成 " 服务优化→数据积累→模型更智能→产品更精准 " 的飞轮效应,极大提升集团的整体战斗力。 最终,这指向了商业模式的升维。平安不再仅仅满足于销售一份份独立的保险或理财产品,而是通过 AI 将金融产品深度嵌入到健康管理、养老照护等日常服务中,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其收入来源将从单纯的金融利润,扩展到更具潜力的服务收费,其市场估值逻辑也将从 " 金融公司 " 向 " 科技驱动的服务平台 " 转变。
AI" 能办事 " 的背后,是 " 为谁办事 "?
表面截然不同的路径背后,两家巨头实则朝着同一目标迈进:通过 AI 入口激活生态价值。
阿里的 " 开放平台 " 模式力图打造一个连接多元服务的超级入口。千问 APP 致力于整合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旨在成为用户与服务之间的智能调度中心。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广度与协同。当用户需要规划一次旅行时,千问可以同时调用高德地图规划路线、飞猪预订机票酒店、淘宝购买旅行装备,生成详细旅行攻略和预算表,这种一站式解决方案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效率。
阿里 CEO 吴泳铭将千问定位为 " 下一代操作系统 ",其核心逻辑是 " 先理解,再调度,后执行 " 的三阶段闭环。深度理解用户指令,通过阿里生态的标准化 API 动态调度各服务,最后自动执行复杂任务。
平安的 " 垂直深耕 " 模式则聚焦于专业领域的深度服务。平安拥有近 2.5 亿个人客户和复杂的金融、医疗产品线,其 AI 战略不是从零获取流量,而是提升存量客户的体验与价值贡献。
当平安 AI 提供理财建议时,其背后是一整套成熟的金融风控体系;当 AI 家庭医生给出健康建议时,基于的是平安的医疗数据和专业医疗团队支持。这种 " 服务即入口 " 的逻辑,确保了专业性与可靠性。平安的 AI 服务深度嵌入其金融与医疗生态,从核保到理赔,从健康咨询到养老规划,目的是为了实现在专业领域的 " 端到端 " 服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 AI to C 的竞争从 " 能说会道 " 的智力炫技,下沉到 " 能办事 " 的实用主义比拼时,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浮出水面:这个 " 事 ",究竟是为用户的最高利益而办,还是为企业自身的商业利益而办?阿里与平安的路径,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平安的 " 能办事 " 建立在一种垂直整合的闭环逻辑之上。它的 AI 要办的事,高度集中于其自有和深度合作的金融、医疗、养老业务范围内。
这种模式如同一位 " 主治医师 "。当 AI 家庭医生给出健康建议,或 AI 超级客服推荐一款养老保险时,其背后的服务提供方、责任承担方依然是平安体系内的专业机构。用户的利益与平安的品牌信誉被深度捆绑。如果 " 事 " 办得不好,平安需要承担直接且明确的责任。这种权责的统一性,反而更容易建立深厚的信任。它的 " 不中立 " 是显性的——它就是为了服务平安的客户而生,其目标是实现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而这与提供专业、可靠的服务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阿里的 " 能办事 " 则基于一种横向开放的平台逻辑。它的理想是成为智能时代的 " 水电煤 ",连接万物,让最合适的服务来满足用户。但是算法的中立性和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矛盾恰恰构成了其挑战。
例如,当用户通过 " 千问 " 想要 " 购买一份保险 " 时,AI 的推荐逻辑是什么?是用户最优解吗?即纯粹根据价格、保障范围、公司信誉、用户评价等客观指标,推荐最适合用户的产品。还是生态最优解?如蚂蚁保的合作保险产品?
虽然千问希望平等连接所有服务,但不可避免地会优先推荐阿里系内部服务。作为上市公司,阿里有责任为股东创造利润。其 AI 入口在扮演 " 超级流量分配器 " 的角色时,就很难摆脱 " 流量变现 " 的底层逻辑,这种 " 生态偏好 " 既是商业理性选择,也是中立性理想面临的现实约束。
事实上,从更宏观的从投资视角看,阿里与平安的 AI 叙事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创造逻辑。
评估阿里的 AI 战略,应关注其平台的网络效应和外部性。关键指标在于用户增长的加速度、生态内交易的活跃度以及 AI 对整体效率的提升。这是一个关于 " 广度 " 和 " 规模 " 的故事。
而审视平安的 AI 布局,则应聚焦其产业纵深的渗透率与价值释放。核心指标在于核心客户渗透率、客均营运利润贡献以及医疗养老等新业务对集团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是一个关于 " 深度 " 和 " 价值 " 的故事。
二者并非在同一维度进行正面竞争,而是在各自的领域内,依据自身最强大的基因,回答 "AI 如何为我所用 " 这一核心命题。这场分叉演进,生动展示了 AI 作为通用目的技术的包容性——它不试图统一所有模式,反而赋能不同禀赋的企业,走出最适合自己的差异化道路。对于市场而言,这意味着更丰富的投资选择和更多元的商业未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