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焦On 2小时前
小桔充电更名滴滴充电,行业开始“拼体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重写行业规则。

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充电桩越建越密,但车主想要顺顺利利充个电,还是不容易。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同比增长 54%,公共充电桩的充电量同步增长 53%。" 一桩难求 " 渐成过去,但 " 好桩难找 " 成了新的痛点——坏桩、占位、启动失败、支付故障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广大车主。

问题出在哪儿?

在一些行业观察者看来,这意味着,充电行业的规则得变了。上半场玩家忙于铺桩圈地,拼的是 " 有没有 ";进入下半场,竞争核心要变成 " 好不好 ",比的是稳定的服务和体验。

率先走出这一步的是滴滴旗下数智化充电运营商小桔充电:2025 年 11 月 25 日," 小桔充电 " 升级为 " 滴滴充电 ",并提出 "10 个电车车主 7 个滴滴充电 " 的口号。

这不是说说而已,它随之公布了两大举措:一是公开承诺 "97% 的可用率 ",二是推出行业首创的 " 跳枪赔付 "。这相当于用平台的信用,为用户的充电体验兜底。

根据第三方研报数据,2025 年 1-7 月,滴滴充电的充电量份额稳居行业前三,且是前三名中份额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企业。当头部玩家明确将重心从 " 资产规模 " 转向 " 用户体验 ",足以说明充电赛道的玩法,真的变了。

接下来,滴滴充电会讲一个怎样的新故事?

桩多了,但好用的桩还在靠抢

" 桩是多了,但好用的桩,还是得靠抢。" 开了五年电动车的王力,道出了许多车主的心声。作为一位新能源车的老用户,他形容找桩像 " 开盲盒 ":APP 显示有空桩,开过去却常常扑空,不是被占位,就是桩坏了,或者根本启动不了。

这不是个例。社交平台上," 被占 "" 用不了 "" 付不了钱 " 等关于充电桩的吐槽比比皆是。

回看过去几年,中国充电行业就像一场 " 圈地运动 "。政策鼓励、资本入场,充电桩企业跑马圈地,桩的数量一路猛增。这个阶段,拼的是规模和覆盖。谁建的桩多,谁进的城市多,谁就能抢占先机。这确实缓解了早期 " 无桩可用 " 的尴尬。

但今天,只注重数量的粗放式发展已经行不通了。

一方面,全国新建公共桩的增速正在放缓。天风证券的研报显示,2024 年全国新建公共桩 85.3 万台,同比增速下降了 8.2%。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仍以 54% 的增速狂奔

更关键的是,无论是纯电车主出远门,还是占比越来越高的混动车主日常补能,公共充电网络的需求基本盘依然稳固。数据显示,插电混动车型的市占率正从 2022 年的 20% 提升至 2024 年的 30%,更多人加入用电大军。与此同时,天风证券的研报显示,尽管用户结构在变,但单车年均在公共充电桩的充电量依然稳定在 1775 千瓦时左右。

这就形成了一个核心矛盾:用户离不开公充网络,但 " 好用的桩 " 依然稀缺。原因在于,过去行业过于追求 " 铺了多少桩 ",却忽略了那些真正影响用户体验的环节。

说到底,当充电行业的基础骨架初步搭成,竞争逻辑就不再是 " 抢地盘 ",而是" 重运营 "。未来能留住用户的,不是谁的桩最多,而是谁的电更好充、体验更确定、服务更安心。

四招破解 " 充电焦虑 "

竞争重心变了,玩家们该如何破局?

破局的关键,在于摸清行业的商业模式。目前主要有两种路径:

一种是重资产模式,这类玩家通过与政府、国企合作,抢占公交、物流等高频场景,靠充电服务费赚钱。

另一种是以滴滴充电(原小桔充电)为代表的平台模式,靠运营和服务把分散的第三方充电站织成网络,赚取佣金和流量价值。

在行业发展初期,两种模式各有所长:一个打下了行业底座,一个验证了连接的潜力。进入下半场,如何将 " 规模覆盖 " 转化为 " 优质体验 ",成为双方共同的课题。

于是,我们看到,重资产方开始 " 变轻 ",发力线上运营;平台方则在 " 变重 ",例如,滴滴充电投入资金帮商户升级硬件,共建超充网络。

行业竞争的焦点,也随之从 " 桩 " 的密度,转向 " 桩 " 与 " 人 " 的匹配效率。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了精细化的运营能力。

那么,滴滴充电的运营打法具体是什么?它将这套环环相扣的解决方案提炼为几个关键词:" 好找、好充、好快、好安全 "。

" 好找 " 的关键不是桩多,而是精准决策。滴滴充电承诺 "3 公里内就有充电站 ",这解决了用户 " 找桩 " 的痛点,但紧接着还有一个痛点:当 App 上显示一堆红点时,该去哪一个

滴滴充电也给出了方案,这也正是它的差异化所在:它不只告诉你 " 哪里有桩 ",还帮你决策 " 该去哪个桩 "。依托滴滴出行生态的实时数据,平台能预判各区域、各时段的充电需求,智能推荐 " 当下最优解 " ——这个选择未必距离最近,但可能是排队最短、价格最优、综合效率最高的那个。

