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观察报记者 郑晨烨
11 月 27 日凌晨 3 时 57 分,香港特区政府发布新闻公报,通报大埔宏福苑五级火警的最新伤亡数据:事故已造成 36 人死亡,36 人受伤,其中 7 人情况危殆。在确认的死者中,包含一名入职 9 年的消防队员,仍有 279 人处于失联状态。
另据最新信息,大埔宏福苑火灾目前已造成 44 人遇难,45 人受伤。香港警方已拘捕 3 名相关工程公司负责人,包括 2 名董事、1 名工程顾问,年龄介于 52 岁至 68 岁。
这场大火始于 11 月 26 日下午 2 时 51 分,起火点最初位于宏昌阁外墙棚架,随后火势在数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周边大厦,于当日傍晚 6 时 22 分被消防处升级为香港火警分级制度中最高的 " 五级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 27 日凌晨的记者会上,将此次事件定性为 " 重大灾难 "。
11 月 27 日凌晨 1 点,经济观察报记者赶抵大埔事发现场。
通往宏福苑的周边道路已被警方实施大范围交通管制,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 " 附近四十几条路已全部封死 ",大量消防车、救护车及警车停满了街道。
虽然警戒线被拉设在距离火场较远的位置,但记者在封锁线外仍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焦煳味,地面上散落着大量被风吹至此处的、呈黑色的颗粒状崩落物。
透过夜色,记者在现场看到,宏福苑西北方向楼宇的明火已基本熄灭,但东南方向的三栋大厦外立面仍有明火燃烧,部分中高楼层的窗户内透出清晰的红光。
警方在通报中指出,此次火势蔓延速度及程度 " 不寻常 ",目前已联同消防处成立专案组,明确循刑事方向展开全方位调查。

(封锁线外,地面上呈黑色的颗粒状崩落物 郑晨烨 / 摄)

(11 月 27 日凌晨 2 点,部分楼栋外立面火势仍明显 郑晨烨 / 摄)
凌晨的大埔
11 月 27 日凌晨 1 时,经济观察报记者抵达香港大埔宏福苑火灾现场,此时,距离起火已过去逾 10 个小时。
由于火势仍未完全扑灭,警方在距离事发屋苑数个街区外拉起了多重封锁线。
据现场维持秩序的警员介绍,周边四十多条道路已实施临时交通管制,除救援车辆外,社会车辆一律禁行。

(大埔宏福苑外围 郑晨烨 / 摄)
在封锁线外围,记者脚下的柏油路面上散落着大量黑色的颗粒状物体,一位警员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从火场飘落并冷却后的 " 焦炭 ",即被烧毁的建筑外墙残骸。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混合着塑料与竹木烧焦的化学气味。
记者在封锁线外看到,整个屋苑的火势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面,西北侧的大厦已经熄灭,隐入黑暗,只留下外墙大面积的熏黑痕迹。
而东南侧的三栋住宅楼,大火仍在持续,火焰不仅在外立面燃烧,更从多个高层单位的窗户内向外喷涌,被烧断的竹棚和杂物带着火星,不断从高空坠落至地面。
在警戒线内,停满了红色的消防车和白色的救护车,车顶的警示灯将街道映成一片红蓝交织的颜色,虽然特区政府通报显示已投入超过 1200 名消防及救护人员,但在火场核心区,物理条件的限制成为救援的最大掣肘。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尽管多辆配备旋转台钢梯的重型消防车正在作业,但其喷射的水柱仅能覆盖楼宇的中低层区域,对于燃势猛烈的高层单位,地面的水龙明显 " 鞭长莫及 "。
现场一位警务人员向记者确认,受限于现场街道的宽度以及现有消防设备的臂长,水枪和云梯确实难以直接触及顶层火点,目前的作业重点主要是对中层及外墙进行喷淋降温。
在夜空中,有几架隶属于消防处的无人机在被烟雾笼罩的大厦顶部盘旋,进行火场勘察和照明。
在封锁线外,记者遇到了多位已从火场撤离或正在等待消息的宏福苑居民,他们大多神情疲惫,衣着单薄。
一位住在宏昌阁 9 楼的罗姓居民告诉记者,火灾发生于下午两三点左右。
据他描述,起火点位于大厦底部的外墙棚架,火势是 " 从下往上 " 迅速烧起来的。
宏福苑建于 1983 年,楼龄超过 40 年,是香港早期的 " 居者有其屋 " 计划屋苑,社区内居住着大量长者。一位已经在宏福苑居住了三十多年的老街坊表示,由于大厦楼龄高,很多住户都是行动不便的老人,火灾发生速度之快,让高层住户几乎没有反应时间。
" 没有听到警铃响。" 这是记者在现场走访时,多位不同楼栋的居民共同提及的一个细节。
上述 9 楼居民回忆,事发时他并没有听到大厦的火灾警报声。
而他之所以能及时逃生,是因为手机上的社区群组里有人发消息说 " 着火了 ",紧接着邻里之间开始 " 人传人 " 地互相通知。另一位逃生者也向记者证实,当时场面一度非常混乱,大家主要靠手机互通消息,或者看到窗外飘落的火星和浓烟才意识到危险迫近。
凌晨 2 时许,记者来到了位于中华基督教会冯梁结纪念中学的临时庇护中心。
学校的礼堂被临时征用,地上铺设了防潮垫和床褥,堆放着由香港民政事务处和社会福利署调配的饮用水、干粮和毛毯。

