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APP 昨天
这是“含AI量”历史最高的一届F&M,也是未来“含人量”最高的一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经典的人生三问成为人类在 AI 变革年代的核心困惑。人必须重新定义身份、重建内在叙事,并重新选择未来方向。

  

在今年的虎嗅 F&M 创新节上,围绕 AI 的对话比任何一年都更直指本质——我们讨论的不仅是技术、产品或是行业趋势,而是一个更深刻的问题:AI 将如何重构 " 人 "?

在现场,感受 AI 热浪扑面而来

今年的虎嗅 F&M 创新节也被 AI" 包围 " 了。

仅在 11 月 22 日这天,数十位 AI 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维度向现场观众分享了 AI 给现实世界带来的改变,内容涵盖 AI 产业如今面临的瓶颈与挑战、AI 如何重构千行百业以及 AI 如何打开人类生命新边界等等。

开篇演讲中,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冷静地指出,具身智能尚未迎来它的 "ChatGPT 时刻 ",其还面临数据短缺、硬件不成熟、模型能力弱、落地应用难四大瓶颈。紧接着,阶跃星辰联合创始人朱亦博在现场分享了智能演进的路线图,他认为模型推理效率是决定 AI 大规模落地应用的关键要素,而推理效率的提升需要产业上下游联合优化,至于下一代智能硬件,比拼的不是 " 硬件 " 而是 " 智能 "。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图源:虎嗅 F&M 创新节现场拍摄

随后,一个崭新的对比视角由行云集成电路创始人季宇提出,他对比了计算机的发展史与 AI 硬件的发展史,发现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认为,高质量大模型的硬件基础设施平民化的曙光已经出现——未来已来。

可如果 " 唱多 " 就是 AI 的全部,那这届虎嗅 F&M 创新节可能也得被扣上 " 平庸 " 的帽子了,好在有愿意 " 踢馆 " 的嘉宾直言不讳。

RockAI CEO 刘凡平认为,当下 AI 产业的成功是 " 规模化信仰 " 的 " 成功 ",目前 AI 产业似乎正在进入死亡螺旋:训练资源庞大→反馈滞后→难以创新。

他说,模型参数规模增加导致单次实验周期变长(几周到数月)、研究迭代速度变慢,然后成本上升导致大公司成为主导,小团队创新空间缩小,造成架构趋同、难以突破瓶颈,最终为了性能被迫继续堆算力,进一步加剧成本压力。

在他的认知里,AI 目前的问题不在于 " 模型不够大 ",而在于 " 思考 " 的方式错了——无状态的静态函数难以成为未来智能,更多参数也不等于更强智能。他认为解法可能在 AI 的原生记忆与自主学习,记忆能力是个性化智能最核心的要素,只有 " 理解历史、规划未来、形成经验 ",AI 才能实现类人认知奇点,带来真正的智能涌现。

何谓 " 智能涌现 "?它描述的是一种从简单元素的复杂互动中,自发地产生出更高层次的、前所未有的智能行为或特性的现象。

换句话说," 智能涌现 " 指的是 AI 大模型并没有被明确编程或教导某些能力,但当它的参数规模(复杂程度)和训练数据量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它突然 " 无师自通 " 地掌握了一些复杂技能。而想要实现这一愿景,唯有靠大量在 AI 各领域创业的先行者们的坚持。

比如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说要 " 为人类造医生,为生命建模型 ",比如凌迪科技 Style 3D 创始人刘郴说 " 要用 AI 重新定义时尚工作流 ",比如涌源合生联合创始人孟凡康说 " 要重塑人类物质世界和生命本身 ",比如跨赴科技首席产品官张诣博说要在华为鸿蒙生态的支撑下 " 解放用户的灵感与想象力 "......

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图源:虎嗅 F&M 创新节现场拍摄

在今年的虎嗅 F&M 创新节,数千名现场观众得以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里见证中国数位优秀的 AI 创业者 " 坐而论道 "。这些创业者们对 AI 未来的判断既可能相同,也可能相悖," 刀光剑影 " 之间,正在发生的技术跃迁便肆意撞击与会者大脑,收获属于未来十年的趋势、未来五年的商业机会,体悟这场浓缩的 "AI 大时代全景扫描 "。

消费如何思变?

