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55分钟前
闪极崩盘、大厂入局、退货率畸高:AI眼镜虚火过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青橙财经

2025 年被誉为 "AI 眼镜元年 ",在科技巨头与资本的双重催化下,这个赛道正上演着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混乱。近 70 家厂商蜂拥而入,小米、阿里、百度等大厂强势入局,销量数据节节攀升。

但火爆的销售数据背后,却是高达 30%-50% 的退货率,以及用户们 " 劝退 " 的呼声。当小米、阿里等大厂用流量与价格搅动市场时,闪极的崩塌如同惊雷——这个曾创下 10 万台预售纪录的品牌,仅用 10 个月就从巅峰跌落谷底。

AI 眼镜,到底是下一个千亿级的风口,还是另一个 VR 眼镜的死亡陷阱?在大厂与初创企业的博弈中,这个赛道的真实底色正逐渐清晰。

「大厂入局,激活大众市场」

" 现在打开电商 APP,推荐页全是 AI 眼镜,从 1000 元到 4000 元价位段都被占满了。" 科技爱好者小李的感受,正是当前市场的真实写照。

据行业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5 年 11 月,国内已有近 70 家厂商涉足 AI 眼镜领域,今年新增上市产品超过 15 款,形成了国际巨头、XR 转型企业、手机厂商三方混战的格局。

Meta 凭借 Quest 系列 VR 头显的技术积淀跨界而来,Rokid、雷鸟创新、XREAL 等 XR 企业加速转型,华为、vivo 则依托手机生态延伸硬件版图。而真正让市场破圈的,是小米、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大厂的集体入场——它们用成熟的供应链、庞大的渠道资源和亲民的定价策略,将 AI 眼镜从 " 极客玩具 " 推向大众消费市场。

6 月,小米在 " 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 " 上正式推出旗下首款 AI 眼镜,1999 元的起售价精准卡位大众市场。几乎同时,百度发布小度 AI 眼镜 Pro,阿里夸克也推出首款自研旗舰 AI 眼镜 S1,定价 3999 元。

* 图源电商平台双 11 榜单

大厂入场迅速引爆市场。小米 AI 眼镜开售首周销量即突破 7 万副,创下行业纪录。双十一期间,在各类补贴政策下,小米 AI 眼镜价格一度降至 1450 元左右,一跃成为京东智能眼镜热销榜第一和天猫淘宝第三。

市场整体数据更为惊人。天猫数据显示,截至 10 月 30 日,AI 眼镜品类成交额同比暴涨 2500%,成为数码行业中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京东数据同样显示,AI 眼镜成交额同比大涨 346%,在细分品类中增速第一。

面对如此火热的需求,连行业老兵都感到意外。Rokid 创始人祝铭明在近期采访中坦言:" 年初预测全年卖出 10-15 万副,结果新品前 5 天就卖了 4 万副,截至 11 月订单已突破 20 万副。"

但增长红利并非人人可享。行业分析师指出,大厂凭借三方面优势构建了竞争壁垒:资金上可承受前期亏损换市场;供应链端能以量压价,将核心芯片采购成本大幅降低;生态上则可实现 " 眼镜 + 手机 + 家居 " 的联动,这是初创企业难以企及的。

在此背景下,中小厂商的生存空间正被快速挤压。

「体验落差下的退货潮」

" 戴了两小时鼻梁压出红印,翻译功能延迟到让人抓狂,果断退货。" 在小红书 "AI 眼镜避坑 " 话题下,这样的吐槽帖获得数千点赞。销量狂欢的背后,一场悄无声息的退货潮正在蔓延,而高退货率的本质,是产品体验与消费者预期的严重脱节。

专注 AI 硬件投资的某私募合伙人透露:" 头部品牌退货率普遍在 40% 左右,部分主打‘ AI 拍摄’的产品甚至超过 50%,这在 3C 数码品类中极为罕见。"

XR Vision 的监测数据印证了这一说法,京东、天猫平台 AI 眼镜平均退货率约 30%,抖音等依赖直播带货的渠道因 " 冲动消费 " 比例高,退货率比传统电商平台高出 10-15 个百分点。

* 图源财联社微博

重量与续航的矛盾,成为用户吐槽的重灾区。普通光学眼镜重量通常在 15-20 克,而当前主流 AI 眼镜因集成芯片、摄像头、电池等组件,重量普遍达到 40-60 克,部分带近眼显示功能的产品还要更重。" 相当于鼻梁上架着两部手机 ",长时间佩戴导致的酸胀、压痕问题,在电商差评中占据极大比例。

续航能力则进一步放大了使用痛点。实测显示,小米、Rokid 等主流产品在连续使用 AI 或摄影功能时,续航普遍仅 2-3 小时,即使是仅支持音频交互的基础款,续航也难超 6 小时。" 开会开到一半没电,变成沉重的‘废眼镜’,还不如用手机 APP 方便。" 职场用户张先生的反馈,道出了许多消费者的心声。

