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年度压轴行业盛会,2025 年广州车展以 " 新科技・新生活 " 为主题,集中勾勒出汽车产业转型期的关键趋势与竞争格局变迁图景。本届车展恰似行业 " 转向信号 ",标志着国内汽车行业竞争焦点从产品规模化,全面切换至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的深度较量。
转型加速 合资品牌开启智能化反攻
面对自主品牌在智能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方面的 " 攻势 ",合资车企在智能化领域存在明显技术断层。为了加速追赶,合资车企不得不放弃以往燃油车时代的研发方式和供应链体系,在进一步推进本土化战略的同时,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一方面,主动深化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充分借力这些企业在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具备的全球领先技术方案与全栈服务能力,快速补强自身智能化短板,实现技术实力的跨越式提升。本届车展上,东风日产带来了与华为合作后首个落地成果——天籁 · 鸿蒙座舱,搭载鸿蒙座舱 5.0 系统,集成 48 个鸿蒙原生应用,支持跨设备无缝流转,同时还具备 AI 语音交互及整车 OTA 功能,智能交互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宝马、奔驰等德系车企则与 Momenta 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通过 AI 大模型技术与中国道路场景数据深度融合,打破传统 " 外资技术输出 " 模式,构建 " 中国数据训练 + 德国标准验证 " 的协同机制。奔驰在车展上带来的全新纯电 CLA 正是基于该合作机制打造,针对中国复杂路口设计了更先进的辅助驾驶算法,处理加塞场景成功率得到大幅提升。而即将于 2026 年国产新世代宝马 iX3 长轴版,则搭载了支持停车场自动泊出至高速领航的全场景辅助驾驶功能。可以说," 中国科技 " 已经成为当下合资品牌智能电动化转型的关键。

广汽丰田铂智 7
另一方面,合资车企通过深化本土战略,以期快速应对中国市场需求变化。如果说本土化 1.0 阶段是打造中国特供产品,那么全面到来的本土化 2.0 阶段则是将核心技术的开发权下放至中国团队,依托其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建立的长期优势,以及对国内消费需求的深刻认知与快速响应能力,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在这方面,日系品牌的动作最快,特别是广汽丰田。2025 年 3 月推出的铂智 3X 是广汽丰田 " 中国自研新体制 " 下诞生的首款产品,采用中国团队主导研发 + 中日联合办公的创新模式,上市后市场反响不俗。本届车展推出的全新高端轿车铂智 7 同样是由丰田中国团队主导开发,并通过与 Momenta、华为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辅助领域的深度合作,智能化表现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此外,长安马自达设立了中方主导的电动事业部,首款车型马自达 EZ-6 研发周期压缩至 24 个月,验证了中国团队的高效研发能力。
聚焦核心技术与高端化 自主品牌实现双向突破

岚图泰山
当前,自主品牌正通过高端化转型与核心技术突破实现双向突围,这一趋势的本质,是自主品牌从 " 成本优势 " 向 " 技术定义权 " 的跃迁。通过核心技术自主化构筑护城河,同时以高端化重塑品牌价值。
从本届车展发布的新车来看,30 万级市场成为自主品牌新战场,岚图泰山、智己 LS9、吉利银河 V900、腾势 N8L 等高端新能源车型密集亮相。这些车型无一例外都在高科技配置方面达到了 " 满配 "。如岚图泰山搭载了满血版的华为乾崑 ADS4.0 系统,配备 4 颗激光雷达,支持 L3 级辅助驾驶;智己 LS9 配备了双向 24 ° 四轮转向系统,双腔空气悬架与 4D 机械按摩座椅结合,实现百万级技术下放。
相比于产品的高端化突围,自主品牌在固态电池、智能辅助驾驶、芯片等核心技术层面也迎来重大突破。作为自主品牌两位元老,奇瑞与上汽集团聚焦固态电池技术,前者发布的犀牛 S 全固态电池不仅续航可达 1200-1300km,而且还通过了多项极端测试,无冒烟或热失控,颠覆传统锂电池安全标准。相比之下,上汽集团推出的清陶半固态电池已实现商业化落地,率先搭载于 MG4 安芯版车型上。
智能辅助驾驶方面,大模型主导的技术路线成为车企研发主流方向,可以说全面进入了 "GPT 时代 ",车端的模型参数规模普遍都已经超过了十亿参数门槛(1B),云端模型参数规模更是接近千亿级(100B)。比如,小米汽车在车展上正式发布了 "Xiaomi HAD 增强版 ",采用 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并创新性引入 " 强化学习 + 世界模型 " 的训练方法,标志着小米在端到端辅助驾驶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此外,长城汽车在智能辅助驾驶方面选择了 VLA 大模型,全新一代 Coffee Pilot Master 系统融合视觉感知与语言理解能力,支持语音直接控制车辆功能,标志着长城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进入 " 理解 + 决策 " 的新阶段。
芯片技术领域,比亚迪自研的 IGBT 5.0 芯片已实现规模化量产,搭载于 DM5.0 混动系统中,助力 e 平台 3.0Evo 十二合一电驱系统实现 99.86% 的电控效率。华为在 7nm 车规级 AI 芯片领域也取得重要突破,其昇腾 910B 芯片在算力效能上已达到英伟达 H20 芯片的 3 倍。值得注意的是,中兴通讯与广汽集团联合定义的车规级中央计算平台 SoC 芯片 " 撼域 "M1,实现了 100% 国产化,成功打破了国际厂商在车载高性能计算芯片领域的垄断。
从幕后到幕前 科技公司开拓新合作模式