如果说第一天的创新节让我们看见了技术洪流正如何卷向世界,那么在第二天的讨论里,我们更多看见了消费这件事正在如何被重新理解、书写与连接。

站在第二天的主场馆中,感受嘉宾对当前消费趋势的评说,人便很容易生出一种感觉:消费世界正在悄悄换底座——它不轰鸣,却持续、坚定地演进,从商品逻辑转向体验逻辑,从功能价值转向情绪价值,从卖东西转向陪伴人。

一个事实是,AI 同样也在影响着消费平台。无论是叮咚买菜副总裁申强还是乐刻运动创始人韩伟,都提到 AI 技术如何为平台运营进行赋能——前者依靠 AI 实现货品全链路损耗率降至 1.5%,后者通过数据匹配、供应链能力,全面改善产业成本、效率、用户体验。技术正让过去粗放的消费世界变得颗粒更细、响应更快、距离更近。

消费变革的另一条暗线,是情绪与感受。年轻人不再 " 买东西 ",他们在购买一种被理解的感觉。所以,叠纸游戏谈的不是单纯的音乐旋律,而是 " 玩家被精确理解和触动的体验 ";宠物品牌 Carno 谈的不是猫砂,而是 " 共建一个圈层的情绪 ";泡泡玛特谈的也不是 SOP,而是 " 发自内心超出预期的服务 "。

泡泡玛特副总裁、城市乐园总经理胡健,图源:虎嗅 F&M 创新节现场拍摄

你还能看到苏超 IP 的火爆,不是因为足球,而是因为它踩中了公共情绪的脉搏;虚拟偶像的未来,不是靠炫技,而靠的是 " 好故事能否引发共鸣 " ——商品并非入口,情绪才是入口。

最后,内容的生产及表达方式也在变。当 AI 能让每个人都能在几个小时里拍出一部短片,让一个虚拟乐队的制作成本下降 80%,新的内容消费范式可能已经诞生。内容不再是被生产出来,而是被共同创造出来," 品牌 "、"IP"、" 内容 " 彼此交融后,一个品牌可以像创作者,一名创作者可以自带品牌,而一个 IP 可以由 AI 完全生成。

因此,消费的变化不只是某个品类的变化,而是整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正在被重新点亮。技术让供给变聪明,情绪让价值变柔软,内容让连接变容易。

从即时零售到宠物经济,从健身到 IP 经济,从家庭机器人到虚拟空间——所有行业都在朝一个方向靠拢:品牌不再以卖产品为目的,而是帮助人构建美好体验与自我认同。

隐入尘烟,而后跃入云端

相比主会场的宏大叙事与技术硬核,分场馆的气质截然不同,它更年轻、更接地气,也更有人味儿。这两天,F&M 创新节成为中国 AI 新生力量的集结地,众多 00 后、95 后创业者首次站在聚光灯前,分享他们对 AI 时代的敏感、直觉与敢为。

不少观众在现场表示:" 在分场馆,人与人的距离变得更近了。"  这里的分享不再是技术与产业的昂扬叙事,而像是一群人围坐在篝火旁,慢慢畅享他们的未来。AI 在这里离生活更近,也更柔软、更易被触碰。

分场馆现场,图源:虎嗅 F&M 创新节现场拍摄

生境科技联合创始人庄子扬谈到未来互联网时,眼睛里带着光:空间不再是背景,而会成为内容本身;

极群科技 CEO 陈春宇的愿望更朴素:开发一款 " 只做翻译 " 的聊天软件,让人与人听懂彼此;

萌友智能创始人何嘉斌则认为宠物是人类最成功的陪伴单品,AI 与机器人可以再造一种硅基生命体,建立真实的信任与亲密关系。

……

当主会场在讨论浪潮与趋势时,分会场在讨论浪潮下真实的人——在尘烟深处,看见 AI 如何融入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那条被科技重新拨亮的情感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虎嗅 F&M 创新节上,最令人心神震颤的瞬间并非技术的突破、产品的展示,而是在一次跨越医学、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与哲学的圆桌讨论里,嘉宾所提出的 " 人类正第一次如此严肃地面对自己的物种危机 "。