AI 功能的 " 伪智能 " 更是引发信任危机。有用户在社交媒体分享使用经历:小米 AI 眼镜经常出现没有响应的现象,有些识别还会乱说话;Rokid 眼镜 " 翻译基本不能用,反应很慢,电影的话会漏很多内容,也不精准。" 这些问题并非个例。

* 图源小红书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 " 场景缺失 "。厂商宣传的 " 解放双手 "" 实时交互 " 等卖点,在实际使用中难以落地:AI 眼镜的拍照功能画质不及千元手机,音频功能不如蓝牙耳机轻便,翻译功能又比不上手机 APP 精准。" 除了拍照时不用举手机,想不出必须用它的理由。" 这一来自消费者的灵魂拷问,直指行业核心痛点。

厂商们对此并非无动于衷,但却陷入 " 性能 - 重量 - 续航 " 的不可能三角。某企业硬件工程师解释:" 要提升 AI 算力就得用更高功耗的芯片,续航就会缩水;加大电池容量又会增加重量,陷入恶性循环。"

「闪极 AI 眼镜崩盘的警示」

AI 眼镜并非第一个经历 " 元年魔咒 " 的智能硬件。回顾曾经的 VR 眼镜热潮,同样在巨头涌入、资本热捧后迅速遇冷。

2016 年,随着 Oculus、HTC Vive、索尼 PlayStation VR 的集中发布,被称为 VR 眼镜元年,此后包括亚马逊、苹果、Facebook、谷歌、微软等超过 200 多家科技巨头涌入该赛道,国内也涌现出大量初创企业,字节也高调推出了 PICO 品牌。

但因体验差、内容匮乏、价格高昂,没过几年绝大部分企业不得不黯然退出。

事实上,当前不少 AI 眼镜玩家起初就是做 XR 的。Meta 无疑是转型的典型,其 Quest 系列 VR 头显一度占据超 60% 的市场份额;国内的 Rokid、雷鸟创新、XREAL、大朋 VR 等也都曾是 XR 玩家。

"AI 眼镜不是简单的‘眼镜 +AI ’,而是需要重构交互逻辑的智能终端。" 一位资深 XR 创业者感慨,"VR 行业的教训是,没有核心技术和刚需场景,再热闹的风口也会变成陷阱。现在的 AI 眼镜市场,正在重复同样的故事,只是留给企业纠错的时间更短了。"

闪极的崩盘成为行业虚火的最佳注脚。

2024 年 12 月,闪极发布 AI 拍拍镜 A1,宣称是国内首款量产 AI 拍摄眼镜,999 元的定价仅为 Ray-Ban Meta 的一半。低价策略立竿见影,预售当天 5 万台库存售罄,海内外订单超 10 万台。

然而,发布即巅峰。闪极很快陷入交付危机,部分用户等待超过 200 天仍未收货。收到产品的用户则反馈了诸多问题:拍照画质模糊被戏称为 " 行车记录仪 " 画质,续航严重虚标,系统频繁死机。

2025 年 9 月,闪极 AI 眼镜在各大平台下架,CTO、AI 合伙人、CMO 等核心高管相继离职,从火热亮相,到口碑崩盘和团队溃散,闪极 AI 眼镜的狂欢仅持续 10 个月就戛然而止。

* 图源天眼查

闪极的悲剧并非个例,而是初创企业集体困境的缩影。当前 AI 眼镜赛道的玩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 XR 领域转型而来,它们虽有硬件研发经验,但面临三大致命短板:

缺乏 AI 大模型技术储备,多依赖第三方 API 接入,导致功能同质化;供应链议价能力弱,核心组件采购成本比大厂高不少;品牌影响力不足,只能靠低价策略突围,陷入 " 低价 - 低质 - 低利润 " 的恶性循环。

「写在最后」

2025 年的 AI 眼镜市场,就像一杯沸腾的热水,大厂入局是添柴的烈火,高退货率是降温的冰块,闪极崩盘则是沉底的泥沙。热闹背后,行业正加速进入 " 洗牌期 " ——技术进步、资本关注构成了赛道的长期价值,但产品体验、场景落地、生态构建才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

IDC 预测显示,到 2029 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突破 4000 万台,这意味着当前市场规模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对于大厂而言,这场竞争是下一代计算入口的战略卡位,它们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等待市场成熟;但对于初创企业来说,留给它们的时间窗口可能并不多。

闪极的退场警示我们,任何新兴产业都离不开 " 技术为王、体验为本 " 的底层逻辑。当资本的热度褪去,营销的话术失效,只有那些真正解决用户痛点、构建核心壁垒的企业,才能在 " 百镜大战 " 中存活下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小米 阿里 百度 天猫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