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极智 GeeTech
长期以来,以 ChatBot 为核心的 C 端 AI 应用,其服务边界大多禁锢在对话窗口内,难以真正渗透并闭环解决用户的实际任务。如今,这一僵局正被悄然打破,AI 应用的范式革新已现端倪。
近日,蚂蚁集团推出全模态 AI 助手 " 灵光 ",相隔一天,Google 全新发布 Gemini 3,再次搅动了硅谷的 AI 格局。两款产品密集亮相共同指明了同一个演进方向—— AI 竞争已从单一模态的参数比拼,全面迈入 " 全模态融合 " 的实用化新阶段。
当 " 灵光 " 用 30 秒将口语需求转化为可交互小程序,Gemini 3 凭借跨模态能力自主完成欧洲三国行程规划,全模态技术正加速拓展 AI 的应用边界与价值空间。
" 模型 - 应用 " 新一轮上升周期开启
当前,移动互联网生态正迎来一场颠覆性的结构性变迁,AI 技术的纵深渗透正重塑着产业底层逻辑与用户交互范式。
QuestMobile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9 月,国内已有 7.29 亿用户将 AI 应用深度渗透至日常工作与生活场景,涵盖原生 AI App、In-App AI 插件及手机厂商内置 AI 助手三大形态。其中,嵌入各类平台的原生 AI 插件以超 9% 的季度增速实现爆发式扩张,这一关键数据预示着 AI 工具已正式从尝鲜期迈入规模化实用的关键阶段,技术价值向产业效能转化的通道全面打通。
这场生态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源于模型层的爆发式迭代。头部科技企业在不足九个月的周期内完成百余次模型更新,平均更新周期压缩至一周以内,这种前所未有的技术迭代密度,正推动 AI 行业进入以 " 模型 - 应用 " 双向飞轮为核心特征的新增长周期。模型能力的持续突破为应用创新提供技术底座,而应用场景的规模化落地又反向驱动模型优化,形成正向循环的竞争生态。
伴随技术迭代的加速,应用生态的分化态势日益凸显。在月活增速 TOP 10 的 AI 相关应用中,原生 App 与插件模式平分秋色,但增速头部玩家则高度集中于具备深厚技术储备的互联网巨头与 AI 科技企业。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行业竞争的核心逻辑:技术壁垒与生态整合能力已成为 AI 应用破局的关键变量,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的轻量化应用正逐渐被市场边缘化。
更为深刻的变革,发生在用户需求的底层逻辑之中——从对技术新鲜感的猎奇式体验,转向对场景化解决方案的刚性诉求。这种 " 问题导向 " 的需求范式转移,倒逼产品演进路径重构,进而催生出多条清晰的差异化竞争赛道。
字节豆包、DeepSeek、腾讯混元、蚂蚁灵光等头部 AI 助手,早已突破单一工具属性的边界,触角全面渗透至内容创作、代码生成、社交互动、轻应用开发等多元场景,精准锚定用户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核心任务痛点,致力于将 AI 打造为普惠性的生产力革新引擎。
这一技术演进路径的本质,是对 " 下一代 AI 入口 " 核心价值的精准锚定:通过 AI 与用户生活、工作场景的深度耦合,使其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任务解决的原生起点。当 AI 能够直接响应并闭环解决用户的具体需求时,其入口价值将实现指数级提升,这也成为当前所有参与者的核心战略目标。
在当前模型能力尚未形成绝对代差的竞争格局下,企业基于自身生态禀赋选择的赛道切入方式,将成为其在竞争深水区构筑核心护城河的关键。随着通用对话场景的布局趋于饱和,行业增长的下一曲线已明确指向教育、医疗、办公等垂直领域的深度价值挖掘。
相较于通用场景的广度覆盖,垂直领域的深耕更考验企业的场景理解能力、数据积累厚度与解决方案闭环能力,这也将成为区分领先者与追随者的核心标尺。