(中华基督教会冯梁结纪念中学的临时庇护中心 郑晨烨 / 摄)
庇护中心内虽然物资供应充足,但几乎没有人入睡。
居民们三三两两地围坐在一起,大部分人手里紧紧攥着手机,不断刷新新闻页面或接打电话,现场警方告诉记者,官方已设立伤者查询热线,协助市民查询亲友下落。
对于这里的很多居民来说,这是一个不眠之夜。
在庇护中心外,一位裹着毛毯的老人望着宏福苑方向腾起的烟雾,对记者说:" 住了几十年,没见过这么大的火,希望火能尽快被扑灭,希望楼里的街坊邻居都能平安。"
" 不寻常 " 的蔓延
宏福苑的大火之所以在短时间内演变成一场 " 重大灾难 ",目前核心诱因指向了包裹着大厦外墙的维修工程物料。
据记者了解,事发的宏福苑楼龄已达 42 年。
根据宏福苑业主立案法团的会议记录,该屋苑于去年 1 月通过了一项总值约 3.3 亿港元的维修方案,主要工程包括外墙重修,承建商为宏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事发时,屋苑的多栋大厦外立面搭建了密集的竹制脚手架,并覆盖着绿色的尼龙防护网。
现场多位目击者向经济观察报记者描述了火势失控的过程。
起火初期,火苗首先点燃了底层的脚手架和防护网。由于当日大埔地区风势较大,燃烧的绿色防护网在断裂后,如同带着火星的帆布,随风飘向紧邻的其他大厦,这种 " 跳跃式 " 的传播方式,导致火势迅速突破了楼宇间的物理间隔,最终波及了屋苑内的 8 栋大厦中的 7 栋。

(一位居民向记者展示其在 11 月 26 日下午三点拍摄的现场照片 郑晨烨 / 摄)
在 11 月 27 日凌晨的记者会上,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邓炳强明确指出,消防人员在灭火过程中发现,大厦外墙的保护网、防水帆布以及一些塑胶布,在遇火后的蔓延程度 " 远比合规物料猛烈 ",蔓延速度也明显较快。
邓炳强表示:" 我们觉得这是一种不寻常的情况。"
除了外墙物料,调查人员还在现场发现了另一个可能导致火势侵入室内的隐患。
消防处处长杨恩健在通报中表示,救援人员在尚未被火灾波及的屋苑大厦中发现,有住户窗户的通风位置被贴上了发泡胶板。
" 这些发泡胶板的易燃性很高,且会导致火势蔓延得很快。" 杨恩健解释,一旦外墙起火,这些发泡胶板会迅速熔化燃烧,不仅加速了火势在垂直方向的传导,更将外墙的明火直接引向室内单位,并在走廊和房间内产生大量浓烟和高热。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火势会从单纯的外墙棚架火灾,演变为多层住宅内部同时起火的复杂局面。
香港消防处副处长陈庆勇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起火的杂物及竹棚碎屑被风吹散,加之高层建筑在火灾中易形成的 " 烟囱效应 ",使得救援难度呈几何级数上升。
针对上述情况,香港警务处与消防处已组成联合专案组,正式循刑事方向展开调查。邓炳强强调,将深入调查是否存在人为纵火、刑事疏忽或使用了违规建筑材料等问题。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视察救援工作后也作出指示,要求房屋局独立审查组对建筑物外墙保护材料进行采样化验,调查其是否符合认可的阻燃标准。
李家超表示:" 如有任何情况,我们会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此外,特区政府屋宇署及房屋局独立审查组已宣布采取特别行动,将针对全港正在进行类似维修工程的建筑地盘,全面复核棚架保护网等物料的阻燃性能记录,并进行抽样测试,以排除同类安全隐患。
截至发稿时,大埔宏福苑的救援行动仍在持续。
根据特区政府 11 月 27 日凌晨的最新通报,香港消防处已累计调派 200 多辆消防车及约 100 辆救护车,出动超过 1200 名消防及救护人员在现场进行搜救。
在已确认的遇难者中,包括一名 37 岁的消防队员何伟豪。
据香港消防处处长杨恩健介绍,何伟豪隶属沙田消防局,已入职 9 年。
11 月 26 日下午 3 时 01 分,何伟豪随队抵达现场,随后进入宏昌阁地下位置执行灭火任务。下午 3 时 30 分,他与指挥中心失去联络,半小时后,搜救人员在宏昌阁对开的空地上发现了倒在地上的何伟豪,其面部有烧伤痕迹,送往威尔斯亲王医院抢救后证实不治。
11 月 27 日凌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前往医院探望伤者后,对何伟豪的殉职表示深切哀悼,并慰问了其家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