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昨天
“洋学徒”为何组团来上海学开刀?上海胸科医院十年“招生”给出答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今早(11 月 26 日)八点半,在上海市胸科医院的研讨室里,来自希腊、瑞士、意大利的三位医生,与中国导师一同讨论病例、交换技术思路。在场几位医生语言各异,术式各有传统,但面对影像与病灶,他们的关注点是一致的——精准、微创、安全。

十年前,胸科医院面向全世界心胸领域启动 " 国际访问学者项目 ",十年后的今天,这个项目已经接受了 20 余位访问学者,2025 年招收访问学者 6 人,为项目历史最高。

在高速发展的胸外科技术浪潮中,这一项目让世界看到中国胸外科的速度与深度,也让中国医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中国医院为何吸引他们千里来沪?

如果把 10 年间上海市胸科医院的访问学者名单摊开,你会看到一个横跨欧洲与东南亚的地理分布图:希腊、瑞士、意大利、马其顿、印度尼西亚……这些来自不同医疗体系的年轻医生或主动或经推荐来到上海,开展几个月到几年时间不等的进修学习。

是什么吸引了他们?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行政主任李志刚告诉记者,吸引力来自临床第一线。他说:" 这群外国医生来中国,是希望看到在临床上真正发生变化的新东西。尤其是微创领域,中国的技术发展速度、病例量、手术精细度是一流的。" 上海市胸科医院的精准肺段切除技术、复杂微创操作、成熟的围手术期管理流程,成了国外胸外科医生 " 来中国看一次 " 的理由。

希腊医生德米特里奥斯 · 察普拉利斯(Dmitrios Tsapralis)便是这样被 " 技术 " 吸引而来。他先是在网上看到了李志刚团队的论文时,对其中提到的机器人手术技术很感兴趣,于是通过论文里的邮箱联络到李志刚本人,申请前来学习。他希望把机器人手术的基础理念和流程带回希腊,更期待未来能看到两国医院之间的长远合作。

瑞士巴塞尔克拉拉医院的医生多米尼克 · 弗吕里(Dominik Flury)是瑞士为数不多开展机器人胸外科的年轻医师。他坦言:" 我在瑞士生活的城市只有 20 万人,不到上海人口的百分之一。这里是高容量中心,可以让我每天看到不同病种、不同术式的真实病例,能学的东西太多了。"

在国外的小城市,大型胸外科手术中心并不多见。中国在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等领域的病例量处于世界前列,而上海市胸科医院的专业覆盖更是几乎囊括胸外科所有类型。

" 三个结合 " 让培训从技能传授走向能力构建

历经十年发展," 国际访问学者项目 "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 三个结合 " 模式,即教学与临床结合、科研与培训结合、管理与服务结合。

胸科医院给访问学者开设的不是 " 观察席 ",而是真正的训练路线,不论是门诊、查房、病例讨论,还是术前科室会、手术示范,访问学者都需要全流程深度参与。这样的沉浸式学习能帮助在短期内提升他们对复杂病例和突发状况的判断能力。

同时,医院在规范与伦理框架内为访问学者开放相关的临床数据,鼓励他们开展科研项目,并发表论文及相关结果。例如,意大利医生马罗 · 佩泽拉(Maro Pezzella)正与胸科医院成兴华团队合作围绕 AI 在胸外科术中判读与决策中的应用开展研究。而弗吕里则在探索机器人微创手术的技术和流程优化方案。

科研的参与,让国际访问学者不仅是学习技术,更能与中国团队在研究思路、模型构建、创新路径等方面形成长期联系。

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医院在制度建设、签证办理、培训计划等方面建立了标准化流程,营造安全、高效、友好的学习环境。

跨文化的手术室,让学习无边界

一整个早晨,三位洋学徒跟着带教医生查房、研讨病例、观摩手术,不曾停歇。

弗吕里用 "amazing"(棒极了)形容他的每场早查房,惊叹于中国医生的细致与耐心。佩泽拉边看李志刚进行手术操作边告诉记者:" 这里的解剖分离非常精细,很多技术非常先进,而团队协作让我印象深刻。"

在这里,文化差异并未成为阻碍,反而让手术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 国际语言空间 ",来自不同国家的医生,在这里一同探索医学科学。

来自希腊的察普拉利斯说:" 中国和希腊是世界最古老的两个文明,有很多共性。我在这里不仅学到很多,更感受到了开放、务实、友善。"

未来,随着更多国际学术组织与胸科医院建立长期合作,期待该项目成为连接全球胸外科青年、推动技术创新、分享医疗智慧的重要平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医生 上海 瑞士 希腊 机器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