圆桌《我是谁,我还能是谁》,图源:虎嗅 F&M 创新节现场拍摄

在主题为《我是谁,我还能是谁》的圆桌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泳教授、百川智能 CEO 王小川、脑虎科技创始人陶虎、涌源合生联合创始人孟凡康将对 AI 的探讨上升至哲学层面,讨论指出技术正快速逼近生命的边界:AI 医疗正在重写健康与认知,脑机接口正延展大脑的可能性,合成生物学试图重写生命的底层代码。这些技术触及了构成人之为人的根基。

王小川将 AI 视为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提出 " 未来的人类历史将与 AI 共同书写 " 的大胆判断;

陶虎坚持 " 大脑作为人的核心 ",试图用技术增强人的主体性,让人类在智能竞争中不被甩下;

而孟凡康以合成生物学展示了生命未来的广阔空间:当生命可被重新编写,人类是否仍是自然所定义的 " 那个人类 "?

在这三种技术乐观主义的愿景之外,胡泳教授提出了独属于人文的、犀利的警醒:

如果意识脱离身体,那还是 " 我 " 吗?

如果技术发展有其不可逆的惯性,谁来为技术的边界负责?

如果我们赋予 AI" 造物主 " 的地位,人类是否会体验到一种普罗米修斯式的羞惭?

另一场《AI 之下,人的重新塑造》的特别对话(周濂 VS 王佳梁),则将问题进一步推向社会层面,直面 AI 对生存意义、教育体系、政治结构的冲击。当职业标签失效、阶层分化被加速、算法权力不断扩张," 我是谁 " 不再是哲学家的问题,而是每个普通人无法逃避的生存命题。

而在关于消费的圆桌《消费之变:回归 " 人 " 的价值》上,小红书明星买手与美护买手负责人初景、畅销书《种草》作者、新能力咨询创始人于冬琪、壁克峰 PeakPerformance 品牌电商负责人洪显源 Renly,主持人《商业漫谈 Jane's talk》创始人卫诗婕,一起就消费行为趋势分享了各自的洞察。初景认为买手正在对消费者决策起到关键作用,品牌需要让买手深度参与新品规划;而洪显源认为,消费者现在更注重产品的舒适性和场景适配性,并倾向于购买能带来情绪价值的产品。

圆桌《消费之变:回归 " 人 " 的价值》,图源:虎嗅 F&M 创新节现场拍摄

在这些圆桌讨论中,我们看到了技术、人与消费三者之间正在发生的深刻重构。嘉宾对话不仅揭示了 AI 时代人类所面临的身份与存在危机,也指向了一种新的价值回归路径——技术越是强大,人的真实体验、情感与创造力反而越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

一方面,AI 与人的关系正从 " 替代 " 走向 " 共生 ",另一方面,消费场景的演变恰恰印证了 " 人的价值 " 的回归。而 AI 时代的终极命题并非 " 人是否会被取代 ",而是 " 人如何成为更完美的人 "。

写在最后

两天的议程,从 AI 技术底层到产业变革,从消费趋势到哲学命题,虎嗅 F&M 创新节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被 AI 深度重构的时代横截面:技术在跃迁,商业在重写,消费在进化,而 " 人 " 正在重新寻获成为自己的方式。

在密集的信息与思想碰撞中,我们看到未来的轮廓正在被一点点描摹出来。这不仅是一场行业大会,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的思想盛宴。无论是 AI 科学家对智能边界的探索,创业者对产业变革的洞察,还是学者对生命与人的追问,都在共同回应一个时代性问题:在巨变之中,人、技术与社会将如何再次互相定义?

能够让这么多重量级嘉宾同台交汇、让不同领域的创新者彼此激发,是虎嗅的幸运,也离不开各领域创业者及读者对虎嗅长期以来的信任。

图源:虎嗅 F&M 创新节现场拍摄

这场创新节的热烈、开放和深度,属于每一位登台分享的嘉宾,也属于每一位在现场用心聆听、热烈提问的虎嗅粉丝。

感谢你们来到这里,让讨论更有生命力,让未来更有温度。我们期待与大家一起,在明年继续见证技术与人的双向进化。

以下为虎嗅 F&M 创新节互动展区实拍图——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人工智能 虎嗅 创始人 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