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万联万象
全球储能市场正上演着一场激烈的霸主争夺战。
近日,行业咨询机构 InfoLink 发布了 2025 年前三季度全球储能系统出货排名,数据显示:特斯拉、阳光电源、比亚迪、中车株洲所、华为位列前五。特斯拉在众多中企包围中,超越了此前的榜首阳光电源,暂时位居第一。
2025 年前三季度,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达到惊人的 286.35GWh,同比激增 84.7%,第三季度单季出货量首次突破 100GWh 大关,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表明,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储能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全球碳减排的共识下,储能已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必争之地。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背后,是技术路线、商业模式与市场策略的全面较量,也预示着全球储能产业格局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01 中企集体崛起,特斯拉遭围攻
全球储能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储能企业表现出惊人的集体爆发力,实现了从 " 跟跑 " 到 " 并跑 " 再到 " 领跑 " 的历史性跨越。
根据 InfoLink 最新数据,2025 年前三季度全球储能系统出货排名中,前十强有八家是中国企业,包括阳光电源、比亚迪、中车株洲所、华为、海博思创、远景能源、电工时代和阿特斯;仅有两家美国企业。
这一数据充分印证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储能市场的强劲势头和全面崛起。而在另一份由国际权威能源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发布的《2025 年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排名报告》中,14 家上榜的中国企业共同抢占全球储能市场 63% 的份额,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储能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从区域市场表现来看,中国储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能力显著提升。在欧洲高端市场,阳光电源凭借其优质的产品和完整的解决方案排名第一;在中东市场,前三名全部被中国企业包揽,分别为阳光电源、比亚迪以及华为;在亚太地区,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超过 70%。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储能企业出海步伐明显加快。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新获 308 个海外储能订单,总规模达 214.7GWh,同比猛增 131.75%,呈现出量价齐升的良好态势。
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比亚迪和海博思创等龙头企业已经建立起覆盖欧洲、亚太、拉美、北美、中东等全球主要市场的业务网络,实现了从 " 产品出口 " 到 " 本地化运营 " 的转型升级。
中国储能企业的崛起还得益于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优势。从上游的电池材料、中游的电池制造到下游的系统集成,中国拥有全球最为完善的储能产业链布局。
这种产业链协同效应使得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技术迭代和市场响应速度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02 从产品到生态的全面战争
随着储能行业的不断发展,竞争已从单纯的价格战,升级为技术路线与系统创新的全方位较量。特斯拉、阳光电源和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纷纷押注不同技术方向,试图通过差异化竞争构建自己的技术壁垒和护城河。
阳光电源能够问鼎全球大储龙头,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全栈自研构建的技术体系、反向创新与规模效应形成的成本优势。该公司坚持研发高投入,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 50 亿元,在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能量管理系统等核心部件均实现自主可控。
2025 年,阳光电源斩获的储能订单遍布全球且规模可观。在国内市场,公司连续中标或入围中核汇能 12GWh、中国电建 16GWh 等多个 GWh 级储能集中采购项目,展现出在大规模储能项目上的集成能力。
在海外市场,公司不仅与 AWS 签下 8 吉瓦时框架订单,还拿下智利、南非、欧洲等多个地区的储能项目订单,国际化布局成效显著。
比亚迪则在产品创新上持续突破,于 2025 年 9 月发布新一代储能产品 " 浩瀚 " 及 GW 级构网型储能解决方案。" 浩瀚 " 产品搭载全球量产最大单体容量的 2710Ah 储能专用刀片电池,最小单元容量达 14.5MWh,实现等效 20 尺集装箱 10MWh 超大容量。
这一技术创新使得系统故障率与维护成本均降低 70%,能够更好地适配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全场景应用需求。
特斯拉则凭借其品牌优势与系统集成能力,在户用储能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根据 InfoLink 数据,2025 年前三季,特斯拉在户储系统出货中排名第一,显示出其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强大实力。
特斯拉推出的 Megapack 2XL 产品进一步提升了能量密度和系统效率,并通过虚拟电厂技术将分散的户用储能系统聚合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
储能系统的技术竞争也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升级。海博思创以其独特的 " 软件定义能源 " 战略,避开与电池巨头的产能竞争,专注于系统集成和能量管理软件的开发。
公司通过 AI 算法与大数据分析构建智能调度模型,实现峰谷价差套利与辅助服务收益的动态优化,业务延伸至储能电站的前端开发、后端运维和电力交易全链条,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03 竞争格局将持续演变
未来,储能市场的竞争将更加聚焦于本土化运营、长时储能技术以及新应用场景的拓展,这些因素将共同塑造下一阶段的行业格局。
头部企业均已开始积极推进本土化生产布局,以应对不同市场的政策要求与文化差异。据报道,特斯拉、Fluence 等美系厂商均已完成亚洲系统集成工厂的布局,旨在降低生产成本并更好地服务本地市场。
这一战略转型有望从成本端逐步拉近与中资厂商的差距,从而扭转市占率逐步被蚕食的困局。与此同时,中国储能企业也在加快海外本土化布局,阳光电源在泰国、比亚迪在巴西、海博思创在德国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从 " 中国制造 " 到 " 全球制造 " 的转变。
长时储能正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和技术制高点。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电网对长时储能的需求日益迫切。截至 2025 年 6 月,4 小时及以上长时储能项目逐渐增多,累计投运总能量占比 31.94%,较 2024 年上半年增长 11 个百分点。
这一趋势从 Fluence 在德国的项目中可见一斑——正在建设的欧洲最大电池储能系统,容量高达 1GW/4GWh,标志着长时储能在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上取得重要突破。
新应用场景的拓展也为储能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和创新舞台。海博思创计划在 3 — 5 年内实现海外业务规模与国内持平,高溢价海外业务成为其净利润增长的驱动力。
资本市场对储能赛道表现出极高热情和认可度。2025 年,阳光电源股价自 4 月低点迄今累计最大涨幅达 305%,海博思创较发行价累计最大涨幅达 2098%,反映出投资者对储能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强烈看好。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涌入储能领域,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04 结语
当下,全球储能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特斯拉、阳光电源、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之间的份额差距日益缩小。2025 年全年来看,前三企业均有望问鼎全球大储龙头,这场竞争远未到终局。
未来的储能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产品的较量,而是技术迭代、商业模式、本土化运营和供应链整合的全方位竞争。
对于那些希望在这场全球储能竞赛中保持领先地位的企业来说,仅靠成本优势已远远不够,唯有持续创新和全球化布局,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碳中和进程的深入推进,储能产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在这个万亿级赛道中,中国企业能否保持领先优势,特斯拉能否重夺霸主地位,全球储能格局将如何演变,这一切都值得持续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