除了向车企提供技术支持外,科技公司在本届广州车展上还展示了更多元的合作模式,引领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进入 " 软硬深度融合 " 的新阶段。华为与广汽集团通过 " 启境 " 品牌探索出 " 嵌入式协作 " 的深度合作模式,成为科技公司与传统车企融合的典型案例。双方采用 " 联合定义、联合开发、联合办公 " 的三联模式,深度融合组建 " 一个团队 ",从产品定义到研发制造实现零壁垒协作。
地平线与大众集团旗下软件公司 CARIAD 成立合资企业 " 酷睿程(CARIZON)",专注于研发智能网联汽车专用系统级芯片(SoC)。正在研发中的系统级芯片算力高达 500-700TOPS,是当前主流英伟达 Orin-X 芯片算力(254TOPS)的 2 倍以上。双方还将联合打造中国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的 " 智慧大脑 ",首款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解决方案有望于今年正式投入量产。
展现技术体系实力 车企多领域 " 秀肌肉 "

过往的车展上,车企都是通过推出自家全新汽车产品来体现技术研发实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用飞行汽车、机器人、芯片、电池、补能方案、软件系统等方式展示自身的核心技术实力。从单一的产品比拼转向技术体系的较量。
广州作为低空经济试点城市,正通过车展平台加速飞行汽车商业化进程。广汽旗下品牌高域(GOVY)展出的量产型飞行汽车 GOVY AirCab,采用复合翼设计,搭载高性能电驱动系统,支持垂直起降,适用于中短途出行场景。小鹏汇天 " 陆地航母 " 分体式飞行汽车支持手机 APP 一键召唤飞行模块,续航 30km,旨在解决 " 最后一公里 " 空中接驳,预计 2025 年底启动预售,定价区间 80-120 万元。
从 " 造车 " 到 " 造人 ",车企正在经历百年产业史上最激进的转型。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本届车展部分车企技术展示的重点。广汽推出的第四代具身智能机器人采用轮足混合设计,配备鸿蒙 OS 系统实现与广汽车型的无缝互联。车展现场演示了车辆故障检测、充电桩运维等场景化应用,未来将重点布局汽车后市场。小鹏展出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IRON,具备 82 个自由度,现场演示精准抓取、复杂步态控制等能力,该机器人搭载自研图灵芯片,未来将与小鹏汽车形成 " 车 - 机器人 " 互联生态。
另外,在新能源汽车补能方面,多家企业也推出了全新产品。本届车展中,吉利浩瀚能源在银河、极氪和领克三大展台设立专区,展示了全新一代公充产品 H 系列液冷超充桩,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液冷散热实现更大电流的稳定输出,从而显著提升充电速度。
总结:
2025 年广州车展出现的四大变化,折射出行业未来发展的清晰路径。目前,汽车产业已跨越电动化转型的 " 中间态 ",从规划增长逐渐跨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智能技术为基石、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发展新阶段。未来竞争将不再局限于能源类型之争,而是生态整合能力与场景定义能力的全方位较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