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科技巨头都在发债,是预警还是将要出现下一个风口?亚马逊、谷歌、Meta、甲骨文这四家科技巨头近期疯狂发债近 900 亿美元,其中,Meta 发行 300 亿美元,谷歌母公司发行 250 亿美元,甲骨文发行 180 亿美元,亚马逊发行 150 亿美元。
" 为什么科技巨头要大举发债?发债已经引起关注,但还有一个同样引发讨论的现象就是硅谷科技公司的裁员。" 致同中国企业并购与融资服务主管合伙人、致同国际企业并购与融资服务亚太区联席主管合伙人武建勇说。
武建勇表示,之所以大规模裁员,是为了将裁员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 AI 领域,同时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这与我们的模式不同,中国的科技企业是依靠融资获得的资金来做这件事,而硅谷公司则是通过裁员节省开支来支撑 AI 投入。
" 我和在硅谷的投资人交流过,硅谷的科技企业认为,谁能提前完成这轮调整,谁就可以抢占先机,最近的裁员都是上万人规模的,第一波裁员刚结束,第二波估计很快也会到来。" 武建勇表示,硅谷科技公司这波操作的核心逻辑是 " 拿钱砸未来 ",关键点是未来确定性更强、前瞻性更突出,同时具备硬科技属性。
从目前进行裁员的科技公司来看,这些公司具有共同的特征:无论在 IPO 市场、并购市场、融资市场、A 股市场,都很可能更受追捧。
向来以现金流充沛闻名的科技巨头,如今却纷纷大举借债,这反映出科技巨头需要资金来做一项 " 大事情 ": 投入巨资来建设 AI 基础设施。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国企业为推进 AI 项目发行的公司债规模已突破 2000 亿美元,远超往年同期水平。摩根大通预测,这一趋势将推动明年美国公司债券发行量攀升至 1.8 万亿美元的历史峰值。
如此庞大的融资规模,引发市场对 AI 投资回报前景的广泛质疑。近期,关于 AI 投资泡沫的讨论分歧加大。
" 面对未来与前瞻性领域,所有人都没有现成经验,也因此人人都可能抓住机会。正因如此,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对未来的判断也常呈现两极分化、截然对立的观点。" 武建勇表示,这正是所谓的未来谁都有机会,谁都看不明白,所以谁都有机会。
另外一项数据,似乎也在印证着股市对 " 科技叙事 " 的理解。
2025 年 1 — 10 月,港股新股融资位居全球第一,总额达到 276.89 亿美元。此外,"A+H" 上市公司占比高不断提高,市值前 20 的 IPO 中有 12 家为 "A+H";其中,新股数量及融资额分别同比上升 45% 和 192%,TMT(科技、媒体及电讯)、新能源、医疗保健及消费行业的新股表现突出。
武建勇认为,IPO 港股井喷主要有三个原因:A 股 IPO 审核存在溢出效应;中概股回流避险需求;港股的估值也更容易产生大型交易。
港股市场的新变化与 " 十五五 " 规划也是有着共同的逻辑主线与发展方向,二者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高水平开放为核心,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
致同的最新研究分析认为," 十五五 " 时期,资本功能从 " 规模扩张 " 转向 " 质量跃升 ",成为链接技术、产业、政策的核心纽带。一方面,资本重点为科技创新提供长期耐心资本,破解 " 卡脖子 " 技术资金瓶颈,为产业升级提供整合赋能资本,为绿色转型提供低碳引导资本,为区域协调提供均衡配置资本,通过股债联动、并购重组等方式,推动 "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生态链 " 四链融合。
对于 " 十五五 " 的投资重点,这份研究认为主要有四个方向:第一,巩固产业安全性:从 " 从无到有 " 到 " 从有到优 ",填补产业链空白;第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传统产能拔高,包括提升效率、运营能力,并且以盈利为目标;第三,扩大市场内需:通过房地产改善、健康消费等拉动内需,支撑工业与就业;第四,鼓励实业投资:强调工业、供应链、民生等领域安全,金融与实体协同。
针对科技企业 " 轻资产、高风险、长周期 " 的融资痛点,建议采用 " 股 + 债 " 组合拳:初创期的企业,可以通过天使投资、创新基金等股权资本支持研发投入;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则通过科创票据、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专项债等债权融资避免控制权过度稀释。此外,通过资源整合,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推动传统龙头横向和纵向并购,新兴产业并购专精特新 " 单项冠军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