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星人 6小时前
阿里AI就是千问,千问就是阿里AI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千问就是阿里巴巴唯一的超级 AI。

过去 10 天,这已经成为阿里在 C 端 AI 上的一个明牌。

而在 11 月 27 日,阿里 AI to C 的核心人物吴嘉,也首次公开亮相,在夸克 AI 眼镜的发布会上做了开场演讲。

阿里在一个核心业务上的一号位何时亮相,是个学问。业内很早就知道,在阿里形成了云 +AI to C 战略后,吴嘉就是那个 C 端应用战线的核心和统筹人物,在阿里内部人士眼中,他善于将技术与产品组合成最佳业务形态,参与构建起了 " 软硬一体 " 的结构。但此前他一直低调,很少参加公开活动。

这次登台分享,他也以千问开场。没有废话,直接点明阿里最近在 AI 产品上的一系列动作,每一个都是围绕千问展开。

" 一周前,我们正式开启了 AI 助手千问 APP 的公测,一周时间下载量已突破 1000 万次,获得了非常积极的用户反馈,远超我们的预期。" 他说。

这个数据比 ChatGPT,Sora 和 DeepSeek 同样阶段的增速还快。

吴嘉认为这意味着:

一,公众对 AI 助手迫切的需求一直没有被很好地满足。AI 助手的核心竞争力是智力水平和办事能力,而不应只是聊天陪伴的机器人。二,AI 应用的发展和爆发来到一个关键时刻。阿里巴巴的大模型经过过去三年的发展和巨大投入,有了快速和显著突破,这也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去打造一款真正好用的 AI 助手。

而进入的方法,也必须是阿里最擅长的集中资源办大事。今天千问就是阿里 AI to C 的核心,一切资源为它而集中。

回头看,阿里其实是快速用 10 天打了一场让外界重新认知阿里 AI 的战役,也正式完成了用千问统一 AI to C 出口的内部梳理。

背后准备许久,而发力节奏飞快:

先是公测独立的 AI 助手应用改名千问,强调会办事的 AI 助手定位,开始和阿里系的电商、地图、本地生活等业务结合,让阿里的 AI 在手机端有了更强势入口。

然后是 1.1 亿装机量的夸克浏览器,在 6.0 发布同时完成和千问的融合,直接可以在搜索栏、网页和桌面环境里直接使用千问。千问有了 PC 入口。

再然后,是预热了许久的夸克 AI 眼镜。这款各项参数都很能打的 AI 眼镜,也深度绑定了千问的能力。而且,在阿里的表述里,这个产品不只是 " 夸克 AI 眼镜接入了千问 ",而是 " 千问有了它量身定制的 AI 硬件入口 "。

" 我们认为眼镜是能够真正开启 AI 时代人机交互革命的设备。" 吴嘉说。" 我们相信,未来每一副眼镜都会是 AI 眼镜,每一个人都需要 AI 眼镜。"

当 OpenAI 的 Sam Altman 还在跟前苹果设计师 Jony Ive 喝咖啡拍宣传片,这边千问已经成了第一个有自己硬件载体的 AI 助手了。

几个动作下来,模型与产品、夸克与千问的关系完成梳理,今天的智能终端和下一代硬件入口,全做了覆盖。

而且这些都直接对应着阿里 CEO 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给出的 ASI(超级人工智能)路线图:

从 AI 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到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的自主行动阶段,再到 AI 连接物理世界并实现自学习,最终实现 " 超越人 " 的自我迭代阶段。

吴嘉形容夸克 AI 眼镜是 " 市面上最好 " 产品。

更重要的是,千问 AI 助手也将更充分地连接物理世界。从手机延展到 PC、眼镜、客厅移动屏、汽车等各类智能终端,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唤起千问。

吴嘉的几个判断都很有意思,他认为以 " 眼镜 +AI" 为代表的第一视角记录会成为未来创作的终极形态,而且眼镜能捕捉手机等设备无法获取的人体感知输入,这些都是今天的只存在于聊天框里的 AI 还不具备的 " 连接物理世界 " 的通道。

为此阿里也计划接下来把眼镜、网盘、万相等进一步打通。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阿里清晰准确的战略规划,统筹资源打仗的效率令人感慨。

这家公司历史上一直让它对手们最头疼的地方,就是它集团作战的能力。在过去一段时间,这个能力其实因为各种原因隐藏了。而它第一次 " 回来 ",是阿里在淘宝闪购上的竞争,然后就是围绕高德扫街榜的闪电战。而过去这 10 天以千问之名的一系列动作,异曲同工,这次是在 c 端 AI 的超级入口争夺上目标明确,资源集中,快速攻城,所有动作就是要明确一件事——阿里 AI 就是千问,千问就是阿里 AI。

与此同时,阿里的财报也提示着管理层这么做的理由和信心。截至 9 月底的季度,阿里云智能集团营收同比增长 34%,在各个主打 AI 的云厂商中,都是最高的增速之一。

吴泳铭认为从需求来看未来 3 年不存在 AI 泡沫,也就是说,阿里认为这是一个最适合集中资源搞一件大事情的时代,而阿里的历史说明它正是那个最擅长这么搞的中国公司,可能都没有之一。

如果看看 OpenAI 最近的每个 c 端产品层面的动作,其实它们都依然是互联网方式的——群聊、电商、短视频——也就是说,它本质是一个 AI 平台想要建立起互联网产品的功能,然后成为一个新入口。那么,已经建立起不止一个亿级用户互联网平台的公司,再去用全栈的 AI 能力把它们串联起来从而形成新的入口,这条路与 OpenAI 相比谁机会更大呢?

阿里对千问的押注,也许赌的就是这个。

阿里是一家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期拥有不止一个超级平台产品的公司,而今天国内依然还没有一款相当于 ChatGPT 量级的 AI 超级产品,阿里现在的解法,是一个千问多个触角,先通过保证覆盖来提高渗透率,然后把模型这三年积累的能力一并释放出来。

现在看来,阿里是相信自己有机会的:Qwen 打下的第一梯队的模型能力,从云到自研芯片的全栈系统,所有终端入口的覆盖,你天天在用的阿里系产品最原生的接入,再加上过往开放平台基因和今天模型开源带来的生态口碑,配上今天内部再次大一统的资源投入,用吴嘉的话,阿里千问要让你 " 随时随地开口即用 "。

这就是阿里的阳谋,它希望基于千问来搭建起这个未来的生态,然后让二十多年阿里巴巴作为科技公司的底色,再长出更多未来的可能性。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阿里 阿里巴巴 机器人 核心业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