这场由模型迭代赋能、被用户真实需求牵引的行业上升周期,下半场的竞争焦点已愈发清晰,AI 产业的竞争正从技术参数的比拼转向场景价值的争夺。谁能在更多细分场景中构建起更闭环、更可靠的解决方案,谁就能在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的定义权争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这场变革的深远影响,终将超越技术本身,重塑整个数字生态的价值分配格局。
全模态能力的差异化路径
尽管 Gemini 3 与灵光的核心方向同为全模态,但两者基于不同技术路径,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落地之路,为行业呈现了全模态应用的双重可能。
Gemini 3 以 " 全栈 AI 操作系统 " 为定位,将全模态能力深度融入自身生态矩阵,展现出强大的复杂任务处理能力。

其核心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多模态理解的精度跃升,在 MMMU-Pro 测试中斩获 81% 的高分,能精准解析视频动作、识别电路图错误、提取手写文档信息,甚至通过实时视频监测生产流水线操作规范;
二是智能体能力的代际突破,凭借 72.7% 的 ScreenSpot-Pro 得分,可像人类一样 " 看懂 " 任意软件界面并自主操作,无需依赖专用 API 接口;
三是推理能力的专业级跨越,在博士级推理测试中得分 37.5%,远超此前 GPT-5 Pro 保持的 31.64% 纪录,LMArena 排行榜 1501 分的成绩更是实现 " 断崖式领先 "。
这些能力已快速转化为实用价值,在接入谷歌搜索、地图等核心产品后,Gemini 3 能自主拆解 " 七天三国欧洲自助游规划 " 这类复杂目标,完成机票预订、餐厅推荐、预算计算的全流程闭环。
在专业场景中,Gemini 3 可辅助律师检索案例、医生分析影像、程序员设计架构,其能力已接近初级从业者水平。
蚂蚁 " 灵光 " 则将全模态技术聚焦于降低应用创作门槛,上线 6 天下载量即突破 200 万,增速超越 ChatGPT 等现象级产品。

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 " 全模态输入 - 全场景输出 " 的闭环能力:
通过 " 灵光对话 ",用户询问 " 霸王龙与迅猛龙的区别 " 时,得到的不是文字堆砌,而是带数据标注的 3D 模型与对比图表;
借助 " 灵光闪应用 ",只需自然语言描述需求,30 秒内即可生成具备前后端逻辑的轻应用——从咖啡消费记录工具到养车成本计算器,均支持语音交互、数据同步与分享;
而 " 灵光开眼 " 功能更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服务的连接,扫描缴费单可自动跳转支付,拍摄保健品能解析成分并查询医保报销比例。
支撑这一体验的是蚂蚁 Ling2 模型的技术突破,其采用混合专家范式,仅激活 3.5% 参数就能实现 7 倍计算效率,生成小程序的 bug 率仅 0.3%,远低于人工开发的 5%。与支付宝生态的深度融合更让其形成差异化优势,生成的财务工具可同步收支记录,商家促销工具能直接同步至支付宝卡包,构建起 " 识别 - 理解 - 服务 - 交易 " 的完整链路。
全模态开启 AI 应用三重革命
Gemini 3 与灵光的爆发,本质是全模态打破了 AI 应用的功能瓶颈,推动其从 " 信息助手 " 升级为 " 问题解决者 ",价值维度实现全方位拓展。
要理解全模态的价值,首先需厘清其与传统多模态的差异。
过去的多模态模型如同 " 拼接的专家团队 ",文本、图像、音频模块各自为战,数据转换中常出现语义断层——处理带图说明书时,可能出现 " 文字说开关在左、图片标在右 " 的荒诞结果。
而全模态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的是一种能够处理、理解和生成多种模态数据的人工智能模型,其核心突破在于 " 原生统一架构 ",通过将不同模态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语义空间,让所有模态数据转化为可通用处理的 "Token",而无需针对特定模态单独开发模型,实现从训练源头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数据的跨模态融合和协作。