到这一步,滴滴充电的角色已经变了,它从提供 " 物理覆盖 " 升级到了 " 决策效率 "。

针对令人头疼的 " 坏桩 " 问题,滴滴充电承诺 "97% 的可用率 ",并推出了 " 跳枪赔付 " 的保障。这背后有一套智能服务系统在实时工作,它能远程诊断核心部件,提前预警故障。

然而,比技术更深层的,是其商业逻辑的转变:滴滴充电把原本属于桩企的 " 技术责任 ",转化为平台对用户的 " 服务承诺 ",用自身信用为第三方服务背书,从而降低了用户的决策风险和焦虑。

在解决了 " 找桩 " 和 " 可用性 " 这些基础问题后,滴滴充电还在 " 发力 "" 好快 " 和 " 好安全 " 这两个更高维度的体验。

它所追求的 " 快 ",不止于充电功率,更是从扫码到支付的全流程效率。例如," 极速启动 " 功能将行业平均 40 多秒的等待压缩至 10 秒左右。别小看这半分钟,它能让用户明确感知到 " 效率提升 "。

在用户最敏感的 " 安全 " 层面,滴滴充电的思路是从被动补救转向主动预警。它搭建了一套名为 " 能盾 " 的防护体系,通过连接 " 百家桩、百家车 " 的实时数据,构建了更精准的风险预测模型。

从 " 好找 "、" 好充 ",到 " 好快 "、" 好安全 ",滴滴充电的所有努力都围绕一个核心:将充电从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 " 开盲盒 ",转变为稳定、可靠的标准服务,从而让整个充电体验迈上新的台阶。

决胜下半场,充电这门生意到底拼什么?

滴滴充电的这套打法,显然不止于服务升级,更是在押注行业下半场。资金与规模是入场券,但真想赢到最后,得靠更深厚的内功。纵观其布局,滴滴充电手握三张关键底牌。

第一张牌,是一套被 " 最挑剔用户 " 打磨出的运营体系。

我们不妨从一个细节说起:为什么滴滴充电敢承诺 "97% 的可用率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最早服务的是网约车司机——对于这个把充电视为 " 生产资料 " 的用户群而言,时间就等同于收入,桩坏了、启动慢、排队久,都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损失,这也让他们成为充电市场上 " 最挑剔 " 的用户。

这种压力,倒逼滴滴充电必须将运营做到极致:故障响应要快、流程效率要高、桩的稳定性必须强。当这套在高频、刚需场景中打磨出的运营体系,服务于日益增长的私家车主时,可谓是 " 降维打击 "。

一位经常接送孩子上课的妈妈对此感触颇深:" 一开始以为滴滴充电主要是服务网约车的,用过几次后发现,他们桩的维护确实到位,现在周末带孩子上兴趣班,习惯把车放在附近的滴滴充电站充电,特别省心。"

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主开始选择滴滴充电,就是看中了这份 " 确定性 "。

滴滴充电的第二张牌,是由 " 出行入口 " 延伸出的心智优势。

有了可靠的能力,下一步是占领用户心智。在这方面,它占了先手。对很多电车车主来说,滴滴已是打车、导航的高频应用。当需要充电时,基于同一平台的信任,选择滴滴充电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种从 " 出行 " 到 " 充电 " 的心智迁移,是其他纯充电玩家难以复制的壁垒。正如一位北京的白领车主所说,她平时打车、查路线都用滴滴这一个 App,需要充电时,自然就点开了,不必在几个软件间切换。

因此,"10 个电车车主 7 个滴滴充电 " 不只是一句口号,一次靠谱的体验,就足以让用户完成从 " 出行用滴滴 " 到 " 充电也用滴滴 " 的心智迁移。

图源 / pexels

滴滴充电的第三张牌,是一个跳出 " 硬件竞赛 " 的生态位。

前两张牌是立足 " 现在 " 的资本,这第三张牌则关乎 " 未来 "。

与传统玩家不同,滴滴充电选择了一条 " 平台化 " 路径:它既" 做大蛋糕 ",用数字化工具和真金白银帮助生态伙伴提升效率、升级设施;也要" 立好规矩 ",用 " 四好 " 标准和平台机制,让整个网络的服务质量持续向上。

这种 " 标准 + 网络 " 的站位,让它跳出了单纯的充电生意,打开了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未来。

结语

未来的充电网络,绝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充电桩,而应该是一张与电网、交通网深度打通的 " 能源互联网 "。

在这张网中,每个充电桩既可以是电网的 " 储能单元 ",在用电高峰反向供电;也可以是城市交通的 " 调节器 ",动态平衡区域的充电需求。

要调度如此复杂的系统,离不开一个强大的" 交通能源大脑 "。这正是滴滴这类平台型玩家的核心潜力——它既掌握海量的实时出行数据,又连接着成千上万的场站与运营商。这种贯通供需两端的独特优势,使其天然适合扮演这个 " 能源互联网 " 的核心中枢角色。

说到底,充电生意下半场的竞争,最终都将归于" 确定性 "这三个字:对用户,是找得到、充得上、充得快的体验确定;对行业,是运营稳定、标准统一的生态确定;对玩家自己,是模式清晰、路径明确的未来确定。

滴滴充电的这三张牌,本质上都是在为这份 " 确定性 " 加注。这场从 " 拼数量 " 到 " 拼体验 " 的行业战争,序幕刚刚拉开。而最终的赢家,一定是那个让用户最省心的玩家。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滴滴 充电桩 新能源车 新能源汽车 天风证券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