全模态技术最直观的价值是重构生产效率,消除了信息转换与工具切换的冗余成本。
传统模式中,小程序开发需经需求分析、代码编写等多环节,耗时数周;而全模态通过自然语言到代码的直接转化,可以将流程压缩至几分钟。在专业领域,Gemini 3 处理 10 万字研究报告仅需 10 分钟,较人工 8 小时的工作量实现量级突破。
这种效率提升并非简单的速度加快,而是通过多模态协同实现 " 一次输入、全链完成 "。
例如,财务人员使用全模态 AI 应用生成预算工具后,可直接通过语音输入数据,系统自动生成可视化报表并同步至支付宝账单,无需在 Excel、财务软件间反复切换,全流程无断点。
在体验方面,全模态 AI 应用改变了人机交互逻辑,让 AI 从 " 听懂指令 " 进化为 " 理解场景 "。
传统 AI 局限于单一模态输入,用户需将现实需求转化为标准化指令,如为获取溏心蛋做法,需精确描述 " 鸡蛋大小、水温 " 等参数;而全模态可直接生成带参数调节的计时器,用户通过滑动选择偏好即可获得定制化方案,实现 " 需求未言明,AI 已预判 "。
这种适配性在跨场景交互中更显价值。全模态 AI 应用在接收分析竞品产品的需求时,可同时处理竞品图片、宣传视频、用户评价等多模态数据,输出包含参数对比、口碑趋势的结构化报告;规划旅行时,能整合文本攻略、地图数据、天气视频,生成带海拔提示与实时路况的方案,甚至规避已关闭的网红景点。这种体验让 AI 从 " 工具 " 转变为 " 具备共情能力的伙伴 "。
全模态技术的最大价值,在于打破 AI 与实体经济的壁垒,实现从消费端到产业端的全面渗透。
在金融领域,全模态 AI 应用的家庭记账工具可关联支付宝交易数据,自动分类收支并推荐理财方案,将 AI 能力融入消费全流程;在医疗领域,全模态 AI 应用结合医学影像与电子病历的多模态分析,病灶识别率超过资深医生平均水平;在教育领域,教师用全模态 AI 应用生成的交互式教学工具,可通过 3D 模型演示物理原理,配合语音讲解提升课堂效果。
两款产品已清晰表明,AI 竞争已从 " 参数规模 " 转向 " 能力落地 ",全模态 AI 的比拼核心是 " 技术底座 + 场景生态 " 的双重竞争。
谷歌凭借全生态整合优势,将 Gemini 3 快速接入现有产品矩阵,6.5 亿月活用户与 1300 万开发者构建的网络效应,形成强大壁垒;蚂蚁则通过聚焦 " 支付场景 + 低代码开发 " 的垂直深耕,依托 10 亿级用户数据,让全模态能力更贴合本土消费需求。
这种竞争逻辑的转变,推动行业形成新的发展共识:全模态不是简单的 " 文本 + 图像 + 视频 " 的叠加,而是通过统一技术架构实现多模态信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推理,让 AI 具备跨模态认知能力,这一能力将成为未来 AI 产品的核心分水岭。
比如依托于 AI 网络的全模态 AI 应用,正是将这一理念扩展到城市尺度,通过将通信、感知、计算融为一体,实现了现实世界实时动态数据的统一接入与融合,成为连接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器,为人们提供城市探索、智能出行、生活体验等链接线下场景的服务。
从 Gemini 3 的生态雄心到灵光的普惠实践,全模态技术正将 AI 从实验室推向生活场景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不仅在于降本增效,更在于重构人与技术的关系——当老人能用语音生成记账工具,当设计师能通过草图生成 3D 模型,当医生能借助 AI 提升诊断精度,全模态正在实现 " 让智能无需学习门槛 " 的终极目标。
这场竞争没有绝对赢家,因为全模态的本质是打开 AI 应用的无限可能。未来,技术突破将继续聚焦于更高精度的模态融合与更低成本的推理实现,而那些能将技术能力与场景需求深度绑定的产品,终将在这场变革中占据先机。AI 的全模态时刻,既是竞争的新起点,更是技术普惠的